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鄂志寰:跨境理财通赋能大湾区财富管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鄂志寰

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与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澳门金管局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明确相关机构对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进行监管及相互配合的职责范围。显然,自2020年6月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联合公告发布以来,经过监管沟通和业界准备,跨境理财通万事俱备,即将择机启动。作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又一重大举措,跨境理财通在拓展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空间的同时,将为大湾区内财富管理业务赋予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区域财富管理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鄂志寰(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跨境理财通的政策内涵及监管重点

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同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公布在大湾区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跨境理财通新政策引发各方期待。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同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港澳金管局发布公告,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可以看出,跨境理财通具有如下政策内涵:一是明确跨境理财通双向业务资金管理原则,通过账户一一绑定,实现死循环汇划和封闭管理,使用范围仅限于购买合资格的投资产品;二是资金汇划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兑换在离岸市场完成;三是对“北向通”和“南向通”跨境资金流动实行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总额度通过宏观审慎系数动态调节。今年2月发布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三地监管合作与配合等内容,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第一,强调在“现行的监管和执法机制下”推进跨境理财通创新原则,不改变现有规则并寻求适用三地的共通点和操作空间。三地在各自权责和机制范围内就“跨境理财通”进行监管合作,尽可能为对方提供最充分的监管协助;明确“业务发生地管理”管辖原则,即“北向通”由境内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采取措施保证投资范围的合规,“南向通”则由港澳监管机构采取措施确保业务投资范围符合要求。审查“北向通”和“南向通”下“合资格的理财产品”、提供投资者保障措施、反履行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分别由境内和境外两个方向的监管机构完成。跨境理财通在适用和遵从三地关于理财产品和销售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有清晰的界定,以避免监管制度差异导致规则真空或监管套利。第二,跨境理财通在资金进出方面强调三地账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资金以人民币原路跨境汇回,实现死循环管理;明确资金及理财产品不得用于质押、担保等其他用途,并满足试点业务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要求,将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以保证跨境理财通起步平稳进而行稳致远。第三,监管机构建立定期分享数据、信息收集和通报等机制。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合作,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明确执法合作中重要的信息请求和通报机制。第四,重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前端的投资者教育、到投资产品范围初期选择风险较低、相对简单的投资产品、再到投资者保障以及执法合作,监管机构非常重视保障投资者权益。三地监管制度尽管存有差异,“跨境投资者”首次面向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账户,建立健全监管合作安排、联络协商机制等措施,将使投资者在享受更大自由度进行跨境资产管理的同时,也享有充分保障合法利益的权利。第五,建立联络协商机制,包括定期举行联络会议,明确监管细则和政策事宜变更或修订应事先征求其他方意见等。

