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举办的“IMF《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IMF驻华副代表李鑫出席会议并就亚太区域经济展望发表演讲。首先,他指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封锁措施的解除,经济活动也开始在亚太地区复苏。随后他介绍了对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线展望:IMF预测亚太地区经济将在2020年收缩2.2%;亚洲主要经济体实际GDP在2021年都会实现正增长;和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亚太地区将经历较长时间的经济复苏过程。李鑫强调,基线预测的关键假设是经济复苏的动力将由今年的公共部门需求顺利过渡到明年的私人部门需求。李鑫还分析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最后,李鑫着重介绍了IMF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和政策建议,提议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全球经济应对主要挑战。
亚太地区在应对这场疫情大流行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最近亚太各国经济正在或将以不同的速度从这场危机中恢复。可以看到,亚洲是这场新冠疫情危机最先开始的地方,似乎也是最先从疫情中走出来的地方。从图上累计确诊人数的趋势来看,疫情在一些国家其实已经消退了,但在另外一些国家确诊人数还在激增。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已经成功地遏制了病毒第一轮的传播,此后有些国家出现了或正在经历第二波疫情爆发,比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太平洋岛国基本上没有受到新冠疫情肆虐。图1
从第二季度开始,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逐渐解除了全国性的封锁措施,取而代之的是更有针对性的一些防控措施。但是各国的解封速度不尽相同;同时一些国家在第二波疫情来袭之后,限制措施已经重新得到加强,如韩国和澳大利亚。我们看到各国在以不同的速度开放着不同的部门,有些部门现在已经完全开放,还有些部门正在按照加强之后的卫生规程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在防止国外疫情输入的问题上,各国普遍控制得比较严格,大部分国家仍然采取一些进出境措施。图2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封锁措施的解除,经济活动开始在亚太地区复苏。首先是中国,在2020年2月触底之后,中国的增长得到了来自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以及出口等方面的提振。除中国以外,亚洲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活动在4月份触底,此后各经济体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指数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复苏。疫情爆发后不久,曾因为金融市场的避险情况高涨,一些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出现了资本外流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最近几个月也得到改善或逆转。图3首先来看一下整个亚太地区和其中主要经济体的情况。IMF预测,亚太地区的经济将在2020年收缩2.2%,这比6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6个百分点,这恐怕是人们记忆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收缩。与此相对,和6月份的预测相比,中国的前景有所改善,这主要反映出中国经济在第二、三两个季度强力的反弹。我们预测亚洲主要经济体实际GDP在2021年都会实现正增长,然而除了中国和韩国以外,其他国家明年的经济反弹都不足以抵消疫情对当下经济的冲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经济,在明年都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的水平;这进一步反映出疫情对经济的长期影响,经济的复苏也不会一蹴而就。图4除了中国以外,亚洲地区其他的新兴市场还有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如下。这些国家虽国情不同,但都受到了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打击,尤其是依赖旅游业的国家,受危害尤其严重。图5至于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他们国内疫情不算严重,但是单一的经济结构,加上对旅游业的严重依赖,使他们受疫情的影响实际上是最严重的。我们预计一些国家的经济今年将出现10%以上的萎缩,并在明年开始逐步恢复。图6再看一下这场疫情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影响。我们看到经济复苏将会持续很长时间,预计到2025年,潜在产出的水平将比疫情之前的1月份的预测平均低5%左右。潜在产出受到的影响程度,将因国家而异,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对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部门的依赖程度,比如旅游业和其他接触密集型行业,一国的应对政策,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速度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图7政策方面,宏观政策为亚洲各国对抗这场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避免了亚洲经济在疫情期间进一步恶化。亚太地区的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出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政策支持,尤其是亚洲的发达经济体,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他们的支持力度也显得非常突出。尽管如此,这种支持多是以贷款担保和其他准财政表外措施的形式出现的,其增长乘数效应往往比较低。此外,亚洲各国也放松了货币政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出台了政策性降息,和其他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图8在宏观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支撑我们对2021年预测的一个关键假设是经济复苏的动力将由今年的公共部门需求顺利过渡到明年的私人部门需求。尽管如此,公共部门的支持会持续到何种程度仍是不确定的,是否会发生平稳的交接也有待观察。如果未能发生平稳交接,增长的情况可能没有想象中乐观。图9和正常时期所作的预测相比,以上的基线经济展望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且存在明显的下行风险。第一,在世界和亚洲范围内,都不能排除新冠大流行会再度爆发的可能性。第二,如果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尤其美中关系的不确定性,也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复苏。第三,金融市场风险厌恶情绪有可能回归,这也会进一步加剧亚洲发展中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第四,对旅游业和汇款严重依赖的国家,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此外,这场大流行病对最贫困和最弱势的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这种影响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性,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而且社会动荡的加剧,可能反过来影响最近来之不易的抗疫和巩固经济的成果。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上行风险,如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以及亚洲国家在区域外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复苏,都会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另外,如果有一种或者多种疫苗在明年能够大规模地生产和接种,也将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图10中国是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并且第一个从疫情中复苏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控制病毒和限制其对经济负面影响方面做得很成功。在基线预测中,我们假定中国不会再出现全国范围的疫情爆发和封锁措施,并且在2021年中国将继续提供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此外,我们假设中美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紧张关系不会进一步升级;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也将提振中国的外需。基于这些假设,我们预期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随着居民收入的上升,中国的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动力会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将逐步恢复,经济增长将从政府刺激驱动的复苏,逐步过渡到私人需求驱动的增长。在基线情况下,我们预计中国2020年的GDP增长率为1.9%,2021年为8.2%。核心通胀将继续保持温和。当然,对经济前景的基线展望同时存在上行和下行风险。上行风险就是有效的新冠疫苗和疗法能比预期更早地普及。同时还有一些重大的下行风险。比如,经济的复苏未能实现从公共部门的支持向私有部门的需求转变(疫情再次爆发,融资环境收紧,都有可能造成这种局面)。图11中国的经济正在适应疫情下的新常态。从中期来看,经济规模将逐年接近但仍会低于危机前预计的水平。这主要由于本次危机对中国潜在GDP水平造成了比较长期的影响,这反映出就业损失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长期影响、公共项目和私人项目投资的不平衡,以及跨部门重新配置资源需要的时间。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放缓,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速也会在中长期放缓。图12最后是我们的一些政策建议。要保证经济平稳复苏,宏观政策需要继续提供有效的支持。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继续保持轻微扩张,并且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和促进绿色投资。基于低通胀的现实情况,货币政策应该持续保持适度宽松。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当局正在密切关注金融系统内的脆弱性。同时要继续推进关键的改革,促进就业和平稳的经济复苏。图13中国可以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全球经济应对几个主要的挑战。这包括国际间疫苗研发合作、为低收入国家提供债务减免、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融资,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中国和贸易伙伴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稳定、透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观点整理 李锦璇
编辑 李艳蓉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董熙君、安然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