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潘海生: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

潘海生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23

作者简介

潘海生,教授、博导,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杨慧,博士研究生,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引用本文

潘海生,杨慧.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2):52-61.

摘要

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院校将技术积累进行有效转移、转化和整合而形成人才培养要素的能力,是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职业院校自身能力不断演化的结果。这种能力的形成以校企合作为载体,通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转化与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发展两条不同的机制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我国应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统筹建设水平,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组织建设,优化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推进综合评价改革等,助力职业院校有效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高质量发展;形成机理;提升路径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质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政行校企多方联动以促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进一步提出,要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首次明确了高职院校在国家技术转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再次强调,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并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其核心任务的一部分。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厘清技术技能积累内涵,阐释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形成机理,明确有效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路径,成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其既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自然趋向,又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科技战略及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


(一)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类型地位,实现了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的战略目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推进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有效对接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双师型”队伍建设参差不齐,课程体系无法摆脱模仿普通学科教育的路径依赖,行动导向逻辑的教学范式难以确立等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有效对接的水平,束缚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面对高质量发展需要,契合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通过内化和整合现有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与规范标准,创新性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及专业、课程设置,使新知识与新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积淀、传承与创新,以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创新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提高职业院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增强优势与提升竞争力,夯实职业教育类型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需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的必由之路,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变革向纵深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的复杂技术在发展速度、作用范围、影响程度等方面远超过去,深刻改变着工作世界样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各经济体正经历着技术变革,而技术变革必然导致工作性质的变化,从而对各类人才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逐渐向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转变,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从面向工作任务转向面向工作过程乃至工作对象,对其能力结构要求呈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的发展趋势。同时,区域性特征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差异显著,诸多区域缺乏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限制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产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均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区域性与产业性的特征优势。因此,立足新技术、新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优质技术创新服务供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成为必然。


(三)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创新作为一种新知识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将新的或重新组织的抑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后引入生产系统产生效益或解决系统内在矛盾,它涵盖诸多类型。与具有基础性的原始创新相比,生产领域的创新是一种在基础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生产制造结合过程中实现技术应用、集成以及工艺改造的结果,通常作为德国、日本等实体经济强国的重要创新来源。当前我国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上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与原始创新能力向工程化与产业化转化不畅导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脱节与割裂的双重困局。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在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聚焦全创新链过程以谋求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原始创新与技术应用、技术转化、技术扩散、技术学习的有机整合,畅通原始创新与生产创新良性循环路径,不断推进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变革与创新,持续提升我国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属性决定了其与生产领域的创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专注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技术创新始终处于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视野之外。因此,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成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内涵分析

内涵反映的是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的是概念本身及其应用领域的意义总和。对于职业教育领域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内涵的分析,我们不仅需要从技术技能积累概念本身加以阐释,更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具体分析维度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内涵分析维度


(一)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技术积累”这一概念最早于1969年由阿特金森(Anthony B. Atkinson)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人基于“干中学”观点提出。所谓技术积累是指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的递进。它是一个连续、非跳跃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外部知识内部化的过程,指利用旧知识生产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物化为现实生产技术系统,组织生产且创造新产品,最终表现为技术创新由量变到质变,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实践中,企业技术积累与特定技术领域相联系,是以一定技术方向为主线,以特定技术轨道为中心,通过技术扩散与收敛而逐渐形成,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是技术积累的基础。

技术技能积累是技术积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是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中,生产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积累向职业教育领域扩散、转移,在职业院校场域中与职业教育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并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属性,按照工作世界逻辑进行重新编码,实现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有效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进言之,技术技能积累过程实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过程,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在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不断形成与演进。因此,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内在表现是技术技能知识体系的进化

技术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初义是指将人的技术想象或技艺构思进行言语表达而呈现的一种综合技能。技能作为一种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艺、才能,在古代主要体现在“技”的内涵上。现代汉语里,关于技术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二是指技术设备或装备。在哲学层面,技术作为人生存的一种方式,在每一阶段都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促使人体系统的外在化与功能延伸,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思维与历史进程。从语义范畴看,技术不仅指基于原理的技术,而且指基于工作的技术;从哲学范畴看,技术既包括基于人的技术,称为“具身”的技术,又包括基于物的技术,称为“去身”的技术。由此可见,技术涵盖的范围大于技能,即技能是技术的一部分。

