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伍戈:“三重压力”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与走向

伍戈 IMI财经观察 2023-03-28

编者按


4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23期(总第180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主题为“GDP 5.5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IMI特约研究员、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线上出席并参与研讨。他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重压力”角度出发,从三方面分析了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第一,供给冲击内涵及应对措施。第二,需求收缩压力体现及应对措施。第三,资本市场预期转弱原因及应对措施。

以下为会议纪要全文:


疫情方面我不是医学专家,也不是决策者,所以我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谈谈现在包括疫情等各方面问题的看法。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得非常清楚,中国面临所谓“三重压力”:一是供给冲击,二是需求收缩,三是预期转弱。这是在去年12月份提出的,目前4月份了,这三个方面有没有改善的迹象呢?是不是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在走呢?当然有些东西确确实实超乎预期,包括疫情,包括俄乌冲突。但有些东西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用经济学语言说,外生冲击不可抗,但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1

应对疫情及次生影响以缓解供给冲击

首先,目前的供给冲击其实是疫情冲击或者说还有海外的成本冲击。


基建是要发力,地产是要稳的,这都是中央比较明确的观点。但3月份以来,我们发现地产数据重新进入迅速下行的通道,基建也出现了阶段性下坠的趋势,如果有疫情及其相关的次生影响没有克服,这些总需求发力是非常困难的。最近大家能够看到包括高速公路、物流及其一系列的数据,其实是疫情中的一些过度措施压制了整个经济。


还有一个次生的问题是对于整个经济的供应链而言——“合成谬误”。中央的一些决策执行下来可能会存在一个层层加码的问题。层层加码的问题,也不是今天看到的一个短期的问题,在中国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和体制下,如何避免中央决策可能是出于一个好意,但事实上在整个经济体系运转过程中是可能层层加码的这种次生风险。


 2

稳定地产、发力基建以应对需求收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第二点,关于需求收缩的问题。在经济5.5的增速预期目标之下,作为一个正常发展的经济体,房地产投资不出现负增长这是一个不高的奢望。哪怕在美国城镇化这么高的国家,房地产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是说要刺激房地产,但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是今年的重要任务。所以,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今年能否实现零增速(不说正增速),目前看难度都不小。因为大家很清楚,现在不少房企还处在违约或风险的状况下,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这么多的房企遇到了违约的风险,怎样把它稳住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疫情以来,商品房的销售从3月份以来又是一个断崖式的下降,这显然同5.5%的经济增速还是有差距的。


关于基建这块,现在看到今年一些数据在发力,资金也到位了,各地也在发力,但是怎样能够让这些项目继续开工?如何在物流畅通的情况下,在供应稳定的情况下能够开工,这是目前基建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资金供应不上的问题。


 3

稳定政策、明晰产权以提振市场预期

关于预期转弱,如果大家关注资本市场,今年以来转弱非常明显,3月份的北上资金明显出现了外流,也是这么多年来北上资金流出最多的一个月份。当然也有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但客观地讲,我们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流出资金最多的,你可以说是美联储,可以说是国外恶意做空我们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一些说法。但是客观上讲,大家还是在用脚投票,国内过去相对能够很好的吸引海外投资者,这个时候如何稳定外资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国强调依法治国,但事实上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我们的规则是否足够透明和稳定?特别包括一些行业政策是否足够稳定?中央文件最近也说了“红绿灯”的问题,也做了一些阐释,但投资者是否完全能够理解,或者阐释得是否非常清楚到位,便于国内外的投资者去理解它?让他们觉得:投资是有保障的,或者行业的政策也是稳定的,我们的产权是清晰的,法治是明确的。这些还是有进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总体而言,还是要相信科学,做任何决策,不管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决策,还是经济领域得决策。科学建立什么基础上呢?科学建立在大家讨论和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然后海纳百川。最终,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医疗卫生方面,都做出一些精准的判断。尽可能地追求科学,摆脱愚昧,这是我们研究者一直追求的东西。谢谢!

整理  任堉秸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全面降准是否意味着宽松型货币政策的闸门就此打开?

视点 | 盛松成:疫情加剧中国地产行业生存危机,建议目前适当延长去杠杆周期

合并重组热潮之下,中小银行路在何方?——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78期观点集锦

沙龙观点 | 李广子:从中小银行角度看地方金融风险防范

IMI学研 | 金融监管动态(4月18日-4月24日)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