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冲击下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风险社会。
2024年,全球已有约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比例预计将升至70%。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组成结构也越发复杂。同时,也不断承受着碳排放、气候变化、极端灾害、水资源短缺、传染疾病、社会冲突等多种风险的冲击威胁。从极端天气到安全事故,超大城市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
【2024年,杭州正式成为中国第十座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显现出的风险复杂性
风险多重交织
超大城市存在传统灾害与新兴危机并存的特点。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繁来袭,洪涝、高温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供应链危机等新风险日益涌现。
风险衍生性强
相较于一般城市风险的线性演化特征,超大城市高度关联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得风险演化链条更为复杂。风险出现后又可能引发次生风险,产生“灾害链”“风险圈”等链式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造成整个城市社会系统的失控。
治理难度升级
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高异质性、高流动性等特征,使得城市治理难度升级。例如,风险会因为人群流动频繁和跨域边界模糊等因素,迅速扩大传播和影响范围,表现为较强的“溢出效应”。另外,复合化风险与条块化管理的不适应,也成为超大城市风险治理普遍面临的长期挑战。
【2024年安徽省黄山市洪涝灾害(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国际超大城市韧性建设实践
伦敦: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伦敦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历经瘟疫、火灾、闪电战、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灾难,克服重重困难。
早在2011年,为了提高城市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伦敦发布了《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管理风险和增强韧性》规划。2020年,发布《伦敦城市韧性战略2020》,强调伦敦到2050年将建成能不断适应风险的社会、有能力制定韧性建设措施、有能力恢复的韧性城市。
伦敦城市韧性战略,落实于具体行动。具体行动,以三大类数十个项目呈现。
东京:注重城市设施的分布式布局设置
东京在城市韧性建设过程中,把市域划分成30多个片区,规划每一个片区拥有独立的供能、供水、通讯保障、医疗保障等城市设施。这种组团式分布式体系从结构上分散了风险,某个组团瘫痪后其功能可以被其他组团承担。
【《东京2040》设想的城市中心地区均衡化的发展格局】
为避免城市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东京2040》提出要鼓励城市各区域拥有均衡的发展机会,立足城市发展的自组织规律,推进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城市空间。活用各自特色形成相对均衡的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东京整体的活力与韧性。
上海:探索运用新型数字应急技术
作为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生活生产场景纷繁复杂。近年来,上海聚焦城市公共安全、社区基础设施更新、城市应急管理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治理探索和改革创新。
在城市韧性建设过程中,上海高度重视通信领域应急能力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逐步成为上海城市运行高效感知、高速响应的最强“牵引”,也是打造韧性安全城市的数据支撑平台。
【图片来自凤凰网蓝鲸财经账号】
目前,“一网统管”系统已经在上海50多个部门的近200个系统和1000多个应用系统中接入,每天通过110多万个物联终端获取3400万条实时数据,可充分反映城市各个领域的运行情况。同时,上海加大力度整合跨部门资源和信息,健全风险应对的高效联动、数据共享机制,搭建数字化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实现风险应对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启示
超大城市韧性建设,任重道远,始于行动。国际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表明,超大城市韧性建设要遵循以下几点:一要超前编制韧性战略规划,实现“事前预警、事中防治、事后恢复”的闭环管控;二要加快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空间规划留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三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超大城市高效运行。另外,当前超大城市韧性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从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物理环境韧性等多方面出发,形成一整套管用、务实、高效的韧性政策体系和行动方案,才能在危机应对中不断走向更强大、更安全、更繁荣。
【图片来自AECOM“韧性城市”故事】
【参考文献】
[1] 许慧,叶泽鸿.中国核心城市韧性测度及空间异质格局研究[J/OL].生态经济,1-27.
[2] 石龙宇,郑巧雅,杨萌,等.城市韧性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2,42(14):6016-6029.
[3] 陶希东.中国韧性城市建设:内涵特征、短板问题与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22,46(12):28-34+66.
[4] 吴晓林.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与韧性治理[J].人民论坛,2021,(35):56-58.
[5] 成都学习平台.面对“任性”气候 超大城市何以“韧性”.
[6] 陶希东.韧性城市:内涵认知、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Z1):79-89.
供稿:戚佳玲
编辑:林玥玥
审核:李燕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