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杨涛:银行业“绿色转型”进入新赛道

杨涛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对此,IMI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此举意味着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设计”矛盾将得到根本性缓解,银行业“绿色转型”进入新赛道。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6月10日举办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人民银行已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进展。与此同时,央行也于6月9日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根据这一方案,监管部门将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来推动银行业机构的绿色转型。

应该说,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建立完善评价体系,更好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支持的具体模式与路径。二是弥补规则短板,因为标准和评价是最重要的“软”金融基础设施之一。目前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已经全球领先,需促使绿色金融服务从量的扩张,转到质量与结构优化。三是从过去的绿色金融供给看,已经有了诸多产品标准,而新方案则在于约束金融主体“行为”,从而更好地统领现有绿色金融标准。四是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因为标准与评价都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通用语言”,未来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更加清晰、可执行。五是有规范可依,也可避免出现运动式发展,防止过犹不及,保障绿色金融自身实现商业可持续。

新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定量指标,其特点在于,既考虑余额也考虑增速,既考核业务数量也考核资产质量。应旨在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就现有情况看,相信银行机构的定量指标都已在不断改善,起码表现为绿色金融业务的余额和占比持续增加,对相关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但需要关注的,一是不同机构、不同区域可能出现的结构差异与分化,二是虽然现有绿色金融资产治理整体良好,但需重视未来可能的风险上升,三是新方案的定量指标与其他监管指标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就定性指标看,具体落到“执行国家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情况、机构绿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绿色金融评估主要侧重于内涵要素是否齐备、政策机制是否合理、金融工具是否创新等。并未充分重视绿色金融业务与绿色发展、产业转型的内在关联,新指标则有助于这方面的战略拓展。对此,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应该深入学习政策,把握动态变化;二是加快完善自身绿色制度,真正落到KPI考核之中;三是加深绿色金融业务与项目价值的关联性研究。

另外,新方案提出,纳入境内绿色债券持有量统计的产品,包含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资产证券化、经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认证为绿色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产品。这既是因为相关债权类产品已经成为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也是由于银行业机构同样是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央行创设货币政策支持工具时,完全可将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之一。

新方案还强调,绿色金融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央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这意味着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设计”矛盾将得到根本性缓解。事实上,由于存在“激励相容”难题,现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仍处于浅层阶段,业务探索也比较“粗线条”,新方案则对机构推动绿色金融形成实质性内在约束,也有助于从整体上倒推信贷结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绿色发展目标。只有不断推动绿色标准与监管的协调、规范,才能使得绿色金融创新更具清晰方向。反过来说,也由此可以实现“奖优罚劣”,使得绿色金融业绩突出的银行获得“监管红利”。

同时,新方案还明确,央行将根据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这也是因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在动态变化。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有诸多不确定性;二是“碳中和、碳达峰”的阶段性任务,也在不断优化与调整;三是经济金融的周期性波动,以及与其他重大政策目标协调问题,如金融业的“攻坚战”与风险防范,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与保市场主体等;四是在数字化要素的驱动下,绿色金融产品与模式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五是在各地方落地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区域差异比较大,各类金融机构的情况千差万别,也难以做到“一刀切”。

编辑  杜欣泽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研报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系列十二:打造世界一流金融制度环境的突破口

视点 | 盛松成:绿色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

魏革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

视点 | 张明:短期内不必过分担心通货膨胀

直播预告 | 首批公募REITs上市,多专家联合解读上市表现及后期展望(6月26日)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