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金融数据最新分析:信用扩张已见顶?听听宏观首席这样说
12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前值1.4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前值6898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长10.7%(前值10.5%),M1同比增长10%(前值9.1%)。对此,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IMI研究员、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等,纷纷第一时间给出深度点评。如何看待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信用扩张是否见顶?实体经济是否依旧能保持向好趋势?如何指导大类资产投资?本文特将几位IMI成员的观点整理如下。
1
社融增速12个月以来首降,信用扩张见顶?
11月社融2.13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相较于前值13.7%下降,为12个月以来首降。对此,市场分析普遍认为信用扩张基本见顶。
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11月金融数据释放出本轮信用扩张基本触顶的信号,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一些线索。总量上,社融同比增速13.6%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一则政府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年末尾声,二则直接融资受到永煤违约事件的影响,形成拖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社融拐点略提前于我们的预期。结构上,企业长贷本月同比多增1681亿,幅度较前值有所收敛。并且,严监管下委托和信托贷款继续压降的同时,本月未贴现票据也继续收缩,伴随表内票据融资出现了下半年来的首次新增,背后或与疫情后高增的开票陆续到期有关,同时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以票据替代短贷的可能,但规模估计不大。
IMI研究员、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指出,中性假设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从13.6%降至10.7%-11.6%,直观看信用环境将显著收紧,但本质看是结构性紧与结构性松并存:本轮信用收紧,主要对应的是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或打击票据与结构性存款套利形成的资金空转问题。这类新增信用没有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活动,需要优先去掉这部分杠杆。
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同样认为,社融增速或已见顶。11月末社融增速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至13.6%,迎来拐点,19年年中以来社融上行阶段或已结束。随着稳杠杆重新成为政策重心,预计社融增速已进入下行通道,预计20年全年社融达35.3万亿,社融增速13.6%。
2
信用收紧,实体经济是否向好?
信用见顶,是否还足以支撑实体经济?宏观经济稳步向好的趋势,是否仍可持续?
IMI研究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信用扩张的触顶不等于当前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将就此剧烈转向。融资需求仍然不弱,对实体投放的信贷本月维持千亿级别的多增,企业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实体流动性积极向好,信贷不弱配合年底的财政支出,M2本月小幅回升到10.7%,M1同比更攀升至10%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可以预计拐点将在明年年初,触顶16%左右,再伴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落、表外融资的收紧和财政力度的收敛而开启下行,于2021年底回落至8%左右。
此外,信用扩张虽然基本触顶,但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用仍在继续释放,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仍在强化。最直接的观测指标就在持续快速上行的M1。M1同比对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和大宗商品价格具有稳定的领先关系(1年左右),M1高增代表企业资金的活化比例持续提高,经营和生产行为持续活跃,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持续强化。顺周期修复的动能预计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高景气度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二是消费复苏服务业和耐用品量价回升可期,三是制造业投资上行趋势明显,上游投资(取决于前期工业企业利润和大宗商品价格)、中游投资(取决于出口和汽车需求)、下游投资(取决于消费的复苏),都看到积极的信号。
因此,尽管信用周期基本见顶,但经济逐步升温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熊园团队经过测算认为,信用收紧主要是结构性紧,但与实体经济仍然匹配,实体经济端尚未收缩。据测算,中性假设下今明两年名义GDP增速为2.8%和11.4%,社融增速分别13.6%和11.2%。测算新增社融占当年名义GDP比重,2020年为34%,2021年可能回落至28%,但仍高于2018和2019年的24%和26%,说明2021年信用环境与实体经济仍能大致匹配,金融条件仍有望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IMI研究员、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经济复苏也持肯定态度。11月新增贷款1.43万亿(10月6898亿,19年同期1.39万亿),同比接近。今年前11月新增贷款已达18.38万亿,同比多增2.71万亿,且多增主要由对公信贷贡献。四季度进入平稳收官期,更多是为明年初储备信贷项目。当前,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信贷需求较旺盛。M1增速升至10.0%,除了经济活性提升外,也有企业结构性存款压降之因素。M2增速环比升至10.7%,M1-M2剪刀差已明显缩窄,佐证国内经济持续复苏。
3
大类资产投资怎么看?
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是否已经到来?行业、权益、利率等方面投资分别如何看待?
张瑜给出了对拐点和市场定价的判断。结合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没有到来,或待到明年二季度,权益上半年好于下半年,利率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对于权益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超额流动性,即M1同比-名义GDP同比,决定了估值的变化。明年一季度之前,M1同比和名义GDP同比同步修复,权益压力不大。但关注一季度之后M1回落带来的超额流动性收缩,或形成杀估值的压力,指数估值承压,行业估值中性收敛。结合对于经济基本面修复动能的判断,预计“景气度向上+估值分位数偏低”的这部分行业出现戴维斯双击个股的可能性最高,包括专用设备、轻工、化工、电气设备、非银金融、采掘、有色,需认真把握。
对于利率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社融-M2同比,决定了利率的拐点,代表广义资金供需领先利率2个季度左右。影响定价的基本面指标则是工业经济名义增速,决定了利率的中枢,代表经济可以提供的回报,同步于利率变化。综合来看,两者决定利率长期趋势性机会仍然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左右,10y国债利率全年在3~3.5%之间震荡概率较大。
值得注意的风险,包括表外融资收缩和国企违约的负面冲击超预期。
熊园研究了社融存量增速对经济增长的领先性是否稳定、“货币-信用”周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逻辑是否发生变化、社融见顶领先利率顶的关系是否稳定,他们指出,鉴于2020年经济活动阶段性停滞、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在,尽管创新货币政策直达企业,但大量新增债务冗余在金融部门或借新还旧,社融对经济的支持不能从创造增加值部门充分体现,由此,本轮社融对经济的领先时间可能被拉长。随着信用流向的变化,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向意义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倾向于认为,本轮利率趋势性见顶回落的时间也有可能被拉长。维持年度报告观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有望从当前的3.3%左右震荡向上寻顶,配置价值凸显,趋势性下行的拐点应是经济基本面转弱之际,第一次可能是年底或2021年Q1(环比实质转弱),第二次可能是2021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疫情前甚至更低)。
廖志明给出了银行业投资建议,认为经济复苏强度或超预期,银行股估值有望上行。年中以来,PMI持续上行,这轮经济复苏的强度或超预期。经济复苏流动性收紧,类似17年,这种宏观利率环境对银行股相对利好,低估值银行板块有望上行。当前位置,基本面较好的兴业、光大、长沙、南京、常熟银行估值仍低,性价比凸显。此外,流动性收紧之下,负债优势明显的四大行+邮储逻辑改善,值得关注。全国性银行H股亦值得重视。但也要注意经济失速、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金融让利、息差大幅收窄等风险。
编辑 周佳林
来源 一瑜中的、熊园观察、志明看金融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 | 稳增长与防风险背景下,货币政策再寻锚
推荐 | 疫情常态化下,2021年全球银行业何去何从?
IMI研究动态 |(2020年11月总第二十六期)
陈雨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
推荐 | 陈道富:双循环格局对金融发展提出新要求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