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丨分析疫情数据应注意的两个角度——感受逻辑分析的有趣之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股事琦谈 Author 琦谈怪论

近日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如何借助公开数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分析其对于经济的影响?对此,王琦从交叉验证和动态分析两个角度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考察公布的疫情数据是否可信、理解湖北省内外数据的差异,并分析疫情风险和对经济影响。

以下为文章全文:

作为一名公开市场的投研人员,借助公开数据了解世界的真相,是我们的立身之处。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判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的分析,也能帮助我们得出更准确和客观的结论。其中有两个角度:交叉验证,和动态分析,都重要且有益,同时可以感受到逻辑分析的有趣之处。

 1

从交叉验证角度来看公布的疫情数据是否可信

_

长江证券宏观赵伟团队和公众号“齐老师有话说”(很遗憾原文被删了,无法给出链接)分别基于“百度迁徙”提供的武汉外迁人数,以及各地公布的确诊人数,独立地进行了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多组数据的线性关系都比较好。这个相关关系很有价值,其中百度迁徙是非官方的独立“大数据”,而各地确诊数据是由各地卫健委发布,如果否认这种相关性,就意味着几十个地方卫健委联合起来基于一个非官方数据进行重构,这种概率极低。这也意味着,公布的疫情数据总体上是可信的。

 2

从交叉验证角度去理解湖北省内外数据的差异

_

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中,湖北省内外的多项数据之间,始终有明显裂口,不能对此裂口有好的解释,就无法准确和正确地理解本次疫情。

1、怎样理解省内外的死亡率裂口

基本上有数据以来,湖北省内外的死亡率始终有十倍以上的差异,而这种数量级的差异使得我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如果按照省外的死亡率,在50%就诊率(即每100个患者中有50个前往医院就诊)的假设下,这一死亡率数据甚至低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公布的流感死亡率。

但如果用湖北省内截止目前约2.8%的死亡率来看,那严重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湖北省内外的人群基本一致,同一个病症,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死亡率差异。那么,到底该相信哪一组数据呢?

综合来看,导致省内外死亡率数据裂口的原因可能有三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省内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只有症状严重的患者才能获得就诊机会并被确诊,而且重症病房也严重不足,救治也不能保证及时。但省外患者数量还不多,医疗资源总体上比较充分,确诊和治疗不及时的情况较少;其次是患者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同。能够离开湖北的人员,相对来讲应该是不是太大年纪,并且不太可能有比较严重的其他疾病;第三是据部分专家猜测,外地确诊者中更高比例是第二代第三代被传染者,病毒的毒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医疗资源不紧张的情况下,省外的死亡率更准确一些。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图2和图3中,为什么“省内样本的回归系数为4.3(武汉人口流入每万人增加4.3个病例),要明显小于省外样本的回归系数11.5(每万人11.5个病例)。

2、用湖北省外数据判断整体趋势

结合各种信息来源对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的描述来看,省内医疗资源不足应该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同样的原因,也对湖北省内的新增疑似、确诊和重症数据都产生了严重的扰动,因此,要准确判断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不能用整体的新增确诊数据,而应当采用非湖北的数据。

值得略为乐观的是,截止2月7日24时,湖北省外新增确诊人数已经连续4天环比下降,这是自1月20日开始公布数据以来首次出现。此外,省外当日末仍在医学观察的总人数,在2月6日和7日连续2天出现了净减少,我们不知道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中有多大比例是来自于被医学观察者,如果比例较大的话,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有被感染风险的人群出现了净减少。但乐观中也仍需谨慎,因为省外的新增疑似连续4天维持在2000-2200人的高位区间,所以还不能过早得出拐点已现的结论。

3、用湖北省内数据判断医疗资源改善情况

在湖北省内,由于医疗资源严重紧缺,使得省内公布的各类疫情数据无法真实反映省内疫情的实际状况,但是通过一定的合理假设,利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我们仍然能够反向推理出一些湖北省内医疗资源改善的进展情况。

结合各类信息来源对湖北省内医疗资源紧缺状况的描述,我们大致推理目前省内的情况为:由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本着重症优先和确诊优先的原则,只有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才能被社区医疗中心推荐前往定点医院获得诊断,进而才能得到试剂检验的机会。但由于试剂资源不足,所以很多患者先被认定为疑似,而疑似患者被检验为阳性后,才被计入确诊。即便如此,由于重症病房不足,被确诊的患者尽管症状已经较严重,也只有那些特别严重的患者才能被认定为“重症”进而入住病房。

