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奖作品展播 | 庄良、叶超:扩张甚于集聚——中国开发区的多尺度空间格局与产业特征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9-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金奖

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获奖作品展播

导语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85年,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2011年起,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学领域开创者钱学森先生为名设立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分别围绕城市人口、交通、教育、卫生健康、土地住房、文化遗产、环境等七大主题开展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土地住房)金奖提名奖作品:庄良、叶超撰写的论文《扩张甚于集聚——中国开发区的多尺度空间格局与产业特征》。


一、推荐理由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开发区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本篇文章立足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审视了中国开发区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与产业布局,揭示了开发区在“国家-区域-省级-地级-县级”层面的多尺度城乡差异。文章不仅围绕开发区深化了我们对功能区划与行政区划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还提出了开发区演化机制与转型路径的探讨方向,为未来开发区的治理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遵循。




二、作品介绍


在论文《扩张甚于集聚:中国开发区的多尺度空间格局与产业特征》中,作者设计了新的理论框架以便揭示开发区的演化逻辑。产业类型化和土地扩张的相互作用,导致开发区与作为其空间基底的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尺度关系。这种多尺度效应不仅涉及国家和区域尺度的功能区划的科层制,也涉及省级和地级尺度的行政区划的科层制。在中国城乡复合的区域行政体制下,县级空间的稳定治理也隐喻了城乡尺度的分化。正是在这种多尺度效应下,空间载体和空间基底相互作用并且共同塑造了显著的空间差异。



分析发现,在功能区划(发展性、过渡性、灵活性、模糊性)和行政区划(治理性、权威性、稳定性、确定性)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动态关系。其中,开发区属于政策空间,行政区属于制度空间。开发区本质上是国家权力通过两种区划手段推动的空间产物,而工业化与城镇化则分别体现了开发区的资本特征和空间特征。资本的空间化和空间的资本化已经成为开发区的重要属性。进而,权力、资本、空间、阶层的相互交织将最终催生出开发区空间生产的尺度逻辑。


由于中国各类开发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指导,这很容易导致治理上的混乱。考虑到开发区的后缀名基本由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构成,作者遵循“同义合并”的原则,创新构建了开发区的三级分类体系,将涉及2278个产业集群的开发园区规整为75个子类,并进一步提炼为13个种类和3大类型。作者根据3大类型对开发区的产业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工业类开发区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占比高达54%;经济与技术类开发区的经济园区、高新园区、科技科创园的占比也相对较高;多元类开发区则呈现出以物流、创业、新城、示范、商贸、保税、农旅、生态、教育为主体的产业类型定位。



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使得开发区呈现出多尺度差异的格局特征。


第一,国家尺度到区域尺度。开发区已扩展到中国大陆所有省份的350个城市和81.06%的县级行政区;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周围形成高度密集的片状聚集。在全国形成了“一核多中心”、“双核”和“双中心”的空间模式。


第二,省级尺度到地级尺度。从数量上看,广东和江苏是开发区数量最多的超级大省;拥有数量较多的省份则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和环渤海地区,中国北部和西南部的内陆或边疆地区数量相对较少。从产业集群数量上看,沿海省份明显是依托开发区作为空间载体的重要产业分布区,地级尺度的开发区基本呈现出“€”型空间分布格局。


第三,城市尺度到乡村尺度。开发区在不同县级行政区域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区-开发区”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二是“县-开发区”具有明显的片状分散特征;三是“县级市-开发区”具有明显的团簇集中特征;四是位于自治县、旗、自治旗的开发区,具有明确的民族聚居的倾向。


第四,多尺度交互下的县级空间。研究发现,开发区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集聚模式特征,在局部上具有高值集聚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空间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鲁、苏沪浙皖、闽粤三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大规模土地开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这也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一种重要的空间表现。具体来说,热点区的开发区密度是冷点区的17倍。



三、讨论与思考


开发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引发产业集聚和空间扩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这种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尺度政治,由政府主导的功能区划和行政区划通过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权力的空间延伸。尽管开发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突出,但其快速扩张带来的土地占用和产业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过度依赖土地开发的财政收益,出现了开发区数量过多、产业发展难以聚焦、腐败问题频发等问题。无序的土地利用和低效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构成了挑战。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并且加强空间规划,从而推动开发区朝向更加集约化和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型。



四、作者简介


庄良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区与空间生产、城镇化与城乡治理、人地耦合应用。目前担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地理科学》编委、《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青年编委、《PLoS ONE》学术编辑、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首批长江文化雏鹰学者等,已在《地理学报》《Cities》《Land Use Policy》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批示和采纳证明14份,获得第十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第二届亚洲青年地理学家论坛优秀论文奖、文化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青年学者论坛优秀报告奖、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叶超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城镇化与城乡治理、文化地理、可持续科学和地理思想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担任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和《科学通报》特邀编委,以及《Land》《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等刊物编委。在《Science Bulletin》《地理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篇,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部门批示和采纳的咨询报告40多份。论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工程,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励。





供稿:何晨、裴孟娜

编辑:林玥玥

审核:毛燕武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