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用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指导实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魏革军
1
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及总要求
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扶贫新理念、新论述。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脱贫过程、把握攻坚方向、破解长期难题的科学智慧,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在金融扶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核心是充分发挥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体现“补齐短板”“精准施策”和“实现共享”的发展理念。
补齐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可以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农村,短板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社会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就是为了补齐扶贫开发这块“短板”,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对金融在补短板中的角色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从理论上明确了金融扶贫领域如何“补短板”和“扶持谁”的问题。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并提出“六个精准”的理论体系,为“怎么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帮扶对象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在扶贫资源上,强调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扶贫领域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金融扶贫要结合供需错位等问题,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精准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现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共享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共享”也是金融扶贫的最终归宿和本质属性,在脱贫攻坚这样一场关键战役中,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应该缺位,金融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作为,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实现金融发展成果共享。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要求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总要求。
增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他提出要进一步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完善体制建设,精准发力,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真正的让群众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可见,总书记是把金融精准扶贫纳入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去思考的。在解决脱贫攻坚“短板”的过程中,金融扶贫与普惠金融的结合能有效实现“精准”“共享”的扶贫理念和目标。现有的财政扶贫资金难以满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丰富市场供给主体和金融扶贫产品,可以拓宽贫困地区扶贫资金来源和渠道。同时,普惠金融提供的是低成本、有偿金融信贷和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对贫困户产生发展压力和动力,提升生产效率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增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并指出金融扶贫潜力也尚未充分发挥,要求通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当前,我国还存在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前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重心上移,乡镇金融网点大幅撤并,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金融需求相比,在金融机构数量、网点设置和金融服务覆盖面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引导低成本资金流向贫困地区,是落实好总书记要求的重要举措。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扶贫政策安排、扶贫规划制定、扶贫工程实施上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扶到“点”上、“根”上。为提升金融扶贫领域资金使用效率,他提出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按照总书记要求,金融机构要优化资金使用方向,确保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贷款适度增长,同时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精准支持特色突出的扶贫产业、带动效果好的带贫企业、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发挥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功能。在脱贫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其中他最关心、最看重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可见,产业发展是撬动脱贫攻坚的杠杆,而金融又是支起产业发展这个杠杆的支点。发挥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示范带动功能,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落实好金融扶贫“共享”根本理念的重要途径。金融应加强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之中,实现扶贫由点到面、由面到立体式的提升。2
做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
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降低金融扶贫供给成本。要着力增加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主体数量,丰富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发挥各种电子业务平台作用,降低业务办理成本。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确权、抵押成本等,并完善带贫企业、贫困户基础信用信息数据,与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共享,降低金融机构信息搜寻成本。大力支持和鼓励贫困户以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团体形式申请贷款,使业务办理形成规模效应,减少单笔业务成本。
提升金融扶贫工作效率。促进政策与资金联动,加强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政策协同,促进扶贫、财政、税收、海关、保险等政策联动,实现“扶贫+财政”“扶贫+税收”“扶贫+海关”“扶贫+保障”等有机结合;同时,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政府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拓展政、银、保、企等多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金融扶贫信息化工作水平;利用大数据管理,更有效地监测扶贫贷款使用情况;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扶贫资源线上线下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防范金融扶贫风险。金融扶贫供给主体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完备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联合加大对逾期扶贫贷款的清收。加强金融知识宣讲,在农村开展守信意识的培养与建设,提升带贫主体和贫困人群运用金融知识脱贫致富的能力,减少产业发展风险,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探索市场化的金融扶贫风险处置方式,推广“银行+保险”“银行+保险+期货”等扶贫模式,发挥金融合力,化解和分散金融扶贫风险。增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
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层次。加快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要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贫困地区增设网点,支持各类典当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到县域甚至是乡镇发展,逐步建立功能全、层次高、覆盖广的农村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消除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同时,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付体系为重点,督促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加快建设涵盖存、取、结算等一体化普惠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提供渠道多样、方便快捷、成本优惠的普惠金融服务。
