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信用卡 Author 杜晓宇

近日,IMI研究员杜晓宇撰文分析疫情背景下金融科技的作用与发展机遇。文章指出,金融科技通过移动支付、金融风险防范、保险、金融科技企业等方面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疫情也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在“后疫情时代”,要在政策环境上需要进一步稳定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预期,关注金融科技上下游产业链短期面临的冲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密切关注“非接触”金融服务普及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加剧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截至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国际上疫情呈现出全球快速蔓延的态势,这将在短期内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疫情发生以来,金融行业主体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在本次疫情防控及应对中凸显出极大价值,在生存离散化体系下,金融科技成为了支撑非接触、不特定服务连接的重要基础保障了整个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转,疫情也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

金融科技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移动支付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众所周知,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最亮眼的一张“名片”。经过多年的深入发展,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催生出诸多数字经济新业态,包括生活缴费、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搭建起非常广泛的移动支付生态圈。

疫情发生前,部分行业已基本完成了用户培养,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生态体系,这些都离不开移动支付和整个支付行业、支付系统的良好支撑。疫情期间,移动支付体系平稳运行,通过围绕移动支付建立起来的数字经济生态圈,普通民众足不出户、无接触就能通过手机购买生活必需品,解决了疫情期间百姓生活的最大痛点难题。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七,微信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22%,充分反映出移动支付在民生应急保障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同时,为支持疫情防控,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便捷、高效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基础上,纷纷为医疗机构、慈善机构等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专项支付结算服务不间断。例如,为支持疫情防控,腾讯金融科技旗下财付通为医疗机构、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提供微信支付服务“绿色通道”,优先处理开通微信支付各项服务的申请,并提供不间断的支付结算服务。截至2月17日,财付通已累计为400余家医院、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开通了微信支付账户及相关功能,切实保障相关医疗工作及募捐服务的顺利开展。

第二,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金融科技助力防范了疫情期间出现的新型诈骗活动。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前沿技术支撑,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一些新名目的诈骗方式,例如,借疫情期间口罩货源紧张之名高价倒卖口罩、利用机票退改签的链接钓鱼骗局等,金融科技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对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能力,并配合公安机关对新型诈骗活动开展了有效清理,筑牢金融安全防护网。

第三,在保险领域,金融科技行业将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效率,更好地帮助社会公众降低公共安全风险。保险行业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发生后,保险领域企业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组织抗疫物资的捐赠和援助;另一方面,第一时间推出了优先响应、放宽保障范围、简化理赔手续以及快速理赔等多项应急服务。此外,保险领域企业还针对一线防疫医务人员推出了特殊保障项目,针对中小商户推出了相应的补贴措施,缓解中小商户复工后的经营压力,发挥了“社会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第四,金融科技企业在疫情期间服务政务服务,通过各地政务服务小程序、公众号等渠道,支持用户远程办理社保、税务、公安、海关等各类业务。在非常时期,可以在线上申领和开具的电子发票模式为纳税人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腾讯推出的区块链电子发票为例,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在微信上自行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对于企业而言,无需多次前往办税大厅领购发票,避免了面对面接触和纸质发票流通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金融科技为电子发票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完善了最后一个节点,是“非接触式”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

 2

疫情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各大金融机构线上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也凸显出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服务线上化、远程化、智能化的重要性。金融监管部门也指出:“疫情对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应用是很大的推动。金融机构要增强自身金融科技的硬实力,要增强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疫情给金融科技行业在政策层面和需求层面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疫情逐步趋于平稳,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积极推动复工复产,用户黏性和交易习惯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是线上金融服务发展的良好时机。金融科技行业在“后疫情时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是线下“非接触式”服务或将全面普及,移动支付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未来,从餐饮、零售、票务、出行等高频服务行业,到医疗、税务、社保、户政、公安、海关等场景,“非接触式”服务可能会迎来明显的增长和用户黏性的提升,支付业务在这类场景中的应用也会更加普遍。在涉及产生支付交易的活动中,移动支付的地位和价值应得到持续巩固,并以移动支付为基础支撑更广泛的消费和服务需求。

二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保障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纾困的各项金融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在这方面需要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密切合作,扩大金融科技在风险防范领域的应用。为缓解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国家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推出的优惠贷款、信用卡或贷款还款延期甚至核销等政策福利,或将面临黑产、“羊毛党”的冲击,更需要运用新的金融科技手段加以区分和防范。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有助于精准识别受困企业和个人情况,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有效防范“骗贷”或套利风险。

三是ToB类金融服务智能化水平将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疫情期间,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信贷风控、C端获客、支付转账等领域,而在ToB服务等方面尚有欠缺,疫情期间,部分金融机构暴露出在远程双录、风险管理、尽职调查、智能客服等方面技术能力的不足,相关金融服务无法完全依托智能化、远程化的方式完成,对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都造成了困扰。对于ToB服务的相应技术,如生物识别、多因子身份验证、RPA机器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等技术已经在金融领域有了一定的运用。下一步,金融机构应思考如何在ToB类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借助智能化、远程化渠道,覆盖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群体,提供更为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3

“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政策环境上需要进一步稳定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预期。首先,建议在整体监管导向上统筹“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双重政策目标,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市场主体,特别是有资质、风险可控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持续探索和投入。其次,扩展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范围,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非接触式”服务的普及可能会让App活跃度不高、场景覆盖不足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而通过与金融科技企业建立合作渠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再次,对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移动支付行业,鉴于其已经取得比较和先发优势,建议持续提升标准层面的话语权,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可考虑将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发展经验加以总结推广,为金融科技其他业态树立标杆,推动金融智能化深入发展。此外,针对目前金融科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应用,建议及时出台国家层面促进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引导政策,提升市场主体的投入意愿。

二是需要关注金融科技上下游产业链短期面临的冲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例如,在支付领域,本次疫情造成线下支付业务规模缩减,收单机构、设备厂商、支付服务商短期内面临一定压力,一些初创类金融科技企业面临招工用工困难、资金周转紧张、流水周转变慢、后续融资减少等问题,行业监管部门需密切关注金融科技产业链整体生存发展状况,适时出台定向引导和扶持政策,同时适当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政策冲击的影响。

三是密切关注“非接触”金融服务普及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加剧问题。数字鸿沟问题一直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疫情期间也发生过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好、智能手机未普及等短板,造成学生上网课出现困难的情况。疫情在给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数字鸿沟问题加剧,为此还需要以“新基建”为契机,全力建设均等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智慧金融”所带来的福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编辑  侯津柠

来源 《中国信用卡》2020年第4期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肖耿:全球多重危机下中国的金融开放——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48期干货

推荐 | 桥水基金达利欧:从货币、信贷与债务看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丁剑平:全球疫情蔓延与人民币汇率及国际化——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42期干货

会议简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线上发布会成功举行

海外之声 | 研究、政策与零利率下限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