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 | 一定要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在生态中流动

CFT50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信息科技专委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协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金融科技分论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暨《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开题”在北京成功举办。神州信息副总裁马洪杰出席会议并参与圆桌论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的研讨并介绍了神州信息围绕着金融安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条主线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的尝试,指出在金融科技快步发展下,科技企业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应注意的要点,并从技术要素和应用要素两个维度对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要求提出展望。特别强调,一定要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在生态中流动。这种流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而是在传统金融科技企业、垂直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银行机构等企业之间相互流动,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数字金融人才的效果。

以下为会议纪要:

神州信息在IDC全球金融科技企业排名里连续两年位于中国上榜企业的第一名,近些年一直在推进金融科技业务的发展。我们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指导思想主要围绕着金融安全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条主线。在金融安全上,我们参与了中国人民银行推广的金融信创试点业务,进行核心系统与数据库的适配,此外在人脸、虹膜、指纹、手掌静脉四合一的安全技术上一直在做尝试。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我们更多是结合自己的科技力量和产业数据,帮助银行开拓支持实体经济的业务。目前我们也在积极鼓励金融科技人才做知识产权的创新,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已经超过了1200多个。作为科技企业,我们参与了很多重大科技的变革,包括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国际IPV6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IT服务标准的制定、新一代IT应用架构ModelB@nk的推出、数字货币的研发等等。

 1

两个机制看传统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金融科技步伐的适应

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的发展更快,给我们传统科技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最近的报告显示,全球的金融科技城市前四名里面有两个是中国的,前七名里面有四个是中国的城市。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采取了两种机制来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来保证在金融科技战略的指导下跟得上步伐。
第一种机制是敏捷小组机制,我们公司的组织部门很多,但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时候,我们需要快速地把不同部门的人员融入到一个集中的目标上来。例如去年为应对生物资产在银行的抵押质押问题,我们快速地组织各部门的人员进行攻坚克难。全国有7000万头生猪,如果一头3000元,那么就涉及到2.1万亿元的资产,但是大型养猪企业拥有的猪占全国总量不到30%,而大量养猪户的饲养数量在500-5000头之间,受制于养殖规模等因素,使得中小规模养殖户贷款变得困难。
敏捷小组机制使得我们的人才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培养。第一是技术方面的提升。用摄像头来监控猪的健康情况、给猪戴上计步器、大数据分析冷库数据,这些对参与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第二是金融服务知识的提升。银行风控专业性很强,科技企业需要在银行风控的指导下进行研发,尽可能让银行在做风控模型的时候最简短地输入,这也需要我们的人员提升风控知识。第三是更多跨界业务知识的提升。我们对抵质押进行的技术支持还要推广到保险业、农业等行业,从底层的技术到对跨界知识的积累,对人员锻炼特别大。我们在中银协的指导下,和深圳宝生村镇银行合作,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推广。
第二个机制是英才班机制。一部分优秀的新生,进入我们企业中将加入英才班得到培养,到达一定的级别成为干部后,将加入干部培养班,此外还可以加入专业能力的培训班。时间上来看,以我个人为例,我在2000年入职的时候参加的英才班,上个礼拜我个人在神州信息董事长郭为亲自授课的时间管理班里刚刚毕业。我想表达的是,人才在企业里得到多层级、多方面的培养很重要。

 2

两个维度看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要求

数字金融时代和从前的银行业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区别在于两个要素,即技术要素和应用要素。技术要素方面,数字技术从底层代码支撑服务器转变为可触达的数据要素。应用要素方面,从前独立的系统、独立的应用变成了所有的应用要和场景融合。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对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要求应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在生态中流动。这种流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而是在传统金融科技企业、垂直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银行机构等企业之间相互流动,这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数字金融人才的效果。  
第二,要加强基础性的人才底座的培训。最近北京市开设了一个含有区块链、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培训体系,所有的企业员工都可以在上面挑选课程,这样的培训体系设置能对整个人才底座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支撑。此外,高校大学课程设置中,可以让金融科技的市场化企业在最后一学年做一个垂直的衔接,使学生对金融科技有更深刻的认识,使之在就业的时候或许更会选择多元化的金融科技企业。

编辑  郭瑞华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魏本华:国际金融格局演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推荐 | 数字金融人才缺口不仅是数量问题,更是结构性问题

鄂志寰:后疫情时代国际金融新格局具有五大特征

视点 | 张斌:面对间歇性疫情冲击,如何打好经济持久战

推荐 | 全球金融科技竞争的焦点实际上在于金融科技人才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