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锐评 | 目标5%:精准滴灌、供需并举与求稳化险如何实现?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3-03-28

导读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出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报告强调,今年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如全球通胀高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等,还需要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新一年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等等。同时,还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等金融信号。那么,应如何认识今年5%的GDP增速目标?如何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做到精准有力?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改革如何并举出击?如何推进稳定经济和化解风险的工作?针对如上问题,IMI特别采访了几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观点整理如下。


01

如何理解与实现2023年5%的GDP增速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增速目标,相较于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以及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的成绩,显得更为务实稳健。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强调,同历史相比,这个目标不算高,因为中国经济十年来的平均增速是6.52%,但我们现在不是唯一追求高增速,而是要合理的增速,更多的是要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就是高质量发展。所以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预期目标,其设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支撑因素也比较强。从政策层面来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及各种产业及社会性政策等,对于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不减,该延续的还要延续下去,比如减税让利、降低融资成本等,都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大的国际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不乐观,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胀高企,政策在收紧,再加上外汇等各种因素干扰,全球经济面临放缓。中国去年增长3%,今年预期5%,意味着要比去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今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度会比去年提升很多。目前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在不断恢复,内外交流渠道越来越畅通,进出口形势不错,外资也不断流入,经济复苏势头不错。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国际环境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存在不确定性,国内也有一些压力存在,所以一定要努力,不断向前推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今年预期经济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今年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为5.2%,2、3月份高盛、花旗、大摩、摩根大通等主要国际机构的最新预测分别为5.5%、5.7%、5.7%、5.6%。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期值相对偏保守,一方面反映了当局对于当前内外部环境的严峻性、复杂性有较充分的估计,有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了宏观政策不搞强刺激的总基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强调,2023年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并不过于乐观的目标,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首先,消费受到了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阶层也将消费提到了重要地位。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的确立以及疫情管控的放松,经济发展中长期的不确定性降低,受疫情影响压抑许久的消费热情爆发,消费得到快速复苏。同时相对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也能为今年的消费增长提供支持。总之内需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并且可持续性较强,而且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的政策。其次,房地产政策一定程度上有所放松,“房住不炒”与发挥房地产的经济支柱作用并不矛盾,抑制过度炒作后的刚需市场可支持房地产市场实现新的动态平衡。然后,注册制的实施以及对科技的大力支持。注册制为高新技术行业融资加大了便利。此外,官方对民营经济与平台经济也给予了比较正面的评价与定位,这将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与热情。金融与科技的助推之下,全要素生产率将得到提高。以上较为乐观的因素成为2023年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若干不利因素:一是欧美经济已经明显露出了疲态,美债收益率倒挂、知名地产基金巨头违约等信号,都表明今年欧美衰退成为大概率事件,外需将显著下降,从而中国出口承压也成为大概率事件。其次是俄乌冲突发展至今,规模扩大甚至发生核事件也并非不可能。第三就是疫情影响。尽管目前疫情在全球似乎都得到控制,但流感等各类传染疾病处于高发阶段,流感暴发后新冠会否重来也值得关注。综上,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明显的促进因素,也存在若干不确定风险,5%左右的GDP增长率,是一个并不激进、有现实可行性的目标。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指出,5%的经济增长目标既预测到走出疫情后经济活动的自然反弹趋势,也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不确定性及其对经济的可能负面影响,是适宜的。疫情结束后,以服务行业为代表的内需板块将改变疫情期间供需两方面受压的状况,迎来相对强劲而快速的反弹,这也是很多市场人士对于今年经济增长的信心。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内需改善的同时,外部需求在今年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欧美经济在经历去年的急速加息之后,已经显露出疲态,市场对于今年欧美出现衰退的预期也在不断强化。目前,亚洲对于欧美的出口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下滑,这种趋势大概率在今年内延续。根据我们的测算,出口可能在今年对我国经济带来近一个百分点的拖累。因此,在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5%的目标令我们的政策保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内外部情况变化灵活安排。同时,这个增长目标也为纠正其他经济金融风险留有余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平衡。


