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罗煜等:贸易创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罗煜 彭浩


编者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生彭浩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从“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联系、贸易创新畅通“双循环”、贸易创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三个方面阐释了贸易创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机理。

以下为文章全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连接国内与国际两个循环的关键结点,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助推力。加快贸易创新有利于我国培育外贸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国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共同助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助力。

 1

“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联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应对当前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统筹规划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双循环”的顺畅运行。首先,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后盾。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将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提振世界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进而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和计价功能。其次,高水平的国际循环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路径,对外贸易的高质量转型、对外投资的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和进一步开放都将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方面的需求。最后,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共同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从而影响计价和交易中的货币选择,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

贸易创新畅通“双循环”

● 服务贸易成为贸易创新的亮点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数字贸易的带动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上升。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中,以金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5.7%,但进出口贸易逆差有所收窄。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呈恢复态势,同比增长16.1%。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亮眼,进出口逆差进一步缩窄,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数字贸易是未来服务贸易的主要增长引擎。数字贸易的核心是数字服务、数字交付,具体领域包括软件、通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传媒、学习、娱乐等数字内容服务以及通过数字实现服务交付的服务外包等。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5G、数字传媒等领域蓬勃发展,为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条件。未来,数字贸易将带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加速整合,成为我国贸易创新的关键发力点,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走向水平更高、格局更优、层次更深的新阶段。● 平台建设推动贸易高质量转型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为代表的新型贸易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贸易高质量转型。从2018年起,我国开始常态化举办进博会,推动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2021年11月,第四届进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会,达成合作意向273项,意向成交额达707.2亿美元。进博会是我国制度开放和创新的缩影,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协同效应,也为全球提供了贸易合作的平台,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是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2021年,第七届服贸会成果数量及交易金额再创新高,累计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共签订各类成果1672个。服贸会已成为我国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有利于我国优化贸易结构、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速,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总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出口额为1.44万亿元,增速达24.5%;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至1500余家,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个。2021年下半年,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正式在全国推广,“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迈入新的阶段,“上合示范区—明斯克”“义新欧”“苏新欧”等跨境电商专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消费习惯的改变,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及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的设立。跨境电商突破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时空限制,一方面能够减少贸易成本,精准对接需求,拓展产品市场,扩大出口规模,畅通国际循环;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我国进口渠道、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从而带动国内大循环。● 自贸区发挥双循环纽带作用2013年,我国在上海设立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迄今分六批次设立了共计21个自贸区。我国自贸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法治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突破。自贸区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载体。首先,自贸区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平台,能够整合区域资源,共同推动我国产业的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其次,自贸区在政策支持和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和规范化水平,从而更好地连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区域贸易协定助推高水平开放2020年11月,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已于2022年1月1日对10个成员国正式生效。RCEP生效标志着亚太区域尤其是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对中国而言,RCEP中关税减让等条款将减少贸易成本,降低货物价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原产地积累原则将促进区域内中间产品的流动,不仅将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区域生产链,同时也将推动生产链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领域延伸;服务贸易承诺将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加快我国与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接轨,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国际贸易仍笼罩在疫情阴云中的当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ECAI)谈判的如期完成、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积极进展以及RCEP的签署和正式生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决心,为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强心剂。

 3

贸易创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贸易创新有助于我国走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贸易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影响因素。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贸易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强,议价能力受限,对计价货币的选择权较弱,因此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有限。贸易创新不仅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通过数字贸易等新模式为传统产业赋能,延长产品的价值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强人民币在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功能。贸易创新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的产业和产品创新,也包括流通环节的创新。近年来,我国大力拓宽贸易渠道,搭建进博会、服贸会等国际贸易合作平台,加强自贸区的建设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信念,推动了我国进口和出口的协调发展。贸易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进口质量、扩大进口规模,增加国际贸易中贸易主体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规模;同时,高质量的进口,能够助力国内消费升级、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雄厚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基础,增强境外持有人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也意味着对外贸易迎来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高质量的贸易发展、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我国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重塑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优势。其一,要大力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依托,重点培育金融、保险、知识产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增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二,顺应数字贸易潮流,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加快贸易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跨境电商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依托我国跨境电商的先发优势,把握跨境电商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其三,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消除阻碍外贸发展的壁垒,营造更加便利化、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其四,积极扩大服贸会、进博会等贸易平台的影响力,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引领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五,积极加入RCEP、CPTPP等自贸区协定,推动区域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畅通国际循环、实现中国在区域乃至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提升。


来源  《中国金融》

编辑  薛舒宁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首次下调,人民币汇率走向何方?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李扬、瞿强撰文忆财金泰斗王传纶
刘元春:创新工具,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经济减震器作用
会议简报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春暨“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闭门研讨会线上举行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