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讲话 | 邵益生:关于低碳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12-3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邵益生


温故而知新——认知与反思


城市是个多目标、多维度、复杂的巨系统,低碳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地认知至关重要。片面的认知可能导致决策和行动上的失误。纵观城市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如过去提出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放到现在来看,其实或多或少都与低碳有关。


那么低碳城市应该如何发展?这需要我们温故而知新,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海绵城市为例,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要义是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但在实践中,海绵城市建设存在认知问题:一是将海绵城市概念泛化,赋予其太多不能承受的功能,甚至将其视为治污、治涝的“灵丹妙药”;二是实施中过度工程化,热衷于策划大项目,建设大工程。事实上,任何过度工程化的行为,都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原则的,投入越多,损失会越大。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要“讲政治、讲科学、讲绩效”,并力求三者的辩证统一。



低碳的逻辑——事实与争议


低碳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有关,是否也存在认知问题或过热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以IPCC为代表的官方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是以NIPCC为代表的非官方观点,认为自然因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体系:基林曲线和曲棍球杆曲线。基林曲线表明,伴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958年的315ppm增加到2015年的400ppm。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最终加剧了温室效应。曲棍球杆曲线是千年尺度下的气温变化曲线,其目的是要证明20 世纪是近千年最暖的一个世纪,以此证明现代变暖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者构成了IPCC关于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重要立论证据。



NIPCC质疑并否定了“曲棍球杆曲线”的真实性,证据是其忽视了“中世纪暖期”的事实。若在万亿年的尺度上来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地球大部分时期是温暖的,从地质时期气候演变看,目前处在相对寒冷的时期,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第四纪冰期可能会继续延续。从人类历史的尺度看,现正处在升温的小间冰期。此外,NIPCC认为大气CO2浓度的波动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十年和百年时间尺度上,太阳和云的影响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极有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只是很小的贡献,因此气候变化主要是自然现象,人类难以遏制。


可见,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观点,落在对策层面也有所差别。



策略与思考——适应&减缓


应对气候变化有“主动适应”“努力减缓”两条路径。前者的基本判断是人类难以改变气候变化,需要增强韧性,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后者的基本判断是人类可以遏制气候变化,要在节能、减碳、固碳等方面开展行动。



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哪里?气候变化是地球演变的必然趋势,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在百年——千年的尺度上,仅靠减碳降碳固碳也是难以遏制的!因此,应对策略应是:减缓与适应并举,且以适应(韧性)为主,努力提高城市韧性,尽量减少灾损应是首选策略。


在主动适应方面,我们应该重视气候变化预估,提前规划建设治理应急救援体系,重点加强沿海地区的主动适应能力。例如,构建高标准海岸防御体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因素,提高沿海风暴潮防护设施的设计标准,为气候变化额外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和安全高度等。


总的来说,低碳城市发展源于应对气候变化,但不应仅局限于此,而更为重要的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减碳降碳固碳行动需要理性,不宜过激、过热,低碳城市发展也需要讲政治、讲科学、讲绩效,以顺应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注:本文系“第三届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主旨报告。根据录音整理,仅供交流。


供稿:杨之颖

编辑:姜晓航

审核:李   燕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