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教育国际化】孔兰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孔兰兰,等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1

作者简介:孔兰兰,副教授,从事来华留学教育、跨文化管理研究;李新朝,副教授,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研究。

2

引用本文:孔兰兰,李新朝,李瑾. 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3): 68-79.  

3

摘要: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聚焦师生互动情境,提出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概念,并探讨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认知情感两条链式中介路径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产生正向影响;深层文化距离弱化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深层和浅层文化距离强化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的关系。提升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导师应采取适应留学研究生文化特殊性的指导行为,时刻关注留学研究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变化,及时掌握留学研究生的文化距离情况;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提供协助支持,建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支持系统,完善过程管理,为导师提供进修培训。

3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来华留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舒适感;互动融入;文化距离;学业成就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来华留学统计》,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从2010年的2.4万人增加至2019年的5.3万余人。短时间内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留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备受关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因此,提高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来华留学教育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短时间内较难解决输入阶段生源质量较差的短板,那么培养阶段就成为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质量的突破口。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者探讨了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业成就、科研创造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同一文化圈内的导学关系展开,较少涉及导师与留学研究生构成的跨文化导学关系。另外,跨文化情境下的导师指导还存在语言差异、风俗习惯不同、教育衔接不畅等文化问题,这使跨文化导学关系更为复杂。因此,目前研究较难回答“跨文化导学关系中导师指导是否同样影响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一问题。

目前,学者们意识到了导师指导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朱萍等认为,有效的导师指导有助于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陈丽等提出,完善导师指导模式是解决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偏低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从策略建议角度提出导师指导是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但鲜有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深入探讨导师指导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揭示导师指导影响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机制及边界条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概念,用于解释跨文化导学关系中导师指导的特殊表现形式,然后探讨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具体来讲,本研究首先基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Personal-Environment Fit Theory)检验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其次根据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Cognitive Affective System of Personality)构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认知情感双中介路径模型,深入剖析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制;再次检验文化距离对上述影响机制的调节作用,探讨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边界条件;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总结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

一般意义上的导师指导是指导师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确保其科研产出,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本研究所探讨的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是将一般性导师指导的概念置于跨文化互动情境之下,是在由导师与留学研究生构成的跨文化导学关系中呈现出来的特殊形式。导师在与留学研究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导师如不能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就容易对留学研究生产生偏见、误解等。比如有些导师抱怨留学生学术基础差,且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指导留学生要花费更多精力,从而降低对留学生的学业要求;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会发生思维、想法等方面的冲突,导致指导过程不够细致,缺乏个性化指导。这势必会影响留学研究生的学业体验,降低他们学业投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因此,导师是否能够正确看待并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就成为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在跨文化服务营销学领域,跨文化适应性服务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指的是在跨文化服务情境下,作为服务提供方的服务人员在为外国顾客提供服务时,要考虑外国顾客这一服务接受者的文化特殊性,并采取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服务行为。导师与留学研究生可以看作是“教育”这一服务类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导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留学研究生是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因此,本研究提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导师在指导留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考虑留学生的文化特殊性,并采取满足其文化异质性需求的指导行为。

(二)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学业成就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它反映了学生通过高校培养而产生的成长或收益。研究生学业成就可分为客观性成长和主观性成长。客观性成长主要指科研产出,如量化的学术成果等;主观性成长指学生对自身在学术研究认知、科研能力、学业满意度等方面的主观感知。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为,个人与所处环境的良好匹配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结果。采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导师会根据留学生的学术基础和水平,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尊重留学生的风俗文化,采取符合留学研究生文化特征的行为方式等。这有利于实现导师与留学研究生的良好匹配,从而为留学生积极投入并获得学业成长提供重要的环境条件。以往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与时间投入、创造力培养、科研产出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成就,并提出以下假设:

  • H1: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正向影响。

(三)认知情感双中介路径

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处于特定情境时会对情境信息进行加工,包括认知加工和情感加工,二者往往同时进行,共同影响个体在该情境下所采取的行为。学者们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探讨了情境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双中介路径。该理论框架也可以解释导师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制,即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既可以通过引发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促进其互动融入(认知路径),也可以通过激发留学研究生的互动舒适感而促进其互动融入(情感路径),从而提升其学业成就。