 2

中国香港财富管理业发展特征及变化

继股票通、债券通和基金互认后,跨境理财通将进一步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内涵,推动港澳与内地金融合作,为区域内居民跨境理财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理财通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的内地客源和业务,由此扩大了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的腹地和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在香港投放新的资源,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财富管理管理业形成如下运行特征。第一,香港财富管理业竞争力及规模跻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前列。根据德勤2018年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研究报告,中国香港地区财富管理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瑞士及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优势在于简单低税制、监管透明高效、资本市场具广度及深度、金融体系稳健、货币稳定可控、金融人才来源多元等方面;不足则包括服务提供商的效率、服务的质量、城市的吸引力等方面。中国香港财富管理规模位列世界第四位,低于瑞士、英国及美国,受惠于中国内地财富的快速累积以及高净值人士投资海外的需求增加,中国香港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在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的增长最快。按香港证监会统计数据,2016~2019年,中国香港资产与财富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达16.3%,即使在受到地缘政治、社会事件等多项不利因素影响的2019年仍然录得同比20.1%的强劲增长。香港财富来源地及投资种类多元化,内地是香港财富管理的最主要来源地及投资目的地之一。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数据,2015~2019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中有62%~69%的资产来自非香港投资者。以资产及财富规模排名,前五大来源地分别为中国香港、北美、亚太区(不含中国)、中国内地和欧洲,占比分别为36%、22%、14%、10%和10%。而在香港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内地是最主要的来源地,增长速度最快,已成为重要及最具潜力的市场。这一点在私人财富领域表现尤为明显。香港财富管理投资多元,投资产品丰富、种类齐全,涵盖上市股票、债券、公私募基金、现金与存款、管理账户、其他另类投资等领域。投资目的地包括了美洲、欧洲(含英国)、亚太地区、中国内地、日本、中国香港等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市场。按香港证监会统计数据,香港财富管理市场2019年增长最快的投资产品为管理账户、股票和公募基金,分别达到了70%、32%和24%;投资目的地增长最快地区前两位为中国内地和欧洲(含英国),分别为70%和26%。第二,疫情改变了客户的行为及需求模式,加快推动财富管理行业转型。新冠肺炎疫情在对全球经济产生宏观影响的同时,在微观层面,对于客户财富管理意识、需求及投资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投资者对于财富保值及传承、储蓄等方面的意愿。面对疫情仍未完全受控、中美经贸关系困扰、主要货币收益率持续走低等诸多不确定性,客户投资、资产配置及保值等需求有所增加,并更希望征询财富管理顾问的专业意见。客户投资策略亦有趋于保守及谨慎的趋势,从过去的重投资回报转向更加关注风险管理。第三,跨境理财通将拓展香港财富管理的市场空间。跨境理财通对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在影响首先表现为大湾区内地城市财富迅速累积扩大了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的客户来源,而两地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合也为香港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香港财富管理业面向大湾区,提供无缝衔接的跨境金融服务。香港中资、外资及本地金融机构均视大湾区为未来的“粮仓”,加快区内业务部署。根据KPMG的2019年调研报告,有64%受调查机构已经或计划短期内制定大湾区业务发展计划或进入实施阶段。各类型机构在服务大湾区客户方面各具优势,例如,中资机构在内地服务网络、客户熟悉程度等方面具明显优势,而外资机构则在产品与服务、全球资产摆布等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香港财富管理机构优先发展差异化跨境服务,利用自身在品牌、产品、服务网络等方面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大湾区内地客户购买香港的理财、保险等产品;聚焦大湾区内地城市庞大的有资产配置需要的高净值客群,如企业主要股东家族、高管等客群,与内地及海外机构共同建立有效的合作沟通机制,将客户转介至香港,以香港为基地,建立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服务体系。

 3

跨境理财通推动区域财富管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跨境理财通在拓展中国香港财富管理市场空间的同时,将为大湾区内财富管理行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区域财富管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内地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地理上覆盖广东省主要的9个城市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共11个城市,总人口超过7000万。广东省自1989年以来,一直都是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总量位居各省之冠,并于2020年超越了韩国。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粤港澳三地经济金融交流由初期的民生领域转向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区域内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带来了大量商机。大湾区财富管理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总量推动财富快速累积。区内9个内地城市经济体量大、增长快。按广东省及香港官方公布数据,深圳市和广州市的经济总量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首次超越中国香港,2014~2019年,9个湾区城市的人均GDP年复合增长率为6.10%,其中广州、深圳、佛山3市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2020年,这9个城市GDP亦实现了1.10%~3.10%不同程度的正增长,韧性十足。庞大的富裕人群为区内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大湾区财富管理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理财和保险等业务的平衡发展。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对于购买香港金融产品兴趣浓厚。据贝恩2020年11月进行的市场调查,82%的内地受访个人和中小企业没有跨境理财产品,83%内地受访客户没有跨境保险。其中,个人客户的跨境金融产品的渗透率约为20%。在尚未购买跨境金融产品的客户中,有分别高达75%及67%的个人表示未来三年会购买香港理财及保险产品;而会购买香港理财及保险的中小企业则分别为45%及38%。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保险渗透率只有约6%,明显低于中国香港地区的18%以及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贝恩预测,若渗透率提升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每年额外新增保费收入高达500亿美元。跨境理财通将推动大湾区财富管理业高质量发展。跨境理财通开通将使潜在的业务机遇逐渐转变为现实。跨境理财通将为内地居民投资香港理财产品扫清政策障碍,显著增加香港理财客户数目及资产管理规模。业界普遍预期,跨境理财通试点推出后,将进一步丰富现有投资渠道,方便三地居民进行跨境理财产品投资,平衡现有资产摆布。随着国家大湾区战略的推进落实,会吸引更多内地高净值人士在大湾区内投资、生活,同时区内也有望创造出更多财富,从而令到区内高净值人士总数目进一步增加。根据2019年6月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调查结果,在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超过50%的受访高净值人群已经开始准备或正在进行财富传承的相关安排,数字为十年来最高。同时,受访者中只依赖单一资产进行投资的比例下降,分散投资风险成为共识。