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按照便利申贷程序、优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原则,根据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贫企业和贫困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创新推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如在现有农户、涉农企业、小微企业贷款的基础上,开发劳务经济、返乡创业、妇女创业等小额贷款,通过信贷产品创新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同时,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开发适应农村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和金融风险预防能力。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差异化的货币政策,落实对三农事业部考核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扩大涉农金融机构规模;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放宽对金融扶贫、涉农贷款考核的不良容忍度。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的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奖励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金融扶贫、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鼓励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全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加大对失信企业、个体的联合惩戒力度。着力在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上下功夫
充分遵循市场规律。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要体现金融运行的基本特质,形成金融机构自主自愿,扶持对象自立自强,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工作格局。要科学、合理界定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边界,对扶贫企业、贫困户进行“造血能力”评估,深入了解产业扶贫项目、带贫企业、产业扶贫带头人情况,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成功率。同时,加强产业扶贫贷款发放管理,贷前要做好调查,加强对贷款企业、贫困户生产经营能力、限制因素等方面的调查;贷后要加强管理和帮扶,防止贷款用途发生转移,为贷款主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产业项目发展。
构建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挥农业产业的扶贫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带贫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扶贫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目标。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作为对带贫企业资金扶持的重要条件,让贫困户参与企业生产,分享企业发展红利,变“扶持到户”为“效益到户”。积极探索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的新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支“永不离村的扶贫工作队(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带动贫困户发展。加强部门协作。产业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加强部门合作,发挥“几家抬”的合力。要加强金融系统之间的合作,着力构建银证保共同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整合各项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的增信作用,设立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产业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建立银行、政府、企业互相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共同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路径。
3
金融扶贫在陕西深度贫困地区的实践及思考
近年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以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开展了许多富有特色的金融扶贫实践,充分发挥了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创新、协同和撬动作用。
以“党建+”为链接,发挥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作用。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制定了“党委联学、领导联包、支部联建、党员联扶”的“四联”工作措施。“党委联学”就是建立与地方党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党委(党组)中心组联学联议机制,共谋破解金融扶贫中遇到的难题;“领导联包”就是党委班子成员包抓深度贫困县的金融扶贫工作;“支部联建”就是机关各党支部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村或社区党支部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党员联扶”就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精选党员与深度贫困县定点帮扶村的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党建+扶贫”,加强了党组织对金融扶贫工作的领导,发挥了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作用。资金扶持和服务帮扶齐头并进,发挥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创新作用。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在深度贫困地区推出新社区工厂贷、富硒茶叶贷等十多个特色信贷产品,累计发放金额57.78亿元,辐射带动贫困人口37.88万人。二是企业上市辅导培育和孵化力度不断加强。推动注册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盘龙制药于2017年正式上市,这是全国首家深度贫困县上市公司;2019年支持民营企业尧柏水泥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亿元中期票据,就近支持柞水县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持续下沉网点和服务。建设银行等机构在深度贫困县恢复或设立县支行。目前,全省深度贫困县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9个,服务网点46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全省深度贫困县区累计创建信用乡镇72个、信用村760个,为70.82万户农户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260亿元。打造“大金融”扶贫格局,发挥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协同作用。一是构建“大金融”扶贫体系。联合省财政厅等单位出台《陕西省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十项支持措施》,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打造银行投入、担保兜底、保险跟进、证券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立体化服务体系。二是建立金融扶贫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扶贫部门、农业部门等定期交换贫困户及对扶贫有带动作用的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清单、授信用信情况,实现信息精准对接。三是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组织开展“省级金融机构与深度贫困县区一对一帮扶工作”,引导帮扶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七个方面进行帮扶。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发挥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撬动作用。一是建立“四专”管理模式。即对深度贫困县区扶贫再贷款实施额度管理专列限额、发放模式专门试点推进、业务审核专岗限时办理、政策效果专项监测评估。二是建立扶贫再贷款使用“名录制”。使用扶贫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对“名录”里的贫困户和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打造扶贫再贷款精准使用示范点。在深度贫困县区建立“金融精准扶贫示范点+扶贫再贷款精准使用示范点”,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扶贫领域。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先后调增深度贫困县区扶贫再贷款限额近30次,撬动金融机构投放各类精准扶贫贷款100多亿元。近两年,陕西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安康被确定为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示范区,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扶贫示范市;商洛被确定为开发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点;“省级金融机构与深度贫困县区一对一结对帮扶”经验被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推广;新华社多次到陕西采访报道金融扶贫工作成效。这些成绩充分印证了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制胜法宝。进一步践行好习近平金融扶贫重要论述精神仍需不断探索,需要统筹处理好金融扶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统筹处理好金融扶贫和风险防范的关系,既要贯彻落实好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扶贫政策,又要在风险缓释等方面做足功课,既把脱贫攻坚支持好,又能做到商业可持续,运用金融的手段把贫困地区打造成“金融政策落地、金融普惠实施、信用价值彰显、风险防范有力”的金融扶贫“示范田”。编辑 郭瑞华
来源 《中国金融》2020年第17期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