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龙宝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逻辑、特征与路径
作者简介
龙宝新,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李莎莎,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引用本文
龙宝新,李莎莎.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逻辑、特征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5):1-10.
摘要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有其鲜明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以提升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为价值追寻,以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为实践关照。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精英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具有人民性、公平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等鲜明特征。新时代,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
关键词
教师教育;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逻辑理路;基本特征;党的领导;创新共同体;特色化建设
速览
文章目录一览
龙宝新,李莎莎
一、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一)价值逻辑:提升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映射
(三)实践逻辑: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一)人民性
(二)公平性
(三)融合性
(四)开放性
三、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向
(一)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
(二)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
(三)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
(四)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根本特征,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作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和潜力的重要尺度,已被明确纳入我国现代化议程,成为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引擎。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由“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三个词语结合生成的复合概念。现代化是社会各方面的理性增长,它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理念、技术和设施等,推动教师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制度以及治理体系等与社会总体现代化相适应并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教师教育发展需求与实践,吸收借鉴域外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经验,不断探索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教师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治理等,敦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国教师教育形态走向成熟的过程。不同于西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理性自觉、主动选择和自主借鉴的后发赶超型教师教育现代化,它既有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有基于中国教师教育实践的独有特色。
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夯实教育强国之基的根本途径,更是加速中国式现代化成长成熟的得力之举。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度理解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基本特征和时代走向,全面释放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效能,已然成为教育学人需要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格局的生成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教师教育理论交联互动的结果,对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其中,“育师为本”的教师教育观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性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这三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体系。
(一)价值逻辑:提升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现实藩篱的破解与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回应,而且是教师教育育人价值的本体回归。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基础工程和核心保障,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向紧密相关。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向是人,提升人的现代性、培育人的现代性品格、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换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指引。从本质上讲,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教师教育中的“人”不断成长的持续发展过程,是对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的确认和提升。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认为,当国民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的教师教育之所以能形成现代化格局并具有世界意义,根源在于其以“育师为本”为价值统摄,致力于培育以现代性品格形成和提升为旨趣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促进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发生、发展和实现,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育方式等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动态历史进程。事实上,对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的捕捉、培植和拓展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范式中的逻辑主线。这条主线既是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最为核心的价值反映,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效能的重要维度。以此主线建设教师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参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映射
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规定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行动方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并在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与中国教师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双向互动过程中生成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虽然没有直接讨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在他们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师队伍建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提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条件的条件是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过教育的,从而举办为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教师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随之,马克思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也具有了新的样式,这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师范教育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师教育的人民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科学技术要上去,而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源头在师范教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建设者倡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拓展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创造者提出“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以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者聚焦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等重大战略问题,指出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梯次有序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这些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为谁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教师、怎样培养教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构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可以说,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为指导,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原创性教师教育理论体系。
(三)实践逻辑: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不确定性的发展格局中找准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位序,使其适应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是擘画新发展阶段教师教育现代化蓝图的关键举措。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旨归。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对教师教育质量转型升级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它意味着教师教育现代化要紧紧围绕这一矛盾的解决作出系统性应对,意味着教师教育质量观在构建“数量积累、规模达标”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转而追求“以质为先、卓越发展”,整体指向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不仅关涉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性质,而且还是一个事关起点与过程的概念,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质量标准现代化是牢固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面对教师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聚焦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推动教师教育国际标准互认,提升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力。
