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见|采风,一种被大地滋养心灵的生活

艺见 央视文艺 2023-12-29
看见•照见•洞见•创见


李斯丹妮:“你们真的采风过吗?”


白举纲:“我觉得采风就是寻找大自然的声音,就是好奇,就是发现。”


张尕怂:“我是做民间音乐,然后需要去采风,西北所有地方都去了,农村都去了。坐上一辆大巴车,该下的时候下来。走在乡间小路上,闻到谁家的葱花香、油花香,你会想起一些画面。然后一个大妈拉着你的手,她的手上有茧,她讲孩子今年过年没回来,讲一些家长里短,那个触觉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感受。”


希林娜依·高:“他们讲的故事,你记录下来,在歌词里面体现,也算一种采风。”



以上这段对话,出自正在热播中的总台首档公路探访类音乐创演节目《乐在旅途》的第二期。彼时,“寻音乐队”围坐在景色绝美的讨赖河大峡谷边,望着雄伟的祁连山脉,畅谈生活与音乐,情不自禁地把记忆里的乡情、乡音、乡韵,在风中喊成了歌谣。


近年来,主打音乐采风的节目并不少见,但《乐在旅途》的气质实在令人过目不忘。它用一种将身心栖息于大地的“生活流”的松弛感,让众多观众领略了采风的真谛——不必刻意把它当成多么宏大而深刻的课题,每一天轻盈起舞的生活,都可以是在采风。


寻找生活之“根”


众所周知,从先秦时代起,“采风”就已经存在了。


所谓采诗观风,采诗官们巡游四方,体察民情民意,采集民歌民谣。站在今人的视角,这很像是一场场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整理。


但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仅是采集、整理、研究,可能还无法真正将所见所得内化成创作的养分。更加倡导的采风,是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浸泡在生活里,基于寻根场景去生产内容。就像有创作者所说:“需要寻找生活意味着已经远离生活,只有和脚下的土地、和鲜活的人们水乳交融,才是真正回归生活,才能构建起作品坚实的地基”。


为此,《乐在旅途》邀请一群青年音乐人组成“寻音乐队”,发起了一场以绘制“音乐山河图”为名的特别行走。在已经播出的四期节目中,从海到山,从村到城,他们在每条定制路线中广泛采撷并拾取那些原汁原味、弥足珍贵的音乐和声音,并与当地音乐人合作,将传统古韵、地方旋律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创编演绎新的音乐作品。



整个过程中,他们拒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带着对每种文化的求索之心,力求走进那些孕育它们的场景里,去找到它们的生命源头。


在浙江舟山,源于海洋渔业劳动的渔民号子,一领众和,自由奔放,是渔民们在摇橹、拔篷、起锚、涤网等一系列工序中统一行动的劳动呐喊。


初听渔民号子,方言浓重,艰涩难懂。然而,当“寻音乐队”跟着76岁的非遗传承人洪国壮共同出海捕鱼,“嘿咗嘿咗”的舟山号子声瞬间燃起来了。正如“寻音乐队”体悟到的,那是齐心协力的鼓舞,也是不惧风浪的勇气。哪里需要力量,哪里就有号子。真正的Rocker,在生活的舞台上自成“最强音浪”。



在甘肃,西北风情缠绕身侧,千年古乐回响耳畔。触目所及的风景,都在激发“寻音乐队”成员张尕怂放声歌唱的热情,他在讨赖河大峡谷唱青海花儿《红花儿姐》,在阳关唱陕西民歌《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在月牙泉边唱“兰州拉面味儿”的《谈恋爱》……


有观众说,看节目的时候,就像看见了一个从西北大地生长出来的自由而热烈的音乐灵魂。他的每一口西北乡音,和歌里那些火辣辣、脆生生的生活故事,都在示范什么叫“用泥土谱曲,用生活作词”。


在青海海拔两千八百多米的格尔木驿站,“寻音乐队”体验了一场特殊的环保采风。他们与当地环保志愿者一起,对青藏公路两侧丢弃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回收,然后把捡来的饮料瓶当乐器,有节奏地敲击起来,这段以“原生态”呼吁绿色环保的即兴表演,让屏幕外的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向善向美的召唤。


它更告诉我们:音乐不在器,在人心。



回溯文化之“魂”


放眼当下的流行音乐,传统文化的兴起、地域文化的崛起,都是渐成大势的潮流。开放包容的网络世界,更是给了这些自信蓬勃的“音乐整活”以充分的舞台。


从《成都》《西安人的歌》到《早安隆回》等层出不穷的地域音乐名片;从“扯开了嗓子”“一声吼”的华阴老腔,到一句“勒是雾都”让川渝说唱热力出圈,再到苏州评弹、青海花儿、内蒙古呼麦等花样绽放的艺术形态……无数专业抑或非专业的音乐人,尽情开采着中国音乐的文化富矿,体味着恣意鲜活的情感共鸣。


可以说,《乐在旅途》的这场行走自带庞大的群众基础。许多观众都表示,非常高兴借助“寻音乐队”的视角,去发现这片广袤大地上更加丰富的声音。这些声音,传承着千百年我们老祖宗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生活,可以也理应变成今天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



《乐在旅途》自播出以来,“寻音乐队”前往浙江体验舟山锣鼓、渔民号子,去甘肃学习兰州鼓子、胡琴与琵琶,到青海的长江源民族学校了解藏族传统乐器扎木聂,于苏州感受评弹、笛子、昆曲的魅力……在一路走一路唱的过程中,他们从民族、地理、风格、乐器形态等不同角度对“音乐宝库”进行系统挖掘,并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动表达,层层叠叠地激活着观众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例如,一说胡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二胡,但其实“胡琴家族”非常庞大,它们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审美。《乐在旅途》节目里仅演示了板胡、二胡、高胡等不同的特点,就足以令人大开眼界。有观众感慨:“原来二胡不只有《二泉映月》那种悲苦伤感的风格,它到了河南,就成了诙谐的河南小曲,到了陕西,就自带秦地的旷达朴实。”



再如,“寻音乐队”前往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参观时,当看到乐器“阮”,他们提到这种乐器可以弹出布鲁斯摇滚味。今天,当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从中国乐器中寻找灵感,当一场场古乐演奏让年轻人们直呼“血脉觉醒”,本身即是从民族文化基因里,找到了音乐力量之源。


在经常出去采风的张尕怂眼里,民间音乐像一个活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人,有时候自己耳边会有一种声音:“你回来吧!”他相信,传统的东西是在每个人的骨子里的,只不过有些人需要去觉醒,而且人们最终都会觉醒。


采风的意义,是因为那如星空一样浩瀚的旋律和节奏,等待着我们去和它们相遇。


【央视文艺】全新专栏「艺见」

邀您一起

见文艺之美•培文化之根•铸时代之魂


★★★

总监制:张国飞

监制:于蕾

统筹:王民、李歆、舒强、马扬

主编:赵大治、康雯撰稿:宝华编辑:马瑾
校对:张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媒体采编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