 4

抢抓跨境理财通业务新机遇实现香港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大湾区发展规划把香港定位为金融及资产管理中心,香港财富管理机构将区内高净值人士市场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蓝海和拓展内地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切入点。香港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尽快提升全产品、全地域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能力,满足高净值客群的全方位需求,实现中国香港财富管理业务跨越式发展。为此,香港财富管理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抢抓跨境理财通业务新机遇。

第一,深入分析内地高净值客群需求特征,全方位服务客户。面对内地规模大、增长迅速的高净值客群,内地金融机构早已布局多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竞争也异常激烈。香港同业充分发挥本港金融市场在广度与深度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服务客户,才能应对竞争。香港私人银行业务模式以商业银行旗下的私行和投资银行旗下的私行为主,除少数大型国际化机构以外,多数私人银行尚未构建完善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能力。因此,各机构应结合自身业务专长,加强外部合作,进一步弥补自身在产品、服务、资源等方面不足。例如,商业银行旗下的私行可通过合作,完善投行类产品、证券类产品以及相关增值服务,甚至是可令到自身私行客户参与私人配售产品业务;同时,投资银行的私行亦可通过合作,提供融资、按揭、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第二,加强IT投入,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及定制化。目前,香港财富管理机构尚难以满足内地客户对于数码化产品与服务的较高期望,应加强IT资源投入,从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及定制化四个角度全面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加快理财、保险等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改造,以移动化、场景化、生态化的服务,抢占大众客户市场。市场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引致的客户行为改变相当部分可能长期持续,尤其是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具有刚性,并将成为业界竞争高地。积极提供在线沟通渠道,方便客户按自身情况选择在线查阅及与客户经理在线沟通。沟通渠道可考虑扩展至第三方平台,如微信、whatsapp等。此部分主要适用于投资研究结果或报告沟通、投资组合报告沟通、反洗钱交易报告、市场事件主动预警等。中后台引入创新科技成果,加强品牌形象,降低运营风险。第三,积极推动财富管理生态圈建设。以电子支付为切入点,拓展交通、餐饮、零售等生态圈,以隐形化的服务渗透客户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系统优化财富管理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专属产品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建立客户360度画像,深入分析及预测客户实际需要,据此自动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关数据予客户。第四,加强监管沟通,把握政策动向。香港金融监管严格,高净值客群面对财富来源、投资适宜性及信息纰漏等痛点。各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与监管机构多沟通,了解相关痛点的处理进度,持续优化自身业务流程并提供解决方案建议,从而利用政策红利抢占发展先机、扩大市场份额。

编辑  艾建伟

来源  《中国金融》2021年第7期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大金融思想沙龙160期主题报告

刘青松:注册制评估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IMI研报|《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系列四:充分发挥上海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引领作用

会议简报|2021年春季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隆重举行

RUC之声 | 郑志刚:国企混改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和未来突破的关键问题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