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央行数字货币会动摇银行业的商业逻辑吗?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现有货币体系
我国现有的货币体系,是较为典型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即,央行向银行发行基础货币,然后银行以基础货币为准备金,向居民(就是除银行之外的实业企业、非银金融企业、其他机构、个人等)发行广义货币(主体是居民在银行的存款)。
注意,银行发行广义货币时,不是把自己持有的准备金(基础货币)发给居民,而是凭空签发广义货币。只要当持有存款的居民来向银行提款时,银行才会动用准备金,把准备金(基础货币)交付给居民。由于不会全部存款人一齐来提款,因此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可以远大于银行自己真实拥有的准备金。这就是“不完全准备金制度”。比如,我国目前银行拥有基础货币仅30万亿元左右,但广义货币余额已在200万亿元左右,高达6倍多。央行用法定准备金率等监管指标来控制这一倍数。但是,2016年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如蚂蚁金服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等)将客户备付金余额全额上交至央行后,上述二级银行体系发生一点变化,即多了一方支付公司。支付公司不允许吸收存款,因此居民存入支付账户的金额,被要求全额转交至央行,此时,支付公司目前有点类似“完全准备金制度”的银行。目前,这部分余额为1.34万亿元。我们用一张图来呈现上述整个货币体系的结构:上述①②③④是居民持有的全部可以快速用于支付的余额。但③未计入M2,因此①②④之和为M2。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一个统计漏洞,居民持有的支付账户余额,本身就能够履行支付等职能,应该计入M2,并且应计入M0。
可见,目前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30多万亿元,这是真正意义的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在国内具有清偿一切债务的法定能力,任何人不得拒收,这就是“法偿性”。然而,银行发行的存款,严格意义地讲不是真正意义的人民币,而是一种可以向银行提取人民币的凭证,不具有法偿性。也就是说,如果收款人、债权人怀疑自己的开户银行会破产,他有权拒收客户的银行转账支付。支付公司的支付账户余额则是支付公司向居民的预收账款,是商业信用,也是提取人民币的凭证,信用水平就更低了。2
央行数字货币是现金的一部分
根据现在央行披露的数字货币的有关信息,此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等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数字人民币,就是在纸币、硬币之外新设了一种数字货币,和纸币、硬币一样属于上图中的“现金”部分。它本身就是真正意义的人民币,具有法偿性。我们认为称之为数字现金、电子现金、数字M0更为准确。
因此,这一种数字现金完全没有改变现有的“央行-银行”二级银行体系,只是现金部分多了一种新的存在载体。
事实上,数字现金本身也不是新鲜事物,现在带有闪付QuickPass标记的银联芯片卡就是支持电子现金的。芯片卡的芯片其实就能起到电子钱包的作用,即把银行里的存款取出来,但不是取为纸币、硬币的形式,而是取为电子现金的形式,存放到这块芯片中。芯片中的电子现金就和纸币一样,不记名、不持失,使用的时候直接资金转移到对方的电子钱包中去,和纸币的交付非常类似,只不过双方都需要一个存放、读写电子现金的装备,比如这块芯片,以及读写电子现金的装备,称为“读卡器”(其他可读写电子现金的设备包括ATM、银行柜面读卡器等)。
上图来自2016年移动支付网的一篇报道,展示的是一种便携的读卡器,“银联迷你付”终端。可见,这东西并不是新鲜事物,问世多年了,现在最新款跟上图有所区别,其官网上有展示:
其实,最大的缺点还是这产品需要两大硬件的支持:芯片卡(电子钱包)和读写装备。如今,在手机银行或支付公司的APP上直接就能账户支付,连实体银行卡都不用带身上了,更没有人会再愿意带上读写装备。但这一缺点现在好像解决了,因为后来有了云闪付,也算解决了硬件问题,直接手机上就能操作了,把手机就当成电子钱包,可以把电子现金装在里面,省去了带硬件的麻烦。
此时,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即:电子现金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保存在本地硬件(芯片或手机硬件)中的,不像存款是记录在银行账户中。那么,如果加密技术不过硬,被破解了,电子现金就有被复制、粘贴的可能,从而实现“双重支付”(一笔钱被用于多次支付)。现在的银行卡芯片或其他硬件当然都有了顶尖的加密技术,但技术随时在进步,坏人的技术也在进步,谁也无法保证永远不会被破解,然后把里面的电子现金进行复制。这和纸币的伪币还不一样,伪币至少还是假的,这个复制的电子现金则和原物一模一样,两个都是真的,于是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而且,传统现金(纸币、硬币)还有一项优势是匿名性。电子现金虽然不记名,但由于是从你的芯片卡里支付出去的,真要追溯起来说不定还是有办法的,因此现金的匿名性也存疑了。最终,因以上种种原因,电子现金未大面积推广。
这些安全、匿名等问题,经过先驱们几十年的努力(主要归功于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不对称加密、分布式记账、盲签名等技术成熟之后(区块链便是这些技术的集成),有望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因此,央行新研发的数字货币,虽然属性上仍然是电子现金,仍然归于M0和银行库存现金,但是,由于采用的新的区块链技术(或者准确地说,它本身没使用区块链技术,而是像区块链技术那样使用了不对称加密、分布式记账、盲签名等技术),有望在流通环节改善一些安全等现存问题。因此,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但是,能否大面积推广呢?这一点,还是要看数字货币和现在流行的银行、支付公司的账户支付之间的竞争,看哪种支付更便利。这一点,我们拭目以待。3
会显著影响银行业吗?
然后,我们还可能得考虑一种可能: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大受市场欢迎,流通量超过预期,那么相当于从银行这边取出了一大批存款,这会对银行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上述二级银行体系中,银行先从央行获取基础货币,其方式,一般是问央行借再贷款:
这时银行才有盈利。银行从贷款收取的利率高于支付给存款人的利率,因此银行获取利差。这是银行的主要商业逻辑。由于目前我国账户支付太方便了,居民取款已越来越少,M0占M2比例很低,因此银行保持了贷款和存款,开开心心地赚取利差。
而居民如果来提款,比如取出现金(纸币或硬币)50元,银行就得把从央行那获得的基础货币50元交付给居民。于是报表变为:
当然,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可能不太会出现。因为,这需要数字货币的受欢迎程度远胜过账户支付,而这一点在短期内似乎不太可能。况且,银行、支付公司的账户支付也可以引进区块链技术,其支付环节的体验、功能也在提高。
因此,数字货币依然只是现金中的一部分,而现金又是整个货币总量的一小部分,现有的整个货币体系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编辑 李昂
来源 公众号:王剑的角度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