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月秋:应对气候变化,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金融论坛 Author 周月秋

编者按


3月5日,IMI学术委员、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的碳中和国际峰会上就COP26大会取得的成果发表观点。周月秋表示,虽然COP26会议并没有形成特别统一的完整成果,但仍旧取得了部分成果,具体体现了4方面的变化:


1. 树立了新的目标,会议发布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1.5℃温控目标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努力方向;


2. 在能源转型方面值得肯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减少煤炭补贴;


3. COP26大会对《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达成共识,将使全球的碳配额交易以及碳市场的建设有更多更新的动力;


4. 围绕建设新的伙伴关系有一些进展,如中美达成了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认为这个讨论会对气候变化、碳中和、绿色金融的作用和支持特别重要。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不代表工商银行,仅代表我自己。


第一个观点。从这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26大会)取得的成果来看,这次会议并没有形成特别统一的完整成果,但是部分成果是有的。我个人认为在这次COP26大会上最好的一点是,大多数国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决心还是比较一致的。虽然和《巴黎协定》所确定的目标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但是我认为这个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其对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一个变化,树立了新的目标。会议发布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从公约的内容来看,1.5℃温控目标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努力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有将近84%的成员国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这个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个变化,在能源转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减少煤炭补贴,已正式写进了COP26大会的成果里。更重要的一点,在能源转型上,中美达成了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第三个变化,是新的市场。《巴黎协定》第六条有一个原则性的共识,全球金融市场里的碳市场。COP26大会对《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达成共识,将使全球的碳配额交易以及碳市场的建设有更多更新的动力。


第四个变化,围绕建设合作新的伙伴关系有一些新的进展。《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将为双方合作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即要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这就意味着双方的合作不只是协议上的事情,也不只是约定上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工作组的具体工作把它落实下来,该工作组旨在聚焦中美十年的气候合作。


当然,COP26大会还把融资看作气候行动的一个关键,强调发挥金融合作在气候的适应性以及支持碳排放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会议成果。


第二个观点。大家都在讨论气候变化的应对,这是很大的全球共同挑战,需要大家携手合作共同面对。从我所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机构而言毫无疑问是一种责任,但同时我也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机遇。我刚刚讲到的四个新变化,其实它可能带来的是一种趋势的变化,这种趋势的变化对金融机构来讲是责任和机遇并存的。


比如责任方面,我们确立了新的目标,这个新的目标就意味着金融机构要承担气候环境的相应责任。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当然是责无旁贷。这种责无旁贷对中国而言其实就体现在“双碳”目标政策体系里。绿色金融已经明确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支持传统产业降碳,支持环境保护和气候的韧性,金融要发挥关键作用,这是很重要的责任。


当然,不仅仅是气候环境的责任,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还有助力资产转型的责任。中国监管部门针对绿色能源已经持续地更新了很多政策,比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等,这些政策实际上是在引导金融机构的走向。也持续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贷款的激励政策。


针对传统能源,也有相当多的安排,比如中国已经承诺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境内外现有的传统能源项目也要实现有序转型,不是“一刀切”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更加有效地帮助这些传统的能源企业降碳、增效,更好地实现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种责任,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去挖掘、寻找发展的机遇同样是重要的。刚刚讲到的四个变化之一的新的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我认为它就是一种新的机遇。因为碳市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有效解决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来实现降碳,然后实现零碳、负碳的综合目标。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降碳的外部性、降低碳中和的成本,还是发挥价格的激励机制作用,都会产生很重要的机遇。


这次的COP26大会,如果第六条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以后,全球统一的碳市场机制逐步构建起来,意味着未来的碳金融服务一定会持续深化。与之相关的中国碳市场2021年7月已经启动,围绕碳市场的交易、结算、交割等等一系列的服务,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比如碳的现货衍生品会越来越多,金融产品会越来越丰富,金融机构的作用也会更加显现等等,这显然是金融服务的一个机遇。


我认为金融机构的国际合作也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管理,应对气候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去研究、探讨风险预警的机制,尤其是合作的空间和合作的机制。在能源领域中,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不同领域、区域之间的合作机遇,以此来推动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开发,比如在创新的合作项目里,一些负责任的气候投融资工具是可以开发的。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机构而言,它确实要负责任,但是在这过程中,如果能发现和挖掘更多的业务机遇,其实是一个双赢、共赢、多赢的局面,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发展绿色金融很重要,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时间并不算是特别长。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一定能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比如可以更好地在经济内部去完善它的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无论从治理、战略、规划,还是它的业务流程和参与度,都可以有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是资产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一定会带来金融资产配置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一类是新能源,对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投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传统的能源、产业要转型必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绿色的升级以及节能改造也是金融支持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个是更适配的产品。低碳项目、低碳转型需要有和它的成本相适应的资金,金融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创新、更多的合作,把不同来源的资金配置到相应的项目上以和它的成本相适应。


当然还要有风险的控制,因为转型有一定的转型压力,也可能会有一定的转型风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机制要跟上去,要防范环境的风险,也要防范转型过快的风险等。


总体来看,我认为COP26大会有成果,这些成果对金融机构有责任、有压力,也有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会有更多的作为。

来源  国际金融论坛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杨再平:为势必出现的国际货币新体系鼓与呼

直播预告丨戴稳胜、陈卫东、伍戈、钱宗鑫、夏乐、曲强等专家联合解读“GDP5.5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IMI学研 | 金融监管动态(3月28日-4月2日)

庄毓敏:激发、建设、践行财金人的中国力量

视点 | 张明:全球可能步入新滞涨时代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