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工作论文 | 资金流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

马勇、李振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原文信息

作者:

马  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李  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金流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19XNH001)。

文章编号:IMI Working Paper No.1915
以下为观点速递:

 1

引言

流动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可能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等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敞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缺乏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框架,流动性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成为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鉴于此,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均将加强流动性监管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表现,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在历次的银行危机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巴塞尔协议Ⅲ》对资金流动性的最新要求是否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和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亟待深入研究。

 2

摘要

本文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创新。首先,在文献方面,本文从银行总体稳定性、资本充足水平、资产风险、金融中介风险等多角度衡量银行风险承担,在丰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的同时,也为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分析提供重要补充。其次,在风险构成方面,本文使用作为银行Z值构成因素的资本利润率、资本资产比率和资本利润率波动性等因素,检验资金流动性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因素的影响。再次,在中介效应方面,通过使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本文考察资金流动性风险是否通过贷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最后,在异质性分析方面,本文分析银行规模、杠杆率、处在金融危机或经济高风险时期,资金流动性风险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存在非对称性,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经验证据。

3

理论和实证分析

本文将资金流动性定义为即时清偿债务的能力,资金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在特定时期银行无法即时清偿债务的可能性。欧元区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采取标准招标的形式,进行短期主要再融资操作,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虽然商业银行的出价会暴露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但是短期主要再融资操作数据是内部保密数据而不可得,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包括该政策工具。本文将投资者的存款视为银行资金流动性,存款可以保护银行免受经营风险,存款的增加意味着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提高,或者说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降低。当银行流动性充足时,管理者会理性地预期将出现宽松的审计政策,从而忽视银行可能在事后面临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即过多的存款使银行管理者过度自信,放松贷款标准,增加贷款数量以承担过多风险,为银行未来可能的危机埋下隐患。本文使用2002-2016年中国338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资金流动性风险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本文发现,具有较低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银行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具体而言,资金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总体稳定性、资本充足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金流动性风险与银行资产风险、金融中介风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为增强基准模型所得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基于不同银行风险代理变量、不加入宏观控制变量、不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等分别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本文分别使用工具变量2SLS估计、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系统GMM估计、自变量滞后一期和控制潜在遗漏变量等方法,以缓解基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上述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扩展讨论。首先,本文分析资金流动性风险对银行风险(Z值)构成因素的影响,发现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降低会提高盈利能力,降低银行风险,但也会降低资本水平,提高银行风险,总体上表现为银行风险的增大。其次,本文研究资金流动性风险是否通过贷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结果发现,存在以银行贷款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降低会导致银行贷款增加,进而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最后,本文进一步考察资金流动性风险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结果表明,在资金流动性风险较低时,大型银行的总体稳定性和资本充足水平更高、金融中介风险更低,高杠杆率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更高、金融中介风险更低,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的资产风险和金融中介风险更低,在经济高风险时期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更高、金融中介风险更低。

4

政策建议

这些研究结论对银行经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均具有比较明确的启示意义。商业银行为应对潜在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应尽可能保持资金来源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多元性,同时通过更好地规范信贷投放和贷款管理,有效控制过度的风险承担;而政策管理部门则应该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银行的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确保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可控。阅读论文全文请长按扫描如下二维码:

编辑  邵嫣然

来源  《IMI Working Paper》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陈雨露副行长就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接受央视记者专访

IMI锐评 | 人民币汇率破“7”= 汇率操纵?

赵锡军:中国金融开放没打什么小算盘

视点 | 家族财富管理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热点 | 央行释疑人民币汇率“破7”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