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十四五”规划的政策信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熊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IMI研究员熊园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内外部环境的关键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关系是扰动因素;“十四五”规划对GDP目标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软性指标;“十四五”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战略,主要抓手是扩内需、促消费;“十四五”改革任务依旧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区”,重点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十四五”的产业政策更突出创新、更突出科技自强、更突出提升产业链水平、更突出国家安全。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五年规划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中长期规划,历来备受关注,本次“十四五”规划同样如此。总体看,基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2020年10月29日公布)、“十四五”规划建议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议稿的说明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三份文件,对比“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在总体定位、时代特征、目标设定、发展理念、重要战略、改革思路、产业政策等核心内容上均有所不同,表现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内外部环境的关键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关系是扰动因素;“十四五”规划对GDP目标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软性指标;“十四五”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战略,主要抓手是扩内需、促消费;“十四五”改革任务依旧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区”,重点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十四五”的产业政策更突出创新、更突出科技自强、更突出提升产业链水平、更突出国家安全。

 1

“十四五”的关键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十四五”规划既管5年还管15年。对比来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此外,“十四五”规划还制定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预示“十四五”规划是立足5年、放眼15年的中长期规划。“十四五”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关系是扰动因素。“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到了“十四五”,变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关键词转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等,尤其是突出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2

“十四五”规划淡化GDP硬目标,更看重软指标

“十四五”规划对GDP目标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软性指标。对比看,“十四五”规划没有提出以前类似GDP翻番的目标,转为要求“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相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新增“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软性目标。“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仍是定性定量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稿中指出: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简单测算,若“2035年GDP或人均收入要较2020年翻番”,未来15年平均增速要4.73%左右,这意味着中性条件下,“十四五”期间GDP增速可能要达到5%以上。由此看,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速大概率仍会比较可观。此外,说明稿还指出,2021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十四五”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新增了“坚持系统观念”。“十四五”规划延续了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基本原则,新增了“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稿中也对“坚持系统观念”做了单独解释,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具体来看,建议稿提出的“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等要求,体现的就是系统观念。“十四五”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双循环”战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双循环”战略,也有用“新发展格局”来简称),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基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等总体要求,建议稿明确了“双循环”战略的主要抓手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些具体做法包括: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完善节假日制度;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明确基础设施等九大补短板领域的投资,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等等。

 4

“十四五”的改革重点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十四五”改革任务依旧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区”。综合看,“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基本延续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思路,涉及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从建议稿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旨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十四五”的改革重点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体做法包括: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等等。

 5

“十四五”的产业方向更突出创新、科技自强、安全

“十四五”规划更突出创新、更突出科技自强、更突出提升产业链水平。客观看,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核心技术的短板,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不少风险隐患。由此也看到,对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旨在“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具体来看,“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知识产权强国、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等战略,“十四五”规划总体予以了延续,其中,交通强国、科技强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等被额外提及。“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八大前沿领域、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能源革命、数字经济等产业政策。具体做法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系统布局新基建,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十四五”更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单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同时,“十四五”规划还设置了单章“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明确要求“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并首次提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和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据此不难判断,“十四五”时期国防军工将是重要的产业方向。

编辑  李艳蓉

来源  《中国金融》2020年第24期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非常态下的全球资产配置“新常态”

视点 | 2021年投资配置,从一个理论问题说起

欧阳泽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方向及未来规划

刘元春:新金融助力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 | 银行业支付发展镜鉴:欧洲支付政策未来五年走向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