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笔谈】汉斯·德·维特:后疫情时代应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

汉斯·德·维特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一、 新冠疫情加速各类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

新冠疫情影响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更多是一个各类趋势加速发展的过程,而非一个彻底改变的过程。新冠疫情发生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就已出现多个新趋势。以人才跨国流动为例,新冠疫情出现之前无论是特许经营分支机构的建立、联合双学位课程的开发,还是课程国际化的发展等,都表明国际化发展中的跨文化能力越来越受重视。新冠疫情期间兴起的在线学习也早已有之。此外,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国际教育市场份额变化、虚拟交流重要性凸显等也都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初现端倪。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多是加速了这些原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

以国际教育市场份额变化为例,虽然新冠疫情发生前,以中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国际留学生流动的变化,但新冠疫情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一变革。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本已开始崛起的中产阶级,却不再有能力继续承担赴高收入国家留学的教育成本,这些家庭可能选择在当地大学、本国国际分校或周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也可能转为接受在线国际教育,而非传统的物理性流动。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学生向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流动,反而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传统高收入国家和留学目的地国产生较大影响,新冠疫情有可能改变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份额。在这一过程中,新冠疫情也可能对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产生影响,私立高等教育吸纳能力可能会降低,这将加重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压力,公立高校不得不接收更多学生,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 亟须为留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体验

当前全球有超过500万人的国际学生在海外留学,这一数字是10年前的两倍,但物理流动并不意味着跨文化经验的获得。大多国际学生在国际环境中都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来自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学生,其更多隔离在自己的社群内。留学目的地国的社会环境也并非持完全开放与欢迎态度,封闭的国际留学生和本地学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双方并没有真正融入国际化环境,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跨文化体验。因此,当前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致力于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目标。以往国际化问题研究只专注于物理性流动的表现与成效,新冠疫情发生后则应该思考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体验。但事实上,学生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是非常困难且时间漫长的,本科阶段通常只有四年,研究生阶段则更短,因此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必须采取新的措施,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目标,这也正是教师角色重要性的体现。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选择在线教育的模式,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相关国家要不断优化在线教育模式,一方面探索促使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的路径,引导两个或多个不同教师通过在线合作模式进行合作教学。例如澳大利亚一位教授面向北京或阿姆斯特丹的学生进行在线授课,仍然属于单向指导,但是如果在北京和阿姆斯特丹都有一位教授参与,那么该授课模式将可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维度,两国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另一方面,相关高校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国外教师与学生进入课堂,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交媒体,让学生进行在线合作,通过增加在线教育参与机会,加速实现教学国际化。

相较而言,在线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硕士课程尤其是专业硕士课程可能会更多采取在线模式,而对于本科生来讲,他们仍然希望拥有校园生活与体验式学习。我虽然高度认可在线教育对于国际化发展的正面影响,但并不认为在线教育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新冠疫情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被迫开展在线教学,但由于设施基础不完备,教师尚未对在线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相对匮乏,以及现有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教师和学生都已开始对在线教学的压力感到不适。后疫情时代,为了更好地吸引国际留学生,高等教育输出国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采取措施引导留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 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仍然是主要的和特定的英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是学术研究的语言、教学的语言、教科书的语言、出版物的语言,各类案例研究也多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这体现出传统国际化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考虑增加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应从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引入多样性文化进入课程与教学,但这当前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支配地位是建立在历史发展基础上的,短期内难以撼动;另一方面,世界一些大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单一依赖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尚未形成包容其他多元文化的惯例。后疫情时代,世界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美国将不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要有更开放的社会,更多的学术自由,更强的高等教育自主性,各国必须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而并非一味照搬长久以来一直遵循的以美国和英国为核心的固有模式。

除此之外,当前国际化研究过多专注流动问题,过多集中于国外研究,对各国本土国际化议题关注不足。新冠疫情促使学界必须关注新的国际化模式,开展更具创新性的研究。现存的以全球大学排名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是错误的,各国通过增加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的数量、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国际性文章等提升教育机构的全球排名并不可取。未来,各国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重点关注教学质量与跨文化能力,以此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教师流入,而不是按照传统功利性的国际指标办学。此外,未来国际化发展应更多以本土方式实现(即在地国际化)。从研究视角来看,未来的国际化议程重点在于如何建立新的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模式,给国际化发展带来更广泛效益,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化体系,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国际化活动中来。(作者系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编译:林松月/香港中文大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专家笔谈】汉斯·德·维特:后疫情时代应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

汉斯·德·维特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