1.认知中介路径。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业任务并取得预期学业目标的信念。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认知反应,会受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情境因素)的影响,并对互动融入(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首先,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会影响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师生互动情境下,导师的指导行为会作为显性信息传递给留学研究生,这些显性信息经过留学研究生的内在编码会激发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这将减少留学生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挫败感,增强其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使其感知到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完成学业任务并实现预期目标,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往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导师指导有助于提升徒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其次,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促进其互动融入,并推动学业成就的取得。互动融入概念来源于汀托(Vincent Tinto)的社会融入理论,指留学研究生积极与导师开展学术性互动的个体行为。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认为,处于特定情境下的个体在认知单元被激活后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的认知变量被激活后,会对自身的互动融入产生驱动作用。在跨文化导学关系中,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留学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更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得到导师认可,从而敢于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导师交流,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导师团队研讨会上汇报等,这都将为留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带来启发和帮助,有利于其学业成就的取得。

综上可知,在跨文化导学关系中,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会通过提升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促进其互动融入,进而提升学业成就。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这一情境因素通过唤起留学研究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促使其采取积极的学习行为,进而实现学业成就提升的认知过程。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 H2: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影响;

  • H3: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互动融入具有正向影响;

  • H4:互动融入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影响;

  • H5: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互动融入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路径为“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

2.情感中介路径。互动舒适感(Interaction Comfort)指的是个体心理上的舒适感,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交流过程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包括放松、平静、无焦虑感等状态。本研究中的互动舒适感指留学研究生在与导师互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放松、舒服、自然、淡定等积极情绪。根据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情境因素能唤醒个体的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互动舒适感作为留学研究生对特定情境的情感反应,会受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情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自身的互动融入(个体行为)。

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会唤起留学研究生的互动舒适感。在跨文化导学关系中,文化差异容易拉大留学研究生与导师的心理距离,使留学研究生在与导师互动时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导师如果采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将会降低留学研究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拉近留学生与导师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其互动舒适感。

互动舒适感会促进留学研究生的互动融入。情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互动舒适感会直接影响个体的互动行为。留学研究生与导师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感到舒适,就会乐于与导师沟通交流,主动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导师交流,会积极地与导师一起参与学术研讨等,这些互动交流会促进其学业成就的取得。

总而言之,上述过程是导师的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激发留学研究生产生积极情感,引发其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实现学业成就提升的情感过程。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 H6: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的互动舒适感具有正向影响;

  • H7:互动舒适感对互动融入具有正向影响;

  • H8: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互动舒适感和互动融入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路径为“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互动舒适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

(四)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

文化距离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不同文化的人在民族、种族、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感知程度,根据文化要素的属性可以分为浅层文化距离和深层文化距离。浅层文化距离主要由国籍、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显性属性引起;深层文化距离主要由个性、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不可观察的属性引起。探讨跨文化导学关系中文化距离对互动效果的影响需要考虑互动情境的特殊性,以及个体认知和情感反应过程的差异性。对于认知路径来讲,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的效果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能否准确理解并吸纳情境信息。文化距离越远,越不利于留学研究生对导师所传递信息的理解和吸纳。因此,文化距离会阻碍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作用的发挥。

相比认知路径,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互动舒适感的情感路径更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传导,因而更容易受主观意识的支配。个体在面对与自身文化距离较远的互动对象时,倾向于降低对对方的要求,以更加宽容、理解的心态与对方进行互动。留学研究生选择导师时可能就已经接受了自身与导师存在众多文化差异的现实,并且对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困难做好了心理准备。当感知到导师为了适应自己的文化特征而做出努力时,更容易产生超乎预期的满意感。而且文化距离越远,产生这种超乎预期满意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正向调节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 H9:文化距离(a.深层文化距离;b.浅层文化距离)弱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H10:文化距离(a.深层文化距离;b.浅层文化距离)强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的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量表开发

