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杨涛:支付频添新场景,数字人民币都能怎么花

CFT50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支付又添新场景,北京地铁可用数字人民币购票。在过去的现金支付和扫码支付的基础上,新增了数字人民币这样一个支付的按钮。多地试点场景丰富,数字人民币都能怎么花,如何更好服务经济生活?在8月3日播出的《央视财经评论》节目中,IMI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受邀共同探讨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与未来等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数字人民币的当下

如今走进北京地铁任意站点,除了自助购票,数字人民币也支持补票和充值功能,这一功能在人工窗口使用也同样方便,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一样。只要在支付环节将手机上的数字人民币APP付款码对准收款设备上的二维码扫码区域,扫描支付并扣款成功后就可完成相应操作。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对于已下载数字人民币APP的乘客,可在全路网24条线428座车站现场的人工售补票处、自动售票机、自助补票、充值机及互联网自主售票机上使用数字人民币办理购票、补票及充值等业务。


主持人:今年以来多个城市都启动了数字人民币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试点应用,已经覆盖了生活缴费、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很多的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是不是我们已经离正式推出的时候越来越近了?


杨涛:可以说是越来越近了,其中有几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最新数据显示,到6月30号底全国开立数字人民币的个人账户已经有2000多万,企业账户已经有300多万。然后涉及到的场景总共有132万个,衣食住行各个层面基本上都覆盖了。除此之外像生活缴费、补贴等很多领域也在探索过程当中,所以就发展步伐来说,我觉得可以说数字人民币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最后终究什么时候会推出,按照现在央行的思路来说还没有最终的时间表。


主持人:作为一种法定数字货币,很多国家这些年都在研究,甚至也有一些国家都在实施了,相对于他们,我们国家的数字人民币现在进展怎么样?试点的过程中我们又获得哪些新的经验?


杨涛:在研究跟测试层面来说,中国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因为已经“10+1”不同的城市跟地区都在进行探索。这个探索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价值,一方面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充分体验未来数字人民币能够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现在是以发红包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进来,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使得这些场景在现有的衣食住行里面更广泛地深入,更多地覆盖,这样未来使老百姓能更积极地使用数字人民币。


另外一个较大的价值,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是要解决原有的支付领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强调的是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在不同区域之间使用数字人民币的钱包能否更加便利。如果数字人民币未来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试点解决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性,给老百姓带来的体验更突出,比如说拿着一个银行收的人民币钱包,到另外一个银行进行转账,或者在这个地方领红包,拿到的数字人民币到另外一个城市进行支付,这样的突破肯定会带来更大的吸引力。

 2

数字人民币的特征

7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首次披露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情况,央行的相关负责人也做了进一步的解答。白皮书显示,截至6月30号,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府服务等领域,试点受邀白名单用户已超1000万,累计交易金额约345亿元。从反馈看数字人民币降低了支付成本,社会公众、小微商户和企业感受到了便利和普惠。


针对民众关注的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央行表示依法合规和安全便捷是数字人民币设计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在隐私性方面,数字人民币体系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诉的原则,收集交易信息,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过度收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提供给第三方或其他政府部门。央行表示数字人民币具有实物人民币的支付及结算匿名性等特点,又具有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便携性强、不易伪造等特点,未来数字人民币将和传统电子支付工具长期并存。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具有特定的优势,一是数字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二是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可以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并且支持离线交易,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性。


白皮书明确,数字人民币坚持定位为现金类支付凭证,不计付利息,以降低与银行存款的竞争。数字人民币的投放方式采用双层运营模式,且由商业银行承担向公众兑换的职能。同时数字人民币钱包分级分类设计,分别设置交易金额和钱包余额上限。


主持人:提一个大家可能稍微有些困惑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数字人民币和大家所熟悉的,这些年在市场上看到的加密货币有什么不一样,又和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用得非常习惯的一般支付工具有什么不一样?


杨涛:对,这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问题。数字人民币跟加密数字货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一个是依托于私人,依托于算法的,完全跟法定货币、法定权利没有关系的所谓民间的探索,其中有一些可能给现有的金融稳定带来冲击和影响;一个完全是央行在推动的,基于国家信用的探索。法律的属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一个是与支付工具相比,这又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数字人民币,它实际上就是钱,过去有现钞形式的钱,也有一些是存在金融体系里面看不见摸不着的钱。支付工具它是对应的一些钱包,这个钱包里面可能有不同的钱,过去支付工具所依托的钱包就是对应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钱,但现在对应着电子的现金了。


但是从老百姓直观的角度,他可能不关心这些东西,他最关心的什么?第一,它的安全性怎么样,可以说数字人民币背后的信用等级跟技术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第二,它在应用当中有没有什么特色,我们可以看到双离线支付及结算这样的方式使得在某一些网络不好的特定场景当中,比如飞机上没有网,这些情况下,它的应用更方便,使得某一些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应用起来更加便利一些,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基于老百姓最直观的一些体验。

 3

数字人民币的未来

上海试点数字人民币以来,青浦区以秋粮收购为场景,率先使用数字人民币,实现了粮食收购、机构农户投资经营户的全过程流转。除了涉农场景,未来青浦区将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拓展到一体化示范区的古镇旅游、特色商圈、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了数字人民币现在真的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回到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我为什么要用它,到底将来对我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一些便利?


杨涛: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未来的应用场景可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即便全面落地,可能短期内带来的便利性也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高。


未来在数字人民币应用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方式来说,它的支付成本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跟现金一样,与此同时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虽然比较专业,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还有很大的吸引力,就是“可编程性”


这是央行特别提的,什么叫可编程性?就是未来使用数字人民币,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支付行为,而是在符合合规的条件下,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时间,按照约定的条件在进行某种支付活动。


那么就有可能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一些更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希望体验这些新兴支付方式的人来说,一方面不用去体验那些风险比较大的加密货币,另一方面有央行法定信用支撑,这样的一些探索给他们带来更多好的感受。


主持人:我们最后再来探讨一下,数字人民币未来还会在哪些领域、哪些场景进一步去推广,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形式,会不会取代现金?


杨涛:我觉得取代现金不太可能,未来更多可能是共存。谈到未来的应用前景,我更多想突出的不仅仅是在居民的领域,而且在企业之间,企业跟居民之间,政府跟居民之间,甚至未来跨境之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数字人民币可能的一些应用场景,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来建好。

编辑  徐诗惠 

来源  金融科技研究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商倩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孙天琦: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销售金融产品的几个问题

宋科:净值化时代银行仍是财富管理行业领头羊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危机期间信息技术对银行的重要性:上篇

潘功胜:中国金融扶贫经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RUC之声 | 涂永红等: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和监管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