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全球大合流——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0期)干货
编者按
5月7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0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二级研究员万明围绕“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全球大合流”展开了主题演讲。内容包括对白银货币化概念和发展阶段的解读,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的考察,中国与全球的互动,并提出白银货币化是近代的开启,同时促进了中国与全球的互动,中国参与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的结论。
主讲人 |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二级研究员
主持人 | 何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观点整理 | 刘文婕
以下为会议演讲实录
一、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动机
16世纪可以认为是全球化的一个开端,那么明代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典型的个案,它恰恰是全球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研究白银货币化?这是因为在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中有一段话,元朝末年白银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货币形态,所以我从白银货币化的角度来切入看它如何货币化。今天我的讲题把白银货币化和全球大合流这样一种趋势结合起来看经济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
中国自14世纪末就开启了一个白银时代。白银货币化崛起于市场,我认为一直到1935年结束,1935年中国才在国际的全面压力下废除了银本位,因为那时候国际上已经是金本位,但是中国起初一直坚持自己的银本位制,所以我们说这个白银时代如果从明朝开始大约有500年之久,这个确实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经济现象,这样的白银时代是怎么出现的?我的工作主要是从这里开始的,从中国的本土出发,我是做明史研究出身,我是从中国本土的第一手资料出发来考察中国和全球化开端的这种关系。
另外,我认为在这个时代中国以白银为媒介走向了一个全球的大合流。16世纪是全球化的开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一个白银流动于全球的时代,因此说那是一个白银时代也不为过。明代白银货币化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7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翻开明代史籍《大明会典》,惟见“钞法”和“钱法”, 却不见“银法”,说明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 但是发展至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那么白银货币化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这是我十几年来一直追寻探讨的问题。
二、白银货币化的概念
白银货币化概念,我分为五个方面,首先,明朝的时候白银从贵重商品完全走向了货币形态,现在有许多同仁做货币白银化研究,他们认为明朝以前白银已经形成了货币形态,所以他们研究货币白银化,但是我认为白银货币化是在明朝经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所以是在明朝的时候白银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
第二,白银是从非法的货币到合法的货币,然后再到整个的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这样一个过程我称之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过程。
第三,白银成为了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这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我认为这是明朝的赋役改革-财政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的一个新的特征。
第四,白银形成了主币,中国开始建立实际上的白银本位制。以现代的本位制概念来说不能够完全吻合,所以我说它是实际上建立起的一种本位制,因为它在流通领域成为主币,以后它又确立为财政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所以实际上它是建立了一种白银本位制。
第五,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中国与全球发生互动关系。作为世界货币,我们都知道欧洲铸造银币,但是在中国银币并不是一个合法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白银和全球发生互动,那么白银就成为一种世界的货币,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实际上包含了这层含义在概念中。
三、白银货币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始自洪武末年(14世纪末)白银从民间市场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阶段;
第二,以成化、弘治(15世纪下半叶)为标志,白银为国家官方所接受认可,随即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迅速发展阶段;
第三,以嘉靖初年(16世纪初)为标志,白银形成社会流通领域主币,成为国家实际认可的主币的定型阶段,标志中国进入社会变迁-转型阶段;
第四,以万历初年(16世纪末)张居正改革为标志,白银货币全面渗透到国家财政结构之中,进入国家财政体系转型的新阶段,也即国家转型的新阶段。
四、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的考察
(一)从427件徽州土地契约文书看白银货币化过程
明初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从所见洪武至成化年间427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入手,可见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
1.洪武-建文时期宝钞已显示迅速衰落,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出现;
2.永乐-宣德时期宝钞经历巅峰后衰落,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出现;
3.正统-成化时期,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大宗土地交易,白银形成大宗交易的货币。
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白银货币化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是来自市场的萌发,经历了民间社会自下而上再与官方自上而下二者合流的发展历程,标志着中国货币经济化的进程。
(二)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路径——一系列赋役改革与近代化进程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并行,经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发展到张居正以财政为核心的改革:清丈田亩,一条鞭法水到渠成,通行全国。明代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特征,是从统一折银到征银,史无前例。明代赋役改革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进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与土地分离→雇工人与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
进程二: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商业化进程
进程三:农村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
以上三个进程, 总括起来是一个“三农”的大分化过程,明帝国是一个农业帝国,晚明所谓“天崩地解”由此始,所以我们说明代从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明代中国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个转型实际伴随着一系列明朝制度的变迁,同时也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下面我们从国计和民生两个方面来看。