本研究参考覃大嘉等采用的量表开发步骤,开发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量表。一是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生成题项。以留学研究生导师为访谈对象,在综合考虑导师职称、学科、指导层次、指导留学研究生经历等要素的前提下,本研究最终选取10名导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访谈内容围绕受访者在指导留学研究生时所采取的指导行为相关问题展开,如“您是否会主动了解留学研究生的文化特殊性?”“您是否会尊重留学研究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如斋月节)?”“您是否会根据留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安排不同的学术任务?”等。每人次访谈时间在10分钟左右,访谈过程进行录音。随后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摘录和文字整理。由来华留学教育领域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访谈资料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出能够反映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相关项目词条,并结合跨文化服务营销学领域关于跨文化适应性行为的题项设计方法,初步整理出5个题项,构成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初始量表。

表1  留学研究生导师访谈信息

二是量表信效度检验。为检验初始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将初始量表设计成问卷,向50名留学研究生导师发放,要求被试根据自身感知,选择对各题项的同意程度,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共7个程度。本研究利用SPSS24.0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学界规定的临界值0.5;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848,满足学界要求信度系数大于0.7的要求。因此,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三是量表稳定性评估。为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到导师指导经由学生感知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留学研究生感知角度对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进行测量。本研究向50名留学研究生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然后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过程中因题项1的因子载荷小于临界值0.5而被删除,剩余4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5。最终,由题项2—5构成的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量表将用于本研究后续分析。

(二)变量测量

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测量采用上述开发的量表进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参照赞德(Lysann Zander)等使用的量表,共设计出5个题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互动舒适感的测量采用斯帕克(Deborah F. Spake)等开发的量表,包括舒适、焦虑、紧张等5个题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3。互动融入的测量主要参考肖费勒(Wilmar Schaufeli)等使用的量表,共设计出4个题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学业成就的测量参考杨秀芹等使用的量表,并编制出5个题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0。文化距离的测量参考夏马尔(Piyush Sharma)等使用的量表,并编制出6个题项,其中浅层文化距离包括民族、语言和宗教3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深层文化距离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教育方式3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和文化距离等变量采用七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互动舒适感采用七点语义差异法进行测量。

(三)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针对高校在华留学研究生展开调研,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并生成电子问卷链接后,经由各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部门将链接推送给留学研究生,共收集问卷426份。根据作答时间、连续两个变量的题项选择同一答案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37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9份。样本来源于13所高校,涉及74个国家,样本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构成情况(N=389)

三、数据分析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AMOS20.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各构念的区分效度。据表3可知,基准模型拟合效果最好(χ2/df=2.319<3,CFI=0.953>0.9,TLI=0.946>0.9,IFI=0.953>0.9,RMSEA=0.058<0.08),显著优于其他竞争模型,这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呈现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r=0.588,P<0.01)、学业自我效能感(r=0.454,P<0.01)、互动融入(r=0.499,P<0.01)、学业成就(r=0.507,P<0.01)呈显著正相关;互动舒适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互动融入(r=0.524,P<0.01;r=0.520,P<0.01)呈显著正相关;互动融入与学业成就(r=0.569,P<0.01)呈显著正相关。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4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通过层次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假设1分析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该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Model8,β=0.391,P<0.001),假设1得到支持。假设2和假设6分别检验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舒适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学业自我效能感(Model1,β=0.302,P<0.001)和互动舒适感(Model4,β=0.589,P<0.001)均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和假设6得到支持。假设3和假设7分别考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互动舒适感对互动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Model7,β=0.346,P<0.001)和互动舒适感(Model7,β=0.556,P<0.001)均对互动融入产生正向影响,假设3和7得到支持。假设4验证互动融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互动融入对学业成就(Model9,β=0.461,P<0.001)具有正向影响,假设4得到支持。

表5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假设5和假设8分别检验“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和“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互动舒适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这两条认知与情感链式的中介路径。本研究采用海因斯(AndrewF.Hayes)提出的Bootstrap方法,在SPSS24.0软件中置入MacroProcess3.5进行分析。本研究选择Model6,样本量设定为5000,置信区间选择95%,通过置信区间是否包含“0”判断间接效应的显著性(见表6)。研究结果显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的中介路径显著(LLCI=0.016,ULCI=0.057),作用大小为0.034,假设5得到支持;“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互动舒适感→互动融入→学业成就”的中介路径显著(LLCI=0.038,ULCI=0.084),作用大小为0.056,假设8得到支持。

