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主要经济开发区案例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开发区之于长三角地区,就像引擎之于汽车。
过去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开发区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其赢得“执经济之牛耳”的称号,而合作共建园区的风潮涌动,又让区域合作变得愈加紧密。
从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来看,长三角地区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4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460家,主要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沿海和沿江的连绵集聚区。长三角地区开发区的优势产业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产业数量占比达51%;长三角地区开发区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主导产业数量占比超过50%。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上榜的1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为:
序号 | 园区名称 | 全国综合 排名 |
1 | 苏州工业园区 | 1 |
2 |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4 |
3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 6 |
4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9 |
5 | 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 14 |
6 |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17 |
7 |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 |
8 |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 20 |
9 | 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 28 |
10 | 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 | 29 |
11 |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 30 |
本文对苏州工业园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园区进行简要介绍。
►►►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区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截至2023年末,苏州工业园区代管5个街道,管理181个社区;常住人口116.99万人。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86亿元,同比增长5.9%。
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紧抓省委、市委支持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指标攻坚、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苏州工业园区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2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是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开发区,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综合发展水平蝉联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6位,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 拥有合肥经开区综保区(全国第10位)、航空港(进境指定口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正阔步迈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肥经开区是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家电)”、全国首个政府引导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获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合肥经开区已经建成创新能力领先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成功构建“3+6”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新质生产力动能强劲,齐聚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江淮汽车、联宝科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重点产业链项目,是安徽最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拥有4座“全球灯塔工厂”,上市(过会)企业15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6家,产业工人超25万人。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全国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委托管理下沙和白杨两个街道,辖区人口约45万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的集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教园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拥有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极。
►►►
长三角开发区如何拥抱一体化?
长三角各地园区共建蔚为壮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共建园区流于形式,产业合作项目层级不高等等,导致园区共建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共建多,共赢少。以开发区为主体的园区共建利益分享机制难以建立,导致开发主体动力不足。二、竞争多、合作少。共建园区产业发展缺乏更高层面统筹协作,竞争多、合作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纵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政府推进、企业运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合作模式,其孕育的开发园区都为发达地区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亦为欠发达地区植入了市场化的发展理念,缩小了干部队伍思想理念上的差距。这对于形成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标准共通等链式发展,颇有裨益。
长三角开发区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摒弃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通过园区联动、项目联动、产业联动、功能联动,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开发区产业链“微循环”畅通,提升区域竞争力。
此外,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还应将产业转移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在争取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对现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既要把区域内产业转移项目、设备、扩散产品与转移技术、人才结合起来,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产业转移得到人才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又要通过对若干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置换’‘新技术迭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开发区产业链‘微循环’畅通。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以产业链为依托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推动由企业整体转移向产业链部分环节转移,促进长三角地区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供稿:周 丹
编辑:姜晓航
审核:李飞孟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