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京剧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拉新”?
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大众媒介与京剧的联系愈加紧密,电视在对京剧的传播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剧场演出“隔空投送”至荧屏的本位传播,还是通过各种综合节目形式的延伸传播,都让京剧通过电视信号,为更多的观众所了解。近几年来,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让京剧艺术在更广阔的时空得以传播,电视端的戏曲类节目也得以在网络端播出,为其争取了多元的受众,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那么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如何创新内容,善用网络媒体矩阵,助力京剧等戏曲艺术实现传播上的延伸和破圈。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为例,分析如何创新传播思维,拓展传播渠道,建立新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对京剧艺术的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院校的名家新秀齐聚一堂,旨在展现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和青年演员的青春活力。如何做出新意,实现“拉新”,节目在表现形式,流程设计上都做了改变。
遵循短视频“黄金三秒”定律,不断制造“吸睛点”引发关注。
首届青京会演员出场亮相的方式融入变装特效,用“一眼炫”的方式留住受众,是从创作初期就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出发,遵循了“黄金三秒”定律。
尝试观众角度“换位思考”,从单向输出变为引导观看。
“青京会客厅”可以说是首届青京会最大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源于“换位思考”,是站在观众角度上的“提问”,邀请戏曲界专家学者、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者等对观众在看戏时产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补充说明。
“古代战场所用兵器与现代京剧武生所用兵器,有何不同?”“京剧戏服上体现了哪些中式美学?”“‘男怕《夜奔》’怕的究竟是什么?”青京会客厅的问题设计也颇为趣味化,对“京剧小白”有一定的吸引力。
从播出效果来看,“青京会客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点。观众观看演出期间突然插进来一段解说或讨论,即使是在人物中间下场或者是停顿期间来进行,也会打断观众的情绪投⼊。面对这一问题,节目积极调整,在后续呈现上将点评尽量放在演出结束之后,介绍和评价也更为系统,真正发挥了“青京会客厅”的作用,起到了辅助观戏的效果。
通过央视文艺的微博号、视频号以多样的形式进行延伸传播。
目前青京会第二阶段展演结束,伴随节目释放的“蟒袍看爪”“花旦伶牙俐齿”等形式多样的小视频,吸引了各圈层观众。对节目本体内容进行“花式二创”,将原有的剧目视频进行碎片化创作,再加以个性化、趣味化的解读,变成更适合当下传播规律的内容,也是这次青京会一直努力尝试的。
在延展内容的设计上,青京会抓住了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点:喜欢磕cp的,喜欢看炫技的,喜欢看反差的等等,根据受众爱好,进行话题式剪辑,调动受众兴趣,从而实现破圈。
同时节目推出定制类短视频,如“后台探班”,以更为网络化的表达,解读节目知识点。例如第三阶段的探班视频“惹不起的大佬”,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角色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节目受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他们的反馈和评价,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助力节目实现“拉新”。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首届青京会坚守京剧本体,融入时代新意,在很多方面做了符合当下传播需求的改变,旨在扩大京剧的影响力和扩宽观众层,就目前传播效果来说,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建议节目组可以尝试开拓更多与受众互动的方式,比如线上虚拟剧场,观众参与投票,选手连麦直播,名角线上票友会等等,触发受众的兴趣点,引发关注,让更多人主动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期待青京会用更开放、创新的思维去拥抱新媒体时代,拥抱受众!
【央视文艺】全新专栏「艺见」
邀您一起
见文艺之美•培文化之根•铸时代之魂
★★★总监制:张国飞监制:于蕾统筹:李歆、舒强、马扬主编:康雯撰稿:孟聪(中国戏曲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编辑:马瑾
校对:张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媒体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