表6  认知情感中介效应检验

假设9检验文化距离对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表5可知,深层文化距离与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交互项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Model2,β=-0.040,P<0.01)。图2显示,相比深层文化距离远的情况,深层文化距离近时,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浅层文化距离与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交互项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Model3,β=-0.027,P>0.05)。因此,假设9a得到支持,假设9b未得到支持。

假设10考察文化距离对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表5可知,深层文化距离与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交互项对互动舒适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odel5,β=0.072,P<0.001)。图3显示,相比深层文化距离近的情况,深层文化距离远时,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互动舒适感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浅层文化距离与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的交互项对互动舒适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odel6,β=0.066,P<0.001)。图4显示,相比浅层文化距离近的情况,浅层文化距离远时,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互动舒适感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假设10得到支持。

图2  深层文化距离在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图3  深层文化距离在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图4  浅层文化距离在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跨文化师生互动情境,提出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这一概念,并实证分析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够提升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成就。回归分析发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具有正向影响。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导师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二是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会经过认知情感两条链式中介路径。在认知中介路径中,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互动融入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正向影响。在情感中介路径中,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互动舒适感和互动融入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正向影响。三是文化距离对上述认知情感两条中介路径具有差异化调节作用。深层文化距离负向调节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深层文化距离和浅层文化距离正向调节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互动舒适感的正向影响。该研究结果说明,我们有必要在考虑互动情境特殊性以及个体认知和情感反应过程差异性的前提下探讨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

(二)政策建议

1.导师层面。一是导师应采取适应留学研究生文化特殊性的指导行为。导师应主动掌握并尊重不同国籍留学研究生在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了解留学研究生的教育背景,根据其学术基础和学术水平提出合理的学术要求,并采取适宜的指导方法;在与留学研究生交流时,根据其外语水平,合理控制语速、调整语调等,或者增加一些辅助身势语,确保无障碍沟通。二是导师应时刻关注留学研究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变化。导师在指导留学研究生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其是否主动表达学术观点,是否积极汇报学术成果,是否积极参与团队学术研讨等;在互动过程中,留学研究生有没有表现出紧张、不安、别扭等负面情绪,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三是导师应掌握留学研究生的文化距离情况。对深层文化距离较远的学生,导师要投入更多精力,确保他们对学术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提升其对学业的自信心。另外,导师可以在与留学研究生建立导学关系之初就与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将自己曾在指导留学研究生过程中经历过的文化冲突等告诉学生,帮助其做好心理准备,以便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2.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一是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提供协助支持,助力导师的跨文化适应性指导。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建构全方位师生互动支持系统,营造促进师生互动的生态环境,如搭建导师与留学研究生间的良性沟通平台,完善留学研究生对导师意见与建议的反馈渠道,帮助导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文化异质性需求;针对留学研究生开设专门辅导、心理咨询、朋辈帮扶等,做好留学研究生的心理疏导与学习助困工作,化解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或摩擦等。二是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完善过程管理机制,督促导师采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在留学研究生导师的选拔方面,培养单位可以把导师是否具备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可重点考查导师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海外经历、留学生指导经验等因素,遴选出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强的导师;在评价考核方面,对导师的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进行量化并纳入评价指标,以激励导师主动采取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共情”心态,提升和加大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度,寻找共鸣和认同。三是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为导师提供进修培训,提升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提供多种渠道,通过后天培养提升留学研究生导师的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如为留学研究生导师提供赴境外进修机会,帮助其体验多元文化,开拓国际化视野,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组织留学研究生导师参加英语师资培训班,提升外语沟通能力;开展导师指导培训活动,定期举行优秀留学研究生导师经验分享会,共享优秀导师在留学研究生指导方面的成功经验等。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首先,本研究采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同时采用多时间点、多数据来源法,如导师与留学研究生配对等来获取相关数据,以进一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其次,本研究在认知情感中介路径中只考虑了学业自我效能感、互动舒适感和互动融入这三个中介变量,未来可探究其他中介变量如心理安全等,以进一步挖掘导师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理。最后,本研究只探索了文化距离这一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但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取得还会受到自身因素如学习动机、留学目的、主动型人格等,社会因素如学校支持、朋辈支持等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这些因素的调节作用,以深入挖掘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关系的边界条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等教育国际化】孔兰兰: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孔兰兰,等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