职业教育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因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了解技术规范、技术理论等相关技术内在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建构形成深刻的自我认知。随着对实践过程的深入理解,这种认知不断发生变化,经过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知识、新见解,致力于提升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与异质性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表达上呈现两种类型。一类是显性知识,例如技术规则与标准、生产原理、分析方法、工艺方法、实验设计等原理性知识。这类知识易于编码且流通性强,通常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传播扩散并指导实践。另一类是隐性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黏滞性,固化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身经验知识,较难用符号进行结构化表征,且不易流动与复制,只有投身实践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表现在操作技巧、生产管理经验、组织能力、工艺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同样地,该类知识也只有在大量实践情景中才能获得。故此,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的对象并不是生产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能力,而是与技术技能人才所要面对的工作领域相关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之相应,职业教育对与技术技能人才所面对工作领域相关的显性与隐性技术技能知识的更新情况则反映了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即表现为原有技术技能知识体系的进化程度与速度。


(三)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外在表征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的形成

技术技能积累的结果,即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外在表征是技术技能知识经过职业教育场域的重新编码后物化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是物化为反映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规范等软性要素。这些软性要素是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行业企业技术需求标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移、内化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并以职业能力作为衔接职业岗位与人才培养内容的逻辑与纽带,体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新需求。二是物化为教学环境与设置、实训基地与设备、工程中心等硬性要素。这些硬性要素是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在职业教育环境下有选择的情景化的结果。三是物化为凝结在职业教育师资中的专业教学能力。其中,专业带头人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在职业教育师资从“双师型”教师到“双师型”队伍再到创新性团队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带头人一方面肩负着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资源整合、专业教学问题诊断与改革等职责,从而成为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有效转化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专业带头人通过不断提升专业化领导能力,影响并带领位于教学一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深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解与把握,通过不断更新教师相关培训内容,提升他们根据技术要求开展课程改革、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有效地将专业技术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共同提升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积累概念是由企业技术积累概念延伸拓展而来,其主要积累的是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活动(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为载体,通过不断吸收、内化、积累技术技能知识,推动职业院校原有知识体系重新编码与整合,最终物化为软性、硬性与支撑性三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素。因此,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可以定义为职业院校将技术积累进行有效转移、转化和整合而形成人才培养要素的能力。

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机理

与技术积累一样,技术技能积累是一个渐进性过程,通过长期反复的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与逐步提高。其实质上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积累,即通过构建一种有序规则,实现从非组织性随意积累逐渐向组织性有序积累转变,从而建立起一种正式的组织制度。总体来说,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是通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转化与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发展两条不同机制实现的,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形成机理


(一)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转化机制

20世纪末,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行业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通过共建、合并、合作的方式调整到教育部门管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逐渐由行业企业举办转变为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体。这就意味着生产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积累处于两个完全不同属性的场域。一般来说,两个场域存在一定的技术势差,也就是说生产领域的技术积累向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积累主要是跨场域单向转移的过程。理想的转移结果是企业技术需求标准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符合技术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由于两种标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前者反映了技术生活环境中的市场诉求,后者则是在教育环境下的标准表达。因此,这种跨场域的单向转移并不能高效自然地发生,需要借助专门的平台和机制来提高转移效率。这种专门的平台和机制就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

回顾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到2021年《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不断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不断细化、拓展,企业激励政策不断明确、完善,校企合作目的逐渐由初期主要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转向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逐渐从顶岗实习、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转向集团化办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形式逐渐由契约制合作转向产权制合作,校企合作得到深入发展。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学院、技能培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实现了企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转化,打通了企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有效对接的鸿沟,并通过充分挖掘大量内嵌于岗位工作实践中无法以符号表征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技术技能知识的生成、积淀、积累与共享。可以说,校企合作平台作为一个有效载体,使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内容研发、教学环境建设、工匠精神传递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与选择中,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逐步得到建立且联合开展教学,为不同语境条件下两种标准的转换、转移和有效整合提供了有效保障,生产领域的技术积累向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积累的转移效率显著提高,最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发展机制

总体上来说,生产领域的技术积累向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积累单向转移虽是一种常态,但以创新驱动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生产领域与职业教育领域技术知识双向互动的结果。职业院校作为生产领域技术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其技术技能知识积累不仅要服务于当下产业实际需求,而且要发挥支撑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面向未来培养具备敏锐捕捉创新要素与市场变化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及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断完善职业院校技术研发能力,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和工艺改进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职能。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承载技术研发、架起技术信息交流与技术知识生产的桥梁,它通过联结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共享机制与专业技术团队为核心,搭建产学研创多组织合作创新网络,推动职业院校教研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并促进特定领域技术技能知识积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聚焦中小企业生产流程中技术集成与工艺改进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积极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区域技术创新资源与支撑体系,开展引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与技术转化等立地式研发活动,从而成为生产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黏合剂和催化剂,促进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加速形成。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事实上也是职业院校建立的一种资源整合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以院校的工程技术中心、产品工艺开发中心与成果转化中心为载体,以项目为基础整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技术研发资源,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革新,主动服务和帮助企业工艺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为企业技术积累提供智力支持,主动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通过立地式研发引领区域产业升级与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将研发开发过程转化为新型教学模式,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服务过程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专业课堂教学,以科技反哺研发教学,推动职业院校基本能力建设和专业发展,获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积累,实现产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从单向转化走向双向互动,促使职业院校成为产业创新、工艺改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引领者和制定者,促进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奠定基石且提供必要环境。

