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驻华副代表:亚太地区经济走向风险与挑战并存
导读
5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举办的“202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IMF驻华副代表李鑫出席会议,并就亚太地区经济走向问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俄乌冲突带来的通胀、贸易问题叠加疫情冲击会对亚洲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副作用。对中国而言,除了俄乌战事的负面效应之外,压力还包括近期新冠疫情的抬头、防控措施和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和财政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并仍有不小的政策空间。关于未来的风险和挑战,俄乌战事升级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攀升和社会动荡;新冠病毒的进一步变异、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国际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以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放缓。与其他地区一样,亚太各国需在支持经济复苏与控制通胀及债务之间做出艰难的短期权衡。
以下为会议纪要全文:
谢谢张司长。首先感谢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张司长、魏局长对这次WEO发布会一如既往的支持,特别是在当前疫情情况下,我们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这次线上活动顺利举行。同时感谢各位参会嘉宾,盼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和你们在北京进行线下交流。
今天我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亚太地区经济展望。该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区一样,都面临了非常艰难的政策权衡取舍。
首先对报告框架做一个梳理。
在俄乌战事影响亚洲前景的情况下,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以及亚洲、欧洲贸易伙伴增长放缓,对亚洲经济展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奥密克戎加剧了对一些国家经济上的冲击,因此IMF将亚洲经济增长预测大幅下调,同时通胀被上调。下一部分我会介绍一下这些预测所面临的风险,其中风险主要是偏下行的,最后我会给出IMF的一些关于亚太地区政策的建议。
先来看一下近期各方面的发展。
疫情方面,在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病例数已经从奥密克戎爆发后的最高峰值开始下降,但另外一些国家也正在经受2020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感染浪潮,比如中国和新西兰。在一些亚太国家,新冠疫情已经被降级为地方性流行病,同时另外一些国家,正在用严格的防疫措施以遏制病毒的传播。亚洲各国虽然在2022年初受到奥密克戎流行的一定拖累,但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比较稳步的进展,各国的医疗系统同时保持了一定的弹性;各国的流动性水平基本恢复到了大流行之前的水平。
可以看到亚洲复苏主要是由制造业来推动的。由于受到奥密克戎的影响,服务业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疲软。在全球制造业强劲复苏的背景下,亚洲制造业受到出口的强劲推动,尤其对中间产品的强劲需求也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随着复苏继续,亚洲总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也从大流行病期间比较低的水平开始上升。
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国际形势要点是俄乌战事。俄乌冲突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飙升,包括粮食、石油和一些金属产品价格。在粮食产品中,最受亚洲青睐的主食大米的价格受到一定影响,但上涨幅度相比小麦而言更加温和。自俄乌战事以来,汇率有一定波动,但幅度有限,主要反映了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的一些变动。尽管亚洲十年期国债的国债收益率从疫情期间比较低的水平开始上升,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水平也有所上升,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发明显的金融条件紧缩。
下面我们看一下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对亚太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
我们对经济增长预测做出修订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奥密克戎持续的影响,二是俄乌战事的影响。亚太地区总增长率被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是相对于1月份世界经济展望而言的。整个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异质性,在亚太地区内部对发达经济体增长修正的幅度要略大于对新兴经济体增长修正的增幅。如果和其他地区相比,对亚洲经济增长向下的修正要小于对欧洲增长向下的修正,主要原因是俄乌战事对欧洲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同时,对亚洲增长的向下修正也与我们对中东和拉美地区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国向上的修正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最后,和欧美及世界其他地区相似,对亚洲地区2022年增长向下的修正同时伴随着对其通胀水平向上的修正,这种滞胀的情况将加剧该地区政策制定在今年面临的权衡取舍。
