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看了一眼,就脑补出整套剧情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2018-12-14

只要不小心触碰了喷子的怒点,千军万马分分钟攻陷你的评论区。

本文约2000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 / 杨杰

编辑 / 陈卓


《克雷洛夫寓言》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地狱举行庆典,诽谤者和毒蛇因为谁排在前面而起了争执。最后魔鬼主持公道,让诽谤者排在了前面。因为毒蛇杀人有形,危害有限;而诽谤者可以杀人于无形,让人无处可躲。

打开网页,每一天都能见到诽谤者。他们诅咒别人全家,把普通人挂在网上游街示众。每一天都有人被骂得体无完肤,当众遭受羞辱。这些诽谤者带着要炸地球的戾气,善用逻辑混乱的比喻,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轮番用小号轰炸别人正常生活,他们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网络喷子”。

喷子喜欢扛着正义的大旗冲锋陷阵,一个人无论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还是光环耀眼的明星,只要不小心触碰了喷子的怒点,千军万马分分钟攻陷你的评论区。

我们当然有发怒的权利,但在发怒之前,请先冷静想一想,一块屏幕能看清多大的真相。

最近又一张照片火了,央视一则新闻被人截了图,参会者聚精会神读着的会议手册“拿反了”。于是网友开启嘲讽模式,说人家“倒看如流”。其实把那张截图稍微放大一些,就能看见另一面的英文印刷是正着的。

也许是网友家电脑屏幕的分辨率不够高,也许是大家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是人们习惯于急匆匆地下结论。

泰国有一则创意短片。开头出场的是一个跋扈的、像包租婆一样的大妈,她到自家的菜市场收租金,态度强硬,对手下呼三喝四,还摔了摊贩的秤。

这一摔摔出个“臭名网红”。摔秤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人们开始在网上骂她,说她欺负穷人,菜市场的地址也被人肉出来,遭到联合抵制。视频还被配上一段Bbox,非常魔幻现实主义。

剧情从大妈看到这些网络留言开始,背景音乐忽然变得柔情。往昔的画面一帧帧出现,原来,大妈给摊贩减免租金,将聋哑人收进自家的菜市场,帮助了很多人。而摔秤的场景背后,是那个摊贩缺斤少两,她提醒了很多次,无奈之下才以此举维护市场秩序。

人眼其实非常容易被迷惑,它总是看到局部,就脑补出了一整套剧情。脱离当时语境谈论事情无异于耍流氓。这也是为何这些年的新闻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反转,一个“真相”掀翻了另一个“真相”。所以不轻易评判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

被网络钉在耻辱柱上的“大妈”,不知道有多大几率挽回声誉。当初声讨她的人捅出的刀子,还收得回吗?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跟风评论了一下,骂了两句娘,诅咒了几句爹,怎么能算捅刀子呢?

一个27岁的西班牙姑娘是个猎人,她因为在社交网络上晒出合法捕杀的猎物而被动物保护人士疯狂攻击,她承受不住自杀了,人们还在她的主页下幸灾乐祸地留言“打猎的人终于去死了”。

2013年,一个白人等飞机闲得无聊,发了一条推特:“要去非洲了,希望我不会染上艾滋病。开玩笑啦,我可是个白人呢!”她只有170个粉丝,发完就关了机。11小时后,飞机落地,她的生活也彻底被改变:她的推特被人转开,整个网络都疯了。

很快,她在现实中丢了工作,家人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这位女士因为一句玩笑话陷入孤岛,网络掐断了她与人的所有联系。她在家宅了一年,找工作受挫,失去生活的勇气。

因为漫天的网络暴力而自杀的明星了不少见。热播剧《延禧攻略》里演坏人的演员被骂得关了微博。泳池里和别人起摩擦的女医生不堪网民的汹涌情绪,选择自杀。每一个成为热点的事件里,都会有人被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有些发言有错,有些人在道德上有污点,但他们承受的代价未免太大了。那些抗大旗的正义人士,请睁大眼睛看看,你们救了谁?到底救了谁?

因为喷子成灾,甚至阻碍了科技巨头公司向前发展。推特活跃用户的增长率已经降到让高管“无法接受”的水平。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能阻止喷子,60%的推特用户愿意回来。

网络暴力的伤害如此之深,以至于一家英国保险公司在几年前推出一款网络伤害险,购买者若是遭遇疯狂喷子,能获得高达7.5万美元的赔偿,公司还会帮你恢复名誉,追踪喷子。

关于网络暴力的盛行,一个常见的解释是网络让人藏匿在面具之下,可以不暴露身份地展示“人性之恶”。《理想国》中有个“裘格斯之戒”的寓言:这枚戒指能让人隐身,在“不管做什么都没人知道是我”的心态下,一个聪明人也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做坏事。

当面对面交流时,很少有人会暴虐地指着别人鼻子,骂最难听的话。嘴巴是用来吃和说爱的,不是用来乱喷唾沫的。网络不是人类的化粪池。

还是那句话老话,理性上网,做个文明人。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报》9月19日10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杨杰

复旦新闻系毕业

非典型90后

冷酷情感专家

灵魂按摩师

中国倒数第二个精神贵族

 欢迎留言,作者沟通互动 

 欢迎留言,跟作者沟通互动 



审核:郑萍

转载请扫码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这个村,人人都是“梵高”

我劝你活着

十亿元投资与一个栖息地

那个盛产“娘炮”的时代,也不缺“老炮”

寻找先生| 冰点经典重读

中国最后一个漫画大师走了:再见,幽默!

哈尔滨大火调查:烤软的面罩与“烧焦的味道”

北京最独特的面包房,精神病人给你做面包

举世瞩目之后,还会被谁记得

现实版《小偷家族》

接种乙肝疫苗时我们并不知道的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