由此可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已不再是企业领域向职业教育领域单向技术转移的过程。伴随着职业院校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依托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来源,并最终反哺自身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因此,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实际是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职业院校自身能力不断演化的结果。

四、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路径

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对各类人才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持续提升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以及推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加强统筹、创新模式、搭建平台、健全机制与营造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一)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统筹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各级政府首先要将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政策体系,切实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入整合,围绕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此外,相对于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技术研发能力还普遍较为薄弱,各级政府还应将职业院校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政行企校研多元主体参与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大力支持在职业院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原始创新与生产创新间的纽带作用,以及职业院校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型技术的中转站作用,加快将职业院校构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集聚中心,以高质量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和工艺改进。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基本载体,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加速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重要驱动力。为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多方位合作,丰富技术技能积累实践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而且有助于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使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快速提升。首先,职业院校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依托学校优势专业或专业群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探索生产性实习基地、混合所有制办学、产业学院、科技园区等多种合作形式,建设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及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将其打造成面向市场产业集群、校企一体化、问题导向的产学研联合体,夯实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形成的基础。其次,职业院校应遵循校企联合、需求驱动、问题导向、项目引领的思路,积极对接国家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布局,积极联合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依托学校高水平专业或专业群,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新旧动能转化的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提高专业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助力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螺旋上升。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组织建设

遵循协同开放理念,职业院校应建立技术技能积累组织,广泛整合与统筹协调内外部技术技能积累资源,以跨界协同实现价值共创,通过网络效应促进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提升。首先,职业院校要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发挥平台联结内外部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将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对内应整合专业资源,以学校特色专业或专业群为基础,以业内高水平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企业能工巧匠及技术服务和研发团队为主体,探索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外应汇集多主体创新资源,构建政校行企研协同创新体系,扩大组织边界,以多方联通互动吸收多边资源,有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化中介组织,协调管理技术技能积累资源。由于技术技能积累平台作为一种平台型组织,它面对的是高度不确定性、充满未知与不可预测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灵活应对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就需要组建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组成的专门化中介组织。该组织通过扮演多重角色引导、协调、管理、推动、服务不同类型与方式的技术技能积累,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组织应变能力。


(四)优化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建立健全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是实现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通过确立技术技能积累战略地位,制定技术技能积累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技术技能积累为轴心开展与引导各项教育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企业一线岗位挂职、技术技能帮扶、脱产进修、系统培训等途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对专业教师队伍实施全面技术提升;加强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组建大师工作室、研发中心等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打造一支高质量教研团队;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技术技能积累水平与潜力融入考核范围,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围绕技术技能积累革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企业、师傅、学徒双向互选等形式探索实施项目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平台制等多条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积极探索复杂技能培养的新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围绕技术技能积累改革教学内容与形式,把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聚力于专业技术技能积累上,通过开设多样化且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积累的课外活动,传承与积淀技术技能。四是围绕技术技能积累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纳入活页式教材,并进行动态更新以促进技术技能的创新、吸收与消化。


(五)推进评价综合改革

评价是推动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手段与工具,也是检验技术技能积累成果的重要环节,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是对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工作的有效反馈,也有助于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改善与提升。一是构建反映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情况的评价指标,加强对校企合作关系、平台运行状态、教研能力、转化能力、服务能力等质性指标的考核,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二是遵循多重价值导向,实施多元主体评价。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参与主体的多样化,通过集结各方利益主体的智慧,从不同层面考量技术技能积累水平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三是采取以“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评价方式,服务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过程的自我诊断与能力改进。我们要依托长期积累的科学数据,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多维度、全景式考量,通过彰显的外显效果与呈现的内隐问题,系统全面分析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整体情况,进一步明确改进方向。四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动力与创新活力。基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应设立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专项基金,对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显著提升或具有潜在能力的院校与企业给予专项奖励,配套资助其进行技术创新探索活动,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贡献创新力量,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其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分享、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