02

如何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做到精准有力?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强调,需要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西方国家还处于加息和货币政策紧缩之中,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加上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拉帮结派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增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致使我国的外部需求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存在出口下滑、顺差减少的风险,不利于今年宏观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首先,为了满足实体经济扩大生产的融资需求,保持适度的货币数量增长是必要的,广义货币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不应低于名义GDP增速。其次,灵活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强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规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成本和相关费用,突出贸易融资维持贸易正常运转润滑剂和扩大贸易催化剂的积极作用。然后,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主要运用市场手段干预汇率,加强市场预期管理,避免汇率非理性剧烈波动,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增加贸易企业成本收益的确定性,提振发展贸易的市场信心。最后,继续扩大央行货币互换范围,适当增加双边货币互换使用的功能,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提高国外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动机,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管涛认为,随着疫情扰动的影响减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正常化,加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有效融资需求恢复。随着国内经济全面加速回升,当月市场融资需求继续恢复,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收紧。鉴于“两会”之后财政预算落地,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加快发行,需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排除央行未来还可能降准乃至降息,因为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是留着用的,而非攒着看的。这也是综合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应有之义。通胀威胁不是当前货币宽松的掣肘。企业贷款多增有可能受到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引导,企业债券融资少增则部分反映了企业主动性的融资意愿不强。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货币政策符合预期,更加强调精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现在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层次多样(长期工具、阶段性工具)、利率不同(0%、0.5%、1%、1.75%、2%、2.4%),共计15种,截至2022年12月末结构性工具累积金额达6.4万亿左右,占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4%左右,MLF仅占32%,其他占24%。央行通过结构工具基本已经可以决定流动性的“半壁江山”且通过差异极大的利率引导资金流向,MLF单独观测意义大幅下降。


03

如何推进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改革并举?


《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强调,就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言,2023年最大的制约在于外贸,对此须有最坏的情景预估或压力测试与百分之百的主观努力,外贸有60%的可能延续2022年疲态,零或负增长,因而需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对国内消费与投资两驾马车更需扬马加鞭。首先是消费,只要疫情趋于消退,其报复性反弹可期,这从管控放开后首个春节出行旅游、用餐、购物等消费有的接近2019年,有的大幅超过2019年,即可见一斑。政策层面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推波助浪,相关宏微观刺激政策能出尽出,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至少恢复到2019年11%多的水平。其次是投资。除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从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之外,更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更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如果不大幅改变202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0.9%的极端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很难有5%左右GDP增长所需要的跳跃式增长的。而要改变这一极端情况,关键在于稳政策、增信心、强预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些政策供给落到实处,就可极大地增强民间资本的信心与预期,从而促进其投资增长跳出低谷,实现一个大跳跃。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钟红指出,考虑到今年外贸形势面临挑战较大,《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此,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在内外部挑战和压力增大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能否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还需要在预期改善、民生改善和落地执行等多个层面发挥政策合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刘红伟强调,国资基金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的关键一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我们要通过投资强度保持研发强度,就必须发挥好长期资本的作用。这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基金的责任日益重要,应扮演好基金市场“守夜人”的角色,更多的扮演好引导、扶持的只能,发挥母基金撬动作用,破除梗阻和壁垒,激发民间资本的市场化、专业化效能。从2002年中关村创投成立算起,我国政府基金的发展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程。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累计设立2,050支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12.82万亿元人民币。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中,只有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基金兼备科技自主创新、地方产业打造和招商引资等多重职责,也正因此,超10万亿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的效能问题备显重要。目前的规模日益庞大,但效率的呈现,按照PE的投资周期,至少要经历5年甚至7年、10年的周期,资金循环的后滞性是需要提前审视的问题。另一方面,若要使“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得以实现,必须有资本的有效退出机制。因大国间经贸摩擦及中美科技竞赛、博弈的加剧,加之双方上市监管的要求,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在募资和投资领域日益出现的分野。国资基金在坚持国家科技创新自主安全可靠,以及投资项目上市顺利退出过程中角色日益重要;且从居民财富管理端来看,要匹配长期资产标的并分享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红利,打通一二级市场的资金循环,同样是国资基金要承担重要的任务。


04

如何做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报告》提出,突出做好稳物价、稳就业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研失业率5.5%左右。同时,与此相联系地,《报告》还明确指出当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两大领域存在风险隐患,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赵锡军指出,二十大以来,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一命题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而化解经济金融方面的重大风险,是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比较猛,资产扩张非常快,负债率比较高,资金面特别紧张,然后再加上市场波动,就出现风险,但并不是说整个行业都出现了问题。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能够把风险化解,让头部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成长,为居民提供优质住房保障,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和转型的基础,这可能是今年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管涛强调,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要高于往年每年新增1100万以上的要求。就业不充分是疫情冲击导致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负的突出表现。增加就业是当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扩大内需的关键。今年仍有1158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1200万人左右的新增就业是稳就业的基本要求。今年通胀预期目标与前两年保持一致,也持平市场预期。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当前国内经济恢复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中长期看,一方面,国内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物价水平具备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对未来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也需关注,如防疫优化后消费动能可能逐步升温,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可能对未来工资变化产生影响,各方面政策累积效果还在逐步显现,以及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等等。


钟红指出,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报告》继续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认为,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今年政府工作风险防范关注的重点领域,如何化解头部企业风险、改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质量、防止企业无序扩张等,都将是今年政府工作重要的发力点,风险防范警钟长鸣。

容整理:刘越、王文姝

栏目主编:朱霜霜



版面编辑|涂佳音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