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见|这个题材的电影就该一直拍下去

艺见 央视文艺 2023-10-24

看见•照见•洞见•创见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在热映。


博主玉渊谭天找到了美国自1951年以来拍摄的50部朝鲜战争电影,试着从中发现美国是怎么通过影视艺术“改写”这场战争的。



在玉渊谭天的分析下,我们看到在美国电影是如何描写朝鲜战争的,总结为两个词:扬长避短,粉饰太平。从电影上线的时间看,美国的朝鲜战争电影集中在战争爆发后的20年,随后电影数量急速下滑。


同样是电影创作,与美国通过影视艺术“改写”战争不同,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从1956年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真实战史改编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上甘岭》问世至今,近70年的时间里,抗美援朝主题影片持续有精品推出。



在《文汇报》刊登的文艺评论《70年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回顾:艺术更迭,精神永续》一文中,分析了抗美援朝主题影片的迭代。


从1956年至1978年,涌现了如《长空比翼》《友谊》《奇袭》《三八线上》《英雄儿女》《碧海红波》等数十部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滑动查看)


该时期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着重体现英雄个人或群体为了和平与正义而敢于牺牲的壮举。其中以《英雄儿女》里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最具代表性。



进入1980年代后,《战地之星》《神龙车队》《三八线上的女兵》《邱少云》等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中出现了更多元的艺术表达,在精神内涵方面展现出中国人民反对战争、反思战争的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追求。



2020年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有了更多维度的视角切入。


《金刚川》将视角放在非正面战场,讲述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在短短8天时间内,搭建了一座载重运输桥。桥很快被敌军发现,轰炸之下,一场敌我双方的血肉较量就此展开。 



《跨过鸭绿江》首次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


 

《长津湖》则增加了一条完整的美军叙事线,将抗美援朝战争中以东线战场为代表的美国各层级人物形象作了呈现。



不难看出,2020年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在艺术表达上更为多元化。而正在热映的《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又再度迭代了表达方式。



影片没有通过某一视角进行切入,而是从国际关系、政治博弈、前线战线全景式地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在电影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对朝鲜实行武装干涉,战火会不会越过中朝边境,我们要不要出兵援朝?”随后电影用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讲述“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从美国军舰堵在台湾海峡,到东北边境上被美军燃烧弹吞噬的农田和农民;从国际大背景下,中、美、苏几方领袖的考量,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毛泽东主席与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林巧稚关于生命和守护的对话;从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试图以数据推算胜率,到刘秘书(毛岸英)请缨赴朝作战成为“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如此庞大的人物涉及,都是为了要讲清楚“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因为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生存之战:反抗侵略,保护人民,为后代人赢得生存下来的空间。正如影片中周恩来总理所说:“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


这样的讲述方式也注定了《志愿军》不会是我们常见的以一个人或是一支队伍为主的战争片。它想做“全景式战争片”。


“全景式战争片”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展现大的战役时,往往无数视角要交织在一起,而不同角色的视野是分散的,如何不让电影产生割裂感?



《志愿军》中就有多条叙事线,每条叙事线上的大多数角色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发生的事件也有真实的历史原型。但几乎在每一条叙事线里还埋了一个虚构人物,通过虚构人物和历史中真实人物产生联系,从而尽可能全景化地还原历史真实。


影片的高参李默尹就是虚拟角色,他贯穿起不同的叙事板块。观众跟随他的主观视角,看到了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与动人细节。


李默尹的女儿李晓也是虚拟角色。她戴在脖子上的家门钥匙和吊坠里的照片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符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与李晓一起担任同声翻译的新中国同声传译事业开创者唐笙,看向钥匙的羡慕眼光,诉说着漂流海外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渴望,想要回家,回到祖国。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和谐统一,作品拥有温度的同时,也更具有力量感。


电影中有一幕催人泪下的名场面。


松骨峰阻击战中,被榴弹炮、迫击炮、航空炸弹等反复轰炸到焦黑的土地上,3连连长戴如义站在一棵松树下,喊道:“还有能打的吗?”从尸体堆中缓慢而坚定地举起许多手,与这些手相呼应的是远在大洋彼岸联合国安理会会场上,伍修权举起的手。



和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进行的是伍修权在联合国打的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外交战争。


在影片当中,导演用蒙太奇手法让两个战场交汇。


战士们举起的手和伍修权举起的手是无言的宣誓,“我们都是打不倒的战士。”


在松骨峰的英勇作战直接给了中国代表团底气。松骨峰、联合国,虽然是两条战线、两个战场,但大家戮力同心去打同一场仗,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有网友说,“看完电影后,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阑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便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彩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梦·家国情——2023国庆特别节目》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创作了情景歌曲《望》。



当看到17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的照片同时出现在荧屏之上时,会让人突然想起《志愿军》里彭德怀同志的那句话:“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每一代文艺创作者的初心,都是通过再现抗美援朝战争,铭记它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


我们更要满怀诚挚,自觉为人民放歌,接续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章:

文汇报:

《70年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回顾:艺术更迭,精神永续》

2023-07-26

作者:杨鑫磊、卞天歌

(分别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助教、讲师)



【央视文艺】全新专栏「艺见」

邀您一起

见文艺之美•培文化之根•铸时代之魂


★★★

总监制:张国飞

监制:于蕾

统筹:李歆、舒强、马扬

主编:康雯

编辑:马瑾

素材:马瑾

校对:李天元、糜雨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媒体采编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