(三)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路径——明朝制度和社会变迁
从国计方面来看,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一系列制度变迁并行。比如田赋的货币化,徭役的货币化,因为折银国家财政收入就有推进货币化的问题;第二是从皇室、军费、政府开支等明代文献,说明国家财政支出的货币化;后来国家财政与白银货币化在全国铺开是同一的过程,不论云南还是贵州,尽管在国际财政中微乎其微,这个时期都已经有白银,空间分布逐渐扩大。
从民生方面来看,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同步。首先,白银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农民要把粮食拿到市场上获取银子才可以缴纳田赋,促进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其二,白银货币化与新的经济成分增长;其三,社会各阶层的商业行为;最后,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全社会产生了对白银的巨大需求,那么社会的价值观一定就会变化。
(四)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路径——张居正改革与国家转型
《万历会计录》和《清丈条例》是张居正改革遗存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全书约百万字,包括4.5万以上数据,是一部明代户部财政大型数据文献,是张居正改革攻坚阶段的直接产物。也是迄今存留于世的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国家财政会计总册。
《<万历会计录> 整理与研究》一书 :由我本人与一位数学教授徐英凯合作十余年完成。全书内容首为绪论,下分三篇。主要采用了统计列表的形式,共编制表555个,图28个,401万字。第一篇整理篇全面系统整理了原书数据列为表格,可以作为工具书利用;第二篇统计篇进行了比较、归类等简单统计分析;第三篇研究篇分为十章,以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将原书中财政收支数据全部货币化,对全国财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应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补充了原书卷六山东田赋数据的全部阙失,基本复原了16世纪末明代财政主体的全貌,包括财政总量、结构与货币化比例,并有部分省份的个案研究。结果表示明代财政体系从以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全面转型,标志了中国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五、白银货币化:中国与全球的互动
(一)白银货币化与日本、美洲银矿的开发
明代后期,中国社会有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但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故白银需求使市场超出国界成为必然,从海外输入成为白银的一个重要来源。海外输入白银有两个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
无论是日本银矿的开采,还是美洲银矿的开发,在时间上都与中国白银货币化产生的巨大白银需求、中国市场迅速的全球扩张在时间上相衔接,而全球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也是清楚的。由此得到结论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地促发并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
(二)白银货币化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
中国对白银的巨大输入,使中国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之中。白银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说:“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一端联系的是白银,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
围绕中国的三条主干线,跨越三大洲,构建了一个全球贸易网络:
1.中国——东南亚——日本;
2.中国——马尼拉——美洲;
3.中国——果阿——欧洲。
丹尼斯·弗林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提出全球贸易在1571年诞生。1571年即明隆庆五年。我提出如以中国活跃的国际白银贸易为起点,时间至少可提前到16世纪40年代。
(三)白银货币化: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影响
在总量上,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总数极为庞大。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切不可忘记的,那就是这么多的白银,都是用中国商品交换而来的。以明代青花瓷的崛起与展开作为典型个案,独步世界的青花瓷参与了全球的时空巨变,传播到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时尚潮流,构成了新的技术与知识融通的过程,展现了新的全球文化景观。
明代白银货币化,白银不仅在社会流通领域成为主币,而且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形成主要征收形态,标志中国白银经济或者说白银时代的形成,中国由此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参与建构了全球第一个经济体系。当17世纪全球货币危机来临时,对于中国也产生了影响:明朝亡于内外综合因素,但白银货币紧缩是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与全球的大合流,即与全球同步的近代化趋向性发展,遭遇到首次挫折。
六、结论
(一)明代白银货币化:近代的开启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货币体系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本位制转型;2.中国财政体系从实物与力役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型;3.中国传统经济向货币经济,即货币经济化转型;4.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5.中国国家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
(二)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全球化接轨
白银货币化的出现,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国家与社会向近代转型趋向的产物;它的奠定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全球相联系,也即中外变革互动的产物。
中国并非是西方东来以后被动地与全球衔接起来。在16世纪全球化开端之前,中国自身内部发生变革趋向,白银货币化,市场经济萌发,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主动走向了全球。
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一个全球新时代的出现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七、历史的启示
(一)明代白银货币化来自市场的萌发,经历了民间社会自下而上发展至结合国家事实上认可自上而下推行全国的过程,是国家、市场、社会互动的过程,也是近代化的启动,从旧的治理模式向新的治理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二)明代白银货币化,通过一系列改革而实现。说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依赖于改革,改革是实现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的近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向,与全球趋同——近代化历史发展进程,全球化开端的发展趋向是一致的,中国通过自身的改革走向了世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全球贸易和外银流入的依赖性大,是最终导致了王朝倾覆的重要因素。
(四)明代白银货币化,直至1935年在国际压力下废止银本位制,白银才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中国的白银时代存在了约 500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独特的发展路径,这500年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
图文编辑 罗梦宇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 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