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750天,创业失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 | Sean Ye 图 | 源自网络
第 244 篇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4200 字,建议阅读时间 13 分钟
瞎说职场的老粉们可能知道,我在魔都工作了13年,然后单枪匹马跑去了北京加入一个创业项目。
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
在外企很焦虑的我,找到了一个很合适自己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为了项目跑来了北京。
刚到北京不久,心态爆棚,我还豪情万丈的写下了《奔四的人,北漂转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遗余力的开展表扬和自我表扬。
然而到了年底,就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我做的创业项目是基于互联网行业的招聘和雇主品牌项目,在所谓「互联网寒冬」的一片肃杀中,企业都在裁员,招聘和雇主品牌,哪有客户愿意买单呢?
项目草草收场,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自嘲:这个转型,很有点49年加入国军的赶脚。
所幸得到不少朋友相助,自媒体做得也还算红火,我还算有事情可以做。收入居然比在外企时增加了不少。
但对于家庭,我始终是有亏欠的。
我娃有一次睡觉前对妈妈来了一句:从中班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小班的时候,爸爸还是回家睡觉的……
转眼我娃要上小学了,在北京待了2年多的我,还是找了个机会溜回上海,陪伴老婆孩子。毕竟距离女儿高考,已经不足4300天了……
算了一下,我在北京待了整整750天。有很多体验,想分享给大家。
1.
北京,改掉了我的坏习惯
2018年5月劳动节,我辞掉了Mercer的工作,一个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
之所以要去北京,是因为上海的互联网创业氛围,相比北京差距太大。
北京租房不易,还好有一个朋友愿意收留我,他住在天通苑,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小区。
朋友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出身,也有创业经历,所以特别关照我。刚到的那一天,他还给我分享了天通苑是怎么孵化出快手,这一日活3亿的产品过程。
最早快手是一个社区交流产品(没想到后来做成了日活3亿的独角兽),最开始创始人没钱,就在天通苑找了个地方打磨产品,打磨产品就需要做用户调研,所以顺手也在天通苑发调研问卷了解用户需求。而天通苑都是东北人居多,所以……你知道为啥快手上这么多老铁了吧。
我知道北京租房多贵,所以想着住远一点问题不大,从地图上看,天通苑差不多就是上海的宝山,我所在的五道口,差不多相当于华师大。
我一拍大腿:换两次地铁就到了,大城市就是方便啊。
然后发现,事实和我想得略有不同……
我住的天通苑到地铁差不多3公里,如果不做黑车,就只能硬走。
共享单车找不到一辆好的,明明看到地图上有很多,你找过去就发现是别人家的院子……
我第一次出门8点半开始找单车,找到9点半,还是滴滴叫了一部车。
接着要说起天通苑那一站,每天进地铁要黄河十八弯,跟当年世博会和如今的迪士尼一样,排队20-30分钟是还没绕进站里是常态。
真の亚洲第一,天天都玩迪士尼……
我到公司,差不多是单程一个半小时,而且是那种奋战一个半小时的节奏……到公司我只想躺下睡会。
地图上看差不多,但北京比上海大多了……
讲句公道话,北京的城市宜居程度还是和上海有差距的,大众点评上查了一下:
天通苑里最近的便利店1.2公里;
公司旁边最近的星巴克2公里;
药店……朋友在叮当买药上给我买的……
当然,也有好的——吃的非常实诚。
我刚到北京几天,早上起来看到有一家店做小笼包,很想重温一下江南的早点,就下单了。
当时还想,南方的小笼包都是10个一笼,鼎泰丰还有5个一笼的。北方爷们就是实诚,一笼16个,也不贵。
送到手里,我吓傻了。
北方爷们太实诚了,16个大包子,整个周末,我就没吃过其他东西。
不过感谢北京,我改掉了不少坏习惯:
我在上海每天一杯星巴克的坏习惯……北京可不惯着我,最近的星巴克2公里开外,我跑了几次就不干了。
每天微信步数3万多步,我外企同事以为我来北京送外卖来了。
我的另一个坏习惯是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
晚上下班后走路看手机,一抬头我就发现自己是瞎了,啥都看不见。
公司所在园区里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省电费,晚上8点半出来拍的照片是这样的 :
中间的红黄色灯是某部准备启动的车……
海淀的路灯是那种昏黄的色调,我称之为帝都黄。
这是我2018年中秋节在北大门外拍的照片,讲道理,路灯也不比月亮亮吧?
在北京的晚上,我经常需要用手机当手电用,一方面照亮前路,一方面让其他人看到我,别撞上我……
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海淀太偏僻了,当年出差北京东三环,可不是这样的啊。
2.
