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西蒙·马金森:后疫情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重构
一、 新冠疫情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下降
民众对国际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内在的,但新冠疫情有可能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付能力。目前,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生都必须自己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新冠疫情正导致全球多数国家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支付能力将暂时降低,中产阶级付费出国留学能力下降,收入因素将暂时性降低国际化需求。此外,新冠疫情导致入境航班中断、检疫要求严格,这会延误国际学生入境,并增加他们的家庭成本。这一情况可能将持续三到五年的时间,直到新冠疫苗普及并带来经济复苏。在这期间,国际学生无法正常返回校园而被迫接受在线教育、国际学生出国留学计划被迫推迟、国际交流项目被迫搁置或取消等成为常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二、 在线教育不是长久之计
新冠疫情导致国际学生不能顺利返回校园,许多高校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向国际学生提供教育。当前在线教育仍在推进,但学界有关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区别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有些大学甚至把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看作是等价的,并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这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线下教育的需求远高于在线教育,因为校园体验是海外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互动和综合思维发展方面,线下课堂比在线课堂要丰富得多。因此,在线教育收费应该“打折”,相比线下教育它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更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耗费成本也更少。在线教育代替线下教育的时间如果持续数月,并不会造成国际化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两到三年,形势则可能会大有不同,在线教育会因此占据一方势力。但很多学生可能会对在线教育感到不满,因为对学生而言在线教育只是一个有用的辅助学习的工具,是他们在疫情时期的应急学习方式,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获得诸多知识,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校园体验。通过在线教育代替线下教育,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这完全是一种“幻想”,至少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实现。
三、 国际化“文化霸权”仍然存在
当人们跨越国界时,他们的关系、经历等都更具变革性。如果他们与当地人形成跨文化接触或联系,相应地就会学到更多。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国际学生会与教师、同学等建立友谊,这将使他们离开原有的“文化舒适区”。因此,国际学生不必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反而应该通过课内外学生间的交流,尝试多元文化带来的各类体验,并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他们已有的文化经验,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但当前国际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仍然具有很强的“霸权思维”,这与上述多元文化之间存在严重冲突。这些国家对自身的优越感沾沾自喜,在文化上相当自信,并不觉得有义务向其他国家学习,这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严重挑战。尽管英、美等国家在科技、设施等方面相对领先,但部分东亚国家或地区反而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传统——儒家文化圈。在儒家文化中,人们会反思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亚洲国家拥有很好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国就有较为完善的儒家文化体系,但中国还需创建一个独立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四、 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格局面临重构
新冠疫情正导致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变得更加多元,西方国家的统治地位正悄然改变。东亚已经开始崛起,虽然这个过程相对较为缓慢,但像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经能够吸引一大批传统上更倾向于去美国、英国留学的学生。中国将会找到适合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印度由于联邦性质、贫穷、缺乏真正强大的核心等原因,在教育和科学发展方面放慢了脚步,但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研究国,从长远来看,也将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日本致力于提升全球排名,并保持开放态度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各类交流,未来在国际化领域也将具备一定机会。此外,其他新兴国家也正相继崛起。美国在未来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将处于趋平地位,将不再是主导力量。
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问题日益显现,民族认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障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多文化的活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后疫情时代,我们应着力推进全局社会、局部社会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当前,消除民族主义是一项关键任务,首要任务是了解问题成因及探寻解决措施,明确对于个人、团体、社会机构等而言应采用何种方法消除民族主义障碍。国际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应更清晰、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将这个世界理解为“共享空间”,国际化是我们拥有的一项巨大资产,应该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帮助消除民族主义障碍。(作者系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编译:彭凤/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