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域内主要国家的情况:
中国
除了俄乌战事给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外溢效应之外,另外的压力是近期新冠疫情的抬头、新一轮控制措施和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我们在4月份经济展望中将中国GDP从1月时的4.8%下调到4.4%,下行风险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同时看到中国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在2020年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支持性作用,正如刚才魏局长所说,中国还有很充分的政策空间可以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发力来支持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财政支持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政策支持的力度,更关心它的构成。将财政支持的侧重点从传统基建转向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直接支持,不仅有利于促进短期私人消费的复苏,也会帮助中国的经济在中长期更好地实现再平衡和绿色转型。
日本
日本总体通胀率在2月份比较低,4月份有可能上升到2%左右,同时近期日元大幅贬值带来了通胀上行压力,与1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相比,我们将日本2020年增长率下调0.9个百分点,这反映了俄乌战事带来的各种影响,奥密克戎在日本还存在,它的影响比预期偏大。另外一个原因是持续的供应紧张没有得到快速缓解。
韩国
韩国通胀率高出韩国央行设定的目标,背后反映了能源食品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和国内需求压力的增大,预计韩国通胀率在2023年有望回到设定的目标水平上,与此同时增长在放缓,预计今年增长率为2.5%。
印度
印度增长率预计为8.2%,这一修正后的增长率虽然看起来比较强劲,但比1月份的预测已经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下调主要原因除俄乌战事影响外,还包括油价上涨、外部需求疲软和更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印度国内的因素,这些因素加起来会增强经常项目的赤字、推高通胀。我们预计2022-2023财年印度通胀率会上升到6.1%,高于1月份IMF预测的5.4%。
东盟五国
IMF预测东盟核心五国今年的增长率将是5.1%,明显高于去年;虽然该地区增长率较1月份预测而言也下调了0.22个百分点,但这一修正幅度远小于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有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受到了正向积极的贸易条件冲击。
接下来会分析俄乌战事影响世界经济的几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其中包括对食品和石油价格的影响。我们分析全球食品和石油价格上涨,对亚太地区整体通胀水平有比较强烈的影响。分两个不同国家组别看,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食品价格冲击更为敏感,这些国家的食品和能源在消费之初占的比例会更大一些,相比之下,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价格对国际油价的冲击显得没有那么敏感,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广泛使用了有管制的价格政策。
贸易条件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韩国、日本、中国、太平洋岛国是石油进口国,受到影响尤为严重;对亚洲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比如澳大利亚、印度尼亚和马来西亚则是一个有利冲击。从净效果来看,贸易条件变化会比较严重的拖累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贸易条件恶化的另外一个效果是会进一步削弱该地区国家经常项目余额,使对外帐户压力增大,进而使一些国家外汇储备应对短期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大下降。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渠道是通过贸易的渠道,亚太地区虽然与俄罗斯、乌克兰直接贸易敞口较小,但亚太各国与欧洲地区的贸易联系相当紧密,尤其是亚洲的发达经济体与欧洲的贸易联系会更紧密一些,欧洲经济放缓就会降低这些国家的外部需求,最终拖累像日本、韩国等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对于亚太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来自地区内部尤其是中国增长的外溢效应更为重要,这反映出亚太地区区域内贸易的紧密程度和快速发展。另外一个贸易的渠道是稀有金属,俄罗斯、乌克兰是一些稀有金属的重要生产国,这些稀有金属贸易的中断可能导致半导体和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上出现一定的紧张。
最后一个渠道是大家经常提到的金融渠道。主要结论是迄今为止,俄乌冲突通过金融渠道对亚太地区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
讲完了基线预测之后,我们简单谈一下基线预测外的风险。第一个重大风险是俄乌战事有可能升级,这将进一步带来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到脆弱的家庭,还可能增加社会出现动荡的可能性。第二个风险和新冠病毒进一步变异有关,对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的国家影响尤其大。第三个风险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这是IMF一直关注的长期存在的影响,这个影响对各国不对称,对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而言这些影响将不成比例地被放大。此外的两个风险是国际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可以参见《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展望》报告。
