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笔谈】许美德: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理解

许美德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一、 新冠疫情呼唤更深层次的精神与文化理解

 新冠疫情的出现首先冲击的是全球学生的流动。新冠疫情不仅让更多人攻读学位或者合作研究受到严重影响,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文化根源。虽然本人一直试图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但我发现儒家文化思想已经植根于中国,西方国家也有自己完整的文化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深受这二者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并与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应该增进对于这些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当代社会应该鼓励交流而不是引起冲突,科学与宗教之间应互相促进而不是必须做出选择。现代高等教育大多都强调STEM和科学,并将其与宗教、精神传统等完全分开。但是如果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是一起成长起来的,精神传统也可以支持科学理解。社会不仅需要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也需要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当前人类社会正围绕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展开竞争,这些新技术很有价值,但也很容易引发更多冲突,甚至会创建一个全球知识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冠疫情反而带来机会,当人们面对新冠疫情不确定性问题时,仅仅依靠各类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远远不够,还必须引入深入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解决方案。

二、 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流动性弊端凸显

过去十多年里,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拓展实际上是因为可以从国际学生那里拿到很多钱,在加拿大这种情况很普遍。从留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支付了一大笔费用,然后有机会留下来不必回国。正因为此,过去人们一直十分担心的是学生不会回到发展中国家而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在最近的10年或20年里,我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恐惧,尤其是对于滥用该种经济国际化模式的英语国家。澳大利亚国际化发展就非常看重学费。我们曾经在亚洲经济危机时就有过教训,经济危机使得亚裔学生突然无法向澳大利亚缴纳学费,结果就是很多澳大利亚教授失去工作。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同样如此。这种国际化对于经济要素的过度依赖是一种消极现象,对于某些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俨然已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收纳大量学费之后,却没有真正去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业。因此,该种受到经济动机严重侵蚀的国际化流动对于全球知识社会建设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正向的。

三、 国际化发展中西方国家存在对于中国崛起的误解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存在表面上的各类竞争,而且可以开展更深入的对话。这是大学的应有之责,但目前做得不够。大学的促进沟通和对话职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达到令人不安的背景下,通过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开展对话和谅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冠疫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并从中学习的机会。传统印度人的奇妙之处之一在于,尽管印度很有影响力,但是它不是殖民大国,僧侣们去了柬埔寨但是他们没有试图控制柬埔寨成为印度帝国的一部分,只是带给柬埔寨科学和精神知识。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相似。“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贡献,但西方一些国家担忧中国试图通过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控制地缘政治形式来建立新的“帝国”。若要避免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类似误解,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沟通和增进理解作用。当然,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误解本身也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当将自己的文化带入世界。在过去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下,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冠疫情发生后,现在需要以一种非常特定的方式将学术知识带给世界,这是与过去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但是这做起来并不容易。当前,中国政府仍在根据全球大学排名来资助大学。中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全球大学模型,而非完全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导。比如师范大学就是中国模型的特色。“师”这个概念在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它既强调道德,又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保留了师范大学模型,这就容易成为中国特色。由于西方国家在中世纪的工程学传统,教育学院在西方大学的医学和法律领域从来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中国却反而能够凸显师范教育的重要性,现在中国也具有这样做的经济实力。中国必须要打破规则、打破逻辑,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尤其是要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模式通过高等教育展现出来。但是当前,中国基于大学等级分配教育经费的做法可能导致上述特色凸显非常困难。大学校长需要关心所在大学的办学资金,因此,他们必须高度关注全球排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真正将中国文化带入世界并避免某种程度的全面西化也是一大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在教育合作项目中反思价值中立问题,注重公平合作,更多倾听来自中国的需求和声音。中国的大学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它在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和与世界大学制度接轨方面已经找到了平衡点。

四、 大学应当成为世界舞台的参与者

我们需要在国际学术关系领域更多推进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联结,并且引入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中的某些立场和视角。大学和高校确实可以成为世界舞台的参与者,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国的制度也有高度尊重学者的传统,学者拥有自己的地位。大学需要对该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利益,还与经济利益、文化外交等紧密相连。利用大学来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这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因为美国对所有国际学生进行了教学,并且通过社会学和历史的研究活动以及其他全球性活动来增强美国文化影响力。大学要与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参与者。与此同时,大学主动思考和反思他们的全球责任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高等教育应该加强文化外交以及跨文化互动。对于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来说,通过高等教育开展文化外交活动,将其知识带入世界语言哲学体系等是非常重要的。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教育文化外交融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它使得文化作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美国关闭孔子学院的做法过于激进。(作者系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

(编译:李新宇/北京理工大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专家笔谈】许美德: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应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理解

许美德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