沿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湖北省内的“疑似、确诊、重症”数据都会随着各环节改善的程度而出现跳升,这种跳升在表面上和总量上让人痛心,但理性来看待的话其实并不是“真实”病例的大幅新增,只是对实际情况的“技术性修正”,对于当事的湖北同胞来说,更是得到救治的机会在增加。

举例来说,下表数据中环比变化最大的,是自2月5日开始,湖北新增重症患者连续大幅增加,但异常之处在于其占全国每日新增重症的比例持续大幅走高,与省内累积确诊患者的比例也连续大幅提高,而省外该数据相对稳定。从交叉验证的逻辑上,同类人群对于同一种病例,不应该出现重症发生率短期内大幅分裂的状况,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湖北的重症病房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前期“实际”上已经是重症的患者得以被正式认定为重症,并得到救治。

进一步分析,如同我们在第一节分析的省内外死亡率裂口一样,在逻辑上伴随湖北医疗资源的缓解,湖北省内的重症发生率固然会大幅提高(不过在医疗资源充裕后的某个时点也会突然显著降低),但死亡率应该会大幅降低,虽然由于患者基础身体状况和病毒毒性的差异未必收敛到同一水平,但省内外死亡率裂口的收窄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

类似的逻辑下,我们也高兴地看到,2月6日和7日,湖北新增的疑似患者绝对数量和占全国比例,连续出现显著下降,一个乐观的解释,是湖北积压的“疑似”患者,已经伴随检测试剂的到位,被“标记”成了“确诊”患者。如果这种解释是准确的话,我们可以对未来湖北新增确诊人数的向下拐点,也抱有希望。

 3

用动态的视角来分析疫情风险和对经济影响

_

1、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新冠肺炎的风险

前文数据显示,相对准确的省外数据,显示目前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与美国流感接近,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对新冠肺炎不那么警惕和担忧了呢?这种观点是过于静态和错误的。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冠肺炎与流感的决定性差异,是其重症比例极高。以本文第一张表中美国流感的数据为例,假定表中的“住院”人数等于“重症”人数的话,2010年以来每年的“住院(重症)/就诊人数”在2.5%—5.6%的区间,但新冠肺炎目前的“累计重症/累计确诊”高达17.6%,这使得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患病人数,那么伴随患病人数的增加,很快医院的医疗资源就会高度紧张。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那么省外的死亡率就会跳升而向湖北的水平靠拢,这将是非常可怕的局面,因此必须用尽全力避免疫情的扩散。 

2、用“存量—增量”的方法看疫情的两类拐点

前文中从乐观角度分析,省外新增确诊和省内新增疑似,都有可能见到了向下的拐点,新增患者的拐点具有趋势上的重要意义,代表着对疫情扩散趋势的有效遏制,这个拐点对于评估对公开市场影响更大的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动态和“存量”的角度来看,在各类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是存量患者数量的拐点,只有在“当日新增治愈>当日新增确诊”,或者更严格来说,只有在“当日新增治愈>(当日新增确诊+当日新增疑似)”的情况下,医院的紧张局面,才能得到边际上的缓解。以2月7日数据为例,湖北省内的“新增确诊(2841)+新增疑似(2073)”为4914人,为当日新增治愈数298人的16倍多,省外的该比例为12倍多,即便考虑新增治愈人数环比增速较快,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尤其是湖北省内的紧张程度,仍然存在巨大压力。 

3、用动态的眼光评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用动态的眼光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至少两个方面:

一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其得到控制的时间,以及居民心理的影响,是呈现指数级的扩散或者收敛的。如果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那么受冲击最大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和商业零售等行业,将出现大面积的亏损,进而影响就业和金融资产质量,负面影响将会显著扩散到各行各业。反之如果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居民心态有可能很快恢复正常,相关受损行业的企业仍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那么再通过针对性的补贴和扶持,就有可能把负面影响控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疫情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可能会小于当前最乐观的预期。

另一个动态的方面,是借鉴非典的历史,实物类的绝大多数需求,都有可能在疫情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补,无论是居民消费,还是企业生产,其实都具有相当的弹性,在测算影响的时候不能简单从影响时间上静态测算。

由于这两方面的动态性,使得在当前疫情仍不明朗的情况下,试图较准确地测算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成为mission impossible。也许更合理的做法,是做不同的情景假设,并且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根据疫情进展做动态调整。
__

编辑  钱开昊

来源  股事琦谈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曹彤:疫情当前,抓住时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锐评丨打好疫情阻击战,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

王永利:疫情之下,货币政策目标亟需重大调整?

陆磊: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与货币

视点 | 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政策、资本市场的影响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_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