最后看一下当今背景下各国制定政策时面临的比较棘手的权衡取舍。
第一个挑战:新冠大流行病还未完全消散,流行之后的经济复苏仍在路上。这些国家的负向产出缺口虽然在缩小,但绝对值仍比较大。
第二个挑战:虽然由于各国国内需求比较疲软,疫情期间亚洲通货膨胀水平比较低,但随着复苏增强,该地区的通胀指数有所上升,近期的俄乌战事进一步推升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给各国国内通胀带来了进一步的影响。最新的修正结果表明,各国需要在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上升通胀压力之间寻找政策上的最优解。
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大多数国家的央行在今明两年都会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这一轮驱动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暂时性的,长期的通胀预期仍然得到了比较好的锚定。市场专业人士平均预计,到2023年通胀水平仍然在各国央行的目标范围内,如果通胀比我们预期得更加持久,或者中长期通胀预期开始松动,就要采取更积极的一些紧缩政策。事实上,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市场考虑的加息幅度已经超出了IMF的预期,说明这些国家的央行有必要通过更清晰的沟通来实现政策反应,以确保市场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周期中做出理性有序的应对。
关于财政政策,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政策预计在2023年前就会结束,我们看到一些国家受到上述短期冲击,包括奥密克戎和俄乌战事的影响;基于这些影响,一些经济体陆续宣布了新的财政支持政策以支持2022年经济复苏其中保护最脆弱的群体免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中长期财政政策应着眼于进行适当的整顿,以保证一国的债务可持续性(但是我们在图中看到,未来稳定的债务水平会明显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风险,即高债务水平仍然由很低的实际利率支撑,如果实际利率上升超出了想象,各国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财政紧缩政策。
此外,商品价格的上涨引发了人们对分配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一些低收入国家的弱势群体,因为粮食和能源在这些国家的消费比例中占比比较大。在保护弱势群体免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的问题上,最优政策是允许国际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价格,同时向最脆弱的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在一些国家,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没有能力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弱势群体,则采取了更普遍的价格干预措施—在看到其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关政策工具会造成价格扭曲和效益损失,应该确保这种政策的实施是暂时的。
疫情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中长期的“疤痕效应”,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对发展中国家,2020年到2025年的累积经济产出水平预计会比疫情之前的预测值低8%左右,对依赖旅游业务的发展中经济体“疤痕效应”可能也会很大。分析发现,债务水平比较高的公司,在经济衰退之后投资也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较高的杠杆率会影响他们的融资能力,从而阻止企业利用有价值的融资机会,这也是“疤痕效应”的一个方面。
疫情还加剧了公司部门的流动性风险,收益不足以支付利息支出的公司大幅增加。为了减少疫情大流行后企业僵尸化的风险,维持宏观金融稳定,各国应改进的制度安排对无法生存的公司进行重组。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的家庭负债水平比较高,同时实际房价在近几年有大幅上涨,这些国家也适时推出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
为了降低“疤痕效应”的影响,还需要在非关税壁垒、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
总而言之,与其他地区一样,亚太各国需在支持经济复苏与控制通胀及债务之间做出艰难的短期权衡。财政支持的目标应该是保护弱势群体不受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巩固中期财政政策框架,确保债务可持续性。货币政策应根据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金融条件的变化适时紧缩,并使用宏观审慎政策降低金融稳定风险。在应对短期挑战的同时,出台政策支持长期增长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那些预计会有更大疤痕效应的经济体。各国的优先改革事项各不相同,包括贸易改革、企业重组框架现代化、人力资本投资、加强绿色转型和促进数字化。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观点整理:田歌
复核:潘颖颖
本文监制:董熙君、崔甜甜
版面编辑 林靖澄
责任编辑 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乡村振兴中金融的角色和数字化姿态——“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春”会议综述
IMI锐评|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5年期LPR下调15bp释放什么信号?
会议预告丨鄂志寰、涂永红、王芳、周颖刚、肖立晟、芦东等联合解读“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和人民币展望”(5月28日)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