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展播 | 张杰 等:《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金奖
第十四届(2024年)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获奖作品展播
导语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85年,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2011年起,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学领域开创者钱学森先生为名设立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分别围绕城市人口、交通、教育、卫生健康、土地住房、文化遗产、环境等七大主题开展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十四届钱学森城市学(文化遗产)金奖作品——《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张杰 等著。
一、获奖理由
该成果是近五年国内历史城市学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学等跨学科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与主办方2012年发起成立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并致力于城市保护更新的工作方向不谋而合。
北京中轴线今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类型遗产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认可,彰显了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的重大意义。
本成果重点围绕古都北京自辽金以来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进行研究,非常细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名城营造的传统智慧,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开展中国城市学与地方城市学融合研究的优秀著作。根据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审的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四大原则,评审组认为该获奖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科学性和创新性方面,该成果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测量方法与运用,紧密结合自然地貌和地方文化,并在地形、地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都城基址与岳镇海渎的方位关联、与天象星宿的对位类比,以及与周边地脉水系的借势因应,更加深入阐述了自然环境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化遗产是人与物两者紧密结合的价值遗存。在行文逻辑上,根据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总体要求,该成果从城市尺度拓展到区域大尺度,同时也内缩到街区小尺度等可执行层面,在不同尺度上体现对文化遗产的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控。
二是在前瞻性方面,该成果聚焦古都北京的空间定位和营建格局,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详细论述了古代天文地理、礼制及堪舆学对都城选址的影响,为北京中轴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三是在实践性方面,该成果专研北京与跳出北京相结合,并放眼全国的古城保护更新,剖析了像承德、临海这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案例,拓宽了古都古城城市规划设计的类型,让更多的相关城市对该成果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做好古都古城保护更新、现代城市设计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具有较强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二、作品介绍
本书以辽金以来的北京城演进过程为时间主线,结合城市遗址状况、考古信息和历史文献记载,借助几何分析等基本手段,照应古代天学和地学的内涵,从中宏观层面依据城址山川格局解读了北京古都的轴线确定、十字定位与山川岳镇构图、城郭设计、轴线山水形态和尺度模数等方面,微观层面论述了元大都城市布局与地貌水形关系,以及在此视角下的明清北京城的演变问题,都城主要建筑群布局与地貌水形互动规律、相互距离和视域方位角设计等问题,深入分析和揭示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和超距离大地测量技术对古都空间设计的影响。
三、第一作者简介
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首届中国建造匠心年度人物,中国首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会员。
兼任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和工业建筑遗产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历史城镇村科委会(CIVVIH)亚太分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保护规划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等。
长期从事城乡遗产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实践工作,在中国传统城邑与聚落空间文化认知、保护与更新领域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标准。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课题。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完成多项保护与更新重大工程,包括广州、济南、承德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国子监-雍和宫、南京老城南、景德镇陶阳里和陶溪川文创街区、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等片区、建筑与环境的保护更新设计等。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创新奖、杰出奖,文化部创新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杰出建筑奖,德国国家设计建筑金奖,德国标志性设计创新建筑至尊奖,美国建筑大师奖最佳杰出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奖金奖,以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全国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等。
供稿:陈银超
编辑:姜晓航
审核:李明超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