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汪昌云:赋予文化产业金融资产属性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在26日召开的主题为“金融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论坛七上,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院长汪昌云发表了以“赋予文化产业金融资产属性”为主题的演讲。文化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占GDP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左右,而且增速都在两位数。但是与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值占GDP5%以及将文化产业定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目标相比,现在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上显然还不够。汪昌云从如何赋予文化企业金融资产属性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下为演讲全文:
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各位来宾,同学们,下午好!我刚才看到分论坛的其他演讲嘉宾都是从事文化产业的业界精英,我是搞金融的,相当于搞文化的素人,对于文化产业研究不多,做过一点文化创意产品的证券化研究,我更多是外行。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业界精英分享。
我的主题是“赋予文化产业金融资产属性”。金融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非常重要。而且在最近一些年,多方都做过很多努力,不光文化产业的业界精英,还包括政府部门、学界都做了很多努力。文化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据我看到的统计,我们文化产业占GDP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左右,而且增速都在两位数。但是文化产业增值占GDP的目标,2020年定了5%的目标,而且把文化产业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跟这个目标相比,我们现在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上显然还不够。我今天的主题是“赋予文化产业金融资产属性”,是从另外一个侧面(阐述这个问题)。
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说目前做的比较多的,包括政府部门成立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金融机构金融创新,设计不同的产品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光供给侧改革不够。当然不能否认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要把有些,不是所有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赋予更多的金融资产属性,以此增加文化产业对金融资本和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讲,既有供给侧,也有金融资产属性方面的改造,我们金融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可能会做得更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顺利,更有效果。
怎样赋予文化产业金融资产属性呢?我们文化产业,包括很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有些特别的特征。比如说,产品的特质性比较强,很多东西不可复制或者难以复制;在文化产业里面,产品和服务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第三个很重要的特征资产不好复制,文化创意产品是独一无二的,你想复制它很难;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程度高;最后,正的外部性强,肩负着文化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和力量,传播正能量等等重任。这些外部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怎么把它赋予金融资产属性呢?我们学金融的非常了解,也很熟悉,一要现金流可预期。你要没有现金流,做金融的很痛苦,没有现金流怎么能做产品呢?二要资产可以交易,具有可交易性,也就是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且流动性要好。第三,资产要可复制,不能太独一无二,太独一无二只有你,别人都没有,既影响交易,也影响定价。资产价值具有波动性。最后风险可补偿,有风险补偿机制。
金融从业人员和投资人对金融资产的属性都了如指掌,可以比较得心应手把握金融资产的估值和风险控制。金融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为金融风险的定价和补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很多模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金融从业人员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或者遇到文化产业之后,好多人感到无奈。这个无奈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文创产品,它的无形资产是它的属性,信息不对称使得文创产品的现金流测算很困难,不好估值;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特质使这些资产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估值难,产品的可交易性差,流动性很糟糕;正的外部性导致风险补偿机制缺失。
怎么能够让我们从事金融或者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这些人,更得心应手、更乐意为金融产业服务,需要做一些改变,这个实际上更多要从文化产业的精英需要去琢磨。
我提几点相关的建议,怎么使金融更好地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赋予文化产业更多的金融属性。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从政府角度,有时候从金融从业者的角度,也有可能是从文化从业人员的角度。
1、为了缓解文化产业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要大力推进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应用。今天上午成立了“金融科技与教育五十人论坛”,也谈到了金融科技的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很多的空间,包括构建全新的信用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和利用大数据的担保体系。
2、尽可能地降低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从政府层面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包括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无形资产的抵押制度、登记制度,我觉得,中关村目前有很好的开创性的实践。
3、增强文化产品的可交易性。尽可能地改善流动性,包括前些年红极一时的文交所,我觉得当然也有一些不规范,需要进一步规范,但通过交易增强创意产品的流动性,也是赋予文化产品更多的金融属性。
4、解决内部性,即我们叫文化产业的外部性,怎么修正它的内部性,使得外部性收敛。我觉得这个在国有经济、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可能能够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我们的外部性文化。
5、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开展文化产业的资产证券化。这也是赋予文化产业金融属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刚才讲的是怎么从更多的方面赋予文化产业金融属性。除了这个,还要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一致的。要实现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增加投入,比如文化产业基金方面。
最后,我想简单再说一个问题。其实,我们传统的金融体系有很多欠缺。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上出现很多不顺畅的地方,真的要解决问题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可能等不到我们把中国的金融体系理顺了再发展,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尽管我们现在推动利率也比较大,全方位直接融资市场也做了,但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金融助力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有供给侧方面的改革,也需要我们与文化产业精英们琢磨怎么更好地、更有效率地赋予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更多金融属性,使其对金融从业人员、金融资本和投入者有更多的吸引力。
这是我的一些看法,不正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编辑 孙建秋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