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彤: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与解决方向——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0春主题演讲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是各界都关注的大事,为解决该困境,我们从2002年以来做了无数努力,但从目前来看,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有成效也有压力。2012年以来,因为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开始暴露,诱发了大范围的治理。这一轮治理的主线是“两个回归”:金融回归持牌机构,持牌机构回归主业。这种治理方法使社会风险得以控制,但企业融资环境,尤其是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目前看到的仍然还是一个短期模式,长期机制尚未建立。这里有一个悖论,因为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间,很多中小机构在做融资的事情,很多机构没有完成的事,很少的机构就能完成吗?
1
以商业银行作为主渠道,增加放款的机构和资金来源的供给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除商业银行外,还应增加放款的机构和资金来源的供给。如果放款机构很少,会导致社会上调动的资金单一,无法长期解决融资问题。多元的放款主体主要有哪些呢?大部分地方监管的准金融机构都被包含其中,它们具有多种风险偏好,不应简单地限制,而应将此作为长期机制。另外一个则是多层级的资本市场,除银行间市场、上海深圳交易所外,我们国家还有丰富的场外市场,包括各省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等,我们要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出来,汇聚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中小微信贷市场。
2
中小微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的四大挑战
首先,风险偏好不支持。中小微企业风险度高是不争的事实。在现有银行信贷组合中,有70-80%的贷款贷给了国有、房地产抵押、个人消费贷款,信贷组合总不良率为2%左右。根据公认的经验数字,小微企业平均不良率应该在5-10%的区间,这与相当部分的农商行、村镇银行的真实不良率接近。但是,没有银行能够接受不良率长期在这个区间,即使监管部门默认,投资者也接受不了,资本金无法补充。所以,中小微企业贷款,必须由多种风险偏好的放贷主体提供,5-10%的不良率对于一些民间放贷主体、劣后基金而言,天经地义。为何在日本、香港如此发达的金融体系中,仍然长期存在着高利贷机构(20-30%贷款利率),原因即在于此。
其次,资本补充机制不支持。以目前银行业平均的ROE回报率来看,对于社会资本并没有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投资人资质的严格审查,导致一级市场银行股权转让非常困难,几乎没有流动性,所以哪一类社会资本愿意投资非上市的银行股权是一个回答不了的问题。目前银行基本上是国有当地政府出资,现行政策支持的可转债、永续债,甚至于优先股等,不适合大部分中小银行,而且这类工具也不可能经常使用,审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种情况下,大幅增加的风险资产权重很高的小微企业贷款没有资本来平衡,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指引。
第三,风险技术不支持。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做得好的,无非三个技术路线,一个是早期的德国IPC模式,区分还款意愿与能力,但是这个模式的效率比较低,数据来源仍是线下和面谈;第二类是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该模式信贷流程的调整、解决慢大问题,但解决不了风险;第三类是这几年正在尝试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它是全在线的小额贷款,有一部分小企业主正使用这些几万、十几万的小额贷款维持自己的小生意,可以说C端是成功的,小B端仍在摸索中。小微风控的基本逻辑是实现信息、数据、信用递进对称,高频在线全流程。现在,绝大部份银行离这个目标还是距离很远,尤其是囿于本地的城商、农商、村镇银行。风控技术不解决,就连5-10%的正常风控区间都可能守不住。
最后,负债来源不支持。现在我们有一个“资金不出省、信贷不出县”的政策要求,初衷是好的,希望中小银行守住本地,但没有给出基于本地的、资产负债如何平衡的政策指引,大家资金都不出省,也相互断了负债来源。以往金融同业业务、大额存单、线上存款是补充一般性负债缺口的三个主要来源,目前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资产端,信贷资产作为非标流转,同样有很大的监管障碍,报表没有腾挪空间。所以,三线城市以下的城商行、农商行,和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面临负债来源不足和资产匹配的挑战。同时,有些负债存差行既有的负债来源,已经优先配置给了本地的国有、房地产抵押、个人消费贷,再扩展给小微企业,可用资金不足。
3
建立长期机制和完善短期机制
我们想构建一个以银行为放贷主体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长期机制就必须尽快到位。以下四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监管能否容忍它的风险偏好?资本金长期补充机制从何而来?负债来源缺口如何弥补?如何与金融科技合作,提升风控技术?若找不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则难以建立长期机制。首先,要支持多种风险偏好的信贷机构,提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其次,对于非控股股东来说,资金进来是关键,穿透监管不是关键,应放宽银行非控股股东的资质审核,允许资管类资金(基金)投资非上市银行,激活一级市场银行股权交易;第三,现在场内市场流转的都是2A+以上高评级的资产,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的流转空间小。应基于地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推动非标市场流转,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约束,同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最后,金融科技公司与很多场景有业务和数据链接,是风控的天然补充,可鼓励放贷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动新型模式和技术的普及。
除了建立长期机制,还要对短期机制进行完善。虽然短期运动模式仍有效,但政策可以更突出以下几点:第一,允许和鼓励展期,五级分类不应强行进入关注类,大幅减少过桥贷款安排;第二,银行承诺的,即使是口头承诺的“还旧借新”也应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骗还”贷款,消除企业的顾虑,也是恢复银行的信用;第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需要真正承担风险,其亏损和资本消耗,应作为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能更大地发挥政府背景融资担保的作用;第四,保险公司的信用险政策适度放宽,允许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进入信贷市场,成为多种风险偏好的机构之一;第五,允许信贷资产包的表外流转,放宽非标监管比例,对于没有贷款管理能力的银行,投资购买资产包,也应算作完成了“小微贷款指标”;第六,允许地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流转信贷资产包,借助多层级资本市场,汇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第七,调整受托支付政策,流动资金贷款不必然要对外支付;第八,政策上正式明确“二类账户适用于对公账户”,提高贷款效率;最后,鼓励利率自主定价,国有大行也需按市场违约率和损失率定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过低会搞乱风险定价逻辑。
观点整理 韩子砚
编辑 李昂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陈玉琳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国刚:激活企业间横向金融机制——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0春主题演讲
贲圣林:新冠疫情的全球应对与挑战——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0春开场致辞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