伏地魔,一个神奇的组织
刚到北京,好些在北京的上海朋友,把我拉进了「伏地魔」群——潜伏在帝都的魔都人。
我一开始以为咱加入了一个小型流窜团伙。
我传统的概念里,上海人是最恋家的,能去清华北大,都愿意优先考虑复旦交大。
我高考那年,南京大学居然在上海一本线上没招满人,不得不去一本线以下捞了几个去南大……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想法:
北京人问我:额,上海人出来的不多啊?你是怎么想的……
上海人问我:额,上海蛮好的呀,侬是哪能噶考虑的……
我:……
经过两年的体验,我发现我们伏地魔组织绝对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地下组织:
首先,每周五和周日下午,上海北京往返的高铁票很难买,尤其是最快的那几班(4个半小时)高铁。
其次,在火车站,常看到这么一种人:
没有大件行李,只有一个背包。在开车前15分钟,不慌不忙,穿梭在候车厅里,抄近路,走捷径,边走边熟练打开支付宝高铁贵宾厅服务,从贵宾厅里白嫖饮料零食,然后赶在关门前最后几分钟上车。
后来,回上海帮女儿举办生日派对,发现女儿幼儿园的同学家长,就有2个和我一样,在北京上班,周末回上海带娃。
究其原因,上海的互联网氛围真的不如北京——中国互联网共一石,北京独得八斗。
就算是阿里系的杭州和腾讯系的深圳,看起来也比上海更互联网一些。这两年,随着B站和拼多多的崛起,上海的互联网氛围稍微回来一点。
我认识的几位中,有一位是给爱奇艺提供片源的,一位是在北京媒体圈创业的。
还有一位最惨,在北京刷了几年的互联网履历,想回上海,转身加入了百度外卖上海站。
刚回到上海,夫妻生活还没满两周,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公司发现:「这个人很有能力啊,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于饿了么开展北京的工作很有帮助」,然后把她调回北京了……
如果没有经受过资本的调戏,你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人。
另外一方面,感谢高铁和越来越频繁的低价航班。
我去北京之前算了一笔账,只要收入多赚15万,就能覆盖我在北京的房租和每周往返上海的高铁车票。
当然,前提是不犯傻。
我有好几次到了车站刷不进去,找工作人员。
高铁工作人员仔细看了看,说:你买的是10分钟后北京到上海的票……
我:对啊,所以着急上车啊;
工作人员:你已经在上海站了 。
哦,买反方向了。
我踩点式赶火车,肯定来不及退票了,我找了个座位,生了自己3分钟的气。
不过,我很快意识到明天还要上班,于是从虹桥火车站转战虹桥机场,买飞机票。正在我自责眼神差的时候,有产品经理敏锐的指出:
「12306 这个 App 设计有问题,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买反方向了。」
我一听直呼内行,还是咱互联网人善于自我安慰。
3.
失败,不见得是坏事
我从2012年开始逐渐有互联网公司给offer,希望我加入。
比较有名的是早期的美团,但一边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一边是一家团购公司(当时的认知),我自然是拒绝了。
后来有一家互联网App给了offer,老板曾是江南春身边的红人,我去他们公司聊了几次,感觉不靠谱,就放弃了。
半年之后,听说公司关张了。
当时,我特别佩服自己的眼光,去了两次就发现情况不对,如果真接了offer,怕是半年后要失业了。
这两年回想起来,如果去了,确实会失业。但是我真的找不到好工作吗?或许早点踏入互联网行业,没准还能蹭到一点红利呢。
3年后,2018年,我再进互联网的时候,标准的红利耗尽,全是利空。
即便如此,我依然感觉到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创业失败的经历,还是之后重新开始求生存的经历,都教会了我很多。
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是的,在知道自己失败的那几天,的确很焦虑,很沮丧,充满无力感。
但今天回头去看,也就这样吧。
我现在反而认为:年轻时失败,总比年纪大了失败强,越往后我越发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
过去十年,如果有人告诉我,明天你就失业了。我的反应会是:房贷怎么办?开销怎么办?老婆同学们怎么想?
但如今的我会更淡定,公众号能接广告,知乎写点东西,有机会的话出去做几场雇主品牌的培训……
至少不会要死要活吧。
所以,我也一直在公众号里推荐我的粉丝们开始积累,白天做的工作,是不是能总结一下写点啥,或者在行业活动时,站到讲台上去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光厉害还不行,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很厉害。
4.
别给自己设限
我经常接到各种咨询,提问的肯定是遇到问题了,但你给他的解决方案,他未必能接受。
换城市,不行;
换行业,挑战太大;
换岗位,压力太大。
从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们口中,我也看到不少类似的说法:
我是南方人,不可能去北京;
我小城市人,去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为什么要去?
我理工科出身,专业不对口,大学不是白读了?
我内向性格,不适合销售和市场岗位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背景,我也没法因为这个童鞋不肯去北京,就说他没有上进心。
我是一个旁观者,没法掐着别人做改变。
但是,我想说,改变也许真的没有那么难。
我刚毕业那会儿,梦想是征服上海滩,这么扯淡的想法都敢想,但离开上海,我是绝对不做考虑的。
没想到,35岁的时候,发现职业发展没法破局,痛苦了很久,发现还是只能去北京拼一把了。
虽然经历了各种笑话,各种心酸,甚至各种生病,但回头看,还是收获满满。
我的建议是:不要急于说不。
只要是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不管是换岗位,还是换工作,还是换行业,都可以仔细考虑一下,而不是把自己框死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年轻的时候不大胆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老了怕是就来不及了。
我很幸运,在自己35岁的「高龄」,孩子4岁的时候,得到全家的支持,独自去北京浪了两年。
北京的两年间,我又幸运的遇到了很多贵人,帮了我很多,最终又回到了上海,事业家庭两不耽误。
我也知道,不是每个35岁的人都这么幸运。
所以对于还在职业生涯前5年的童鞋来说,有好的机会,请不要给自己设限。
更多内容
瞎说职场(HRInsight):是Sean分享人力资源行业12年从业经验感悟的地方,主要内容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职场提升以及求职面试建议。
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工作之余,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南都周刊/领英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