其次,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强国建设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培养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扩大教师创新的集体效应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命题。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自身不断深化制度、体制、体系和机制改革创新是人才培养和重大科研创新成果输出的“基础的基础”“支柱的支柱”“根本的根本”,为统筹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强国建设夯基垒土。
最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小逻辑”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逻辑”融为一体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生发逻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大局,结合西部地区协同提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展开系统布局、科学谋划、一体部署,建设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培养一流教师教育人才方阵,全面推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发挥教师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牵引和整合作用。
二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教师教育现代化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更多元的理解,开启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既有教育现代化的共同基因,又有教师教育独有的领域特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诉求,人民性、公平性、融合性、开放性是这个统一范式中的核心表征。
(一)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体系的构成单元,其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力求教师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一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以人民需要为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尺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教师惩戒权使用失当、教师教育情感内卷化、教师道德行为失范、教师工作负担超重、教师交流轮岗功利化等问题,陆续出台了系列教师教育规范性文件,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热切期待和迫切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方针贯彻到底。
二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以人民发展为逻辑主线。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在教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其中,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键。自中国共产党创立师范教育之初,中国教育事业就深深刻下了人民性的烙印,即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提升人民文化水平,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在党的领导下,教师教育从培养合格胜任型教师、素质发展型教师,到培养内生动力型教师,再到培养创新综合型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百年来,中国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无不体现着大众性、民族性、人民性,彰显教师教育以促进人民发展为逻辑主线的根本价值理念。
三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以人民满意为逻辑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发展教师教育的根本评判标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已实现从目标的“规模扩张”到“质量提高与保障”,模式的“独立封闭”到“多元开放”,过程的“二元分离”到“一体化整合”,阶段的“外源式发展”到“外源与内生统筹兼顾”的历史性转变。这不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紧缩服务对象规模,而是教师教育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需求的匹配度、适切度、契合度和满意度的实质性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师教育现代化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师教育的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
(二)公平性
公平性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特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公平。推进公平取向的教师教育既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应有内涵和基本向度。公平取向下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是面向局部、少数主体或整齐划一的现代化,而是面向全域、全体、保基本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公平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区域公平。为顺利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党和国家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宏观上加强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协同专项,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建设,以缩小西部与东部教师教育的发展差距;微观上聚焦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基础薄弱、特色式微等突出问题,进行差异化补偿和精准帮扶,破解教师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困局,推动区域教师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二是教师教育层级公平。受教育政策体制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分为四个层级,即中央级、省部共建级、省级和地方级,每一层级的教师教育机构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办学水平及教师教育发展机会上均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层级教师教育机构发展的不公平问题。这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机构的公平性,实现不同层级机构的教师教育服务均等化,让教师教育现代化红利得到最大化彰显。
三是教师教育校际公平。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提出进行高水平师范大学组团帮扶、重点支持30余所薄弱师范院校建设,加强其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等,整体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如部属师范大学一对一帮扶薄弱师范院校,通过教师教育课程、专家、管理经验等方面资源共享,促进师范大学间优势带动、协同创新、共生发展。实现教师教育校际公平本身并非目的,其实质是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区域、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辐射带动教育高水平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融合性
融合性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系统性改革与一体化部署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动力由单一要素驱动逐步转向要素与系统双轨融合驱动,以科学应对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求,全面推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融合。随着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由二元对立走向更高层级和能级的“乘式融合”,反映在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培养兼具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以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提升倒逼更高层次的专业引领。
二是教师教育主体机构的融合。从纵向上看,教师教育由旧的“一级三轨”向新的“三轨多级”转换跃升,同时出现了教师教育机构大规模的转型合并、调整升级态势,这均体现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融合性。从横向上看,教师教育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发展转向师范院校、中小学、政府三者的嵌套式发展,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变量关系,构成了高师院校主体联盟与中小学、政府间“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育师”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融合性。
三是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教师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横跨学科专业域、人类文化域、社会实践域的融合型课程,并以指向全境域的跨界融合共生思维为支撑,打破教师教育课程相关领域间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幕墙”。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往往是线性的、按部就班的、学科独立的,随着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教师教育课程呈现泛课程体系态势。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立足于教师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边界,探索与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课程模块有机互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逐步构建起跨领域、融合化、立体式的教师教育课程融合体系。
(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教师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开放性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教师教育现代化系统正是在与外界的各种相关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与转换中,确保自身相对平衡稳定、生存、发展。因此,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保持对外界系统的充分开放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开放性包括四重含义。
一是开放的“性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既没有深陷唯学术性的旋涡,也没有陷入唯师范性的险滩,而是走向了开放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吸纳世界教师教育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具备了兼容并蓄、多重耦合的属性。
二是开放的“主体”。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超越教师教育封闭的师范院校单一培养单元,进一步完善与其他院校、教师发展机构、政府、中小学等“五位一体”“育师”的开放联动机制。此外,“优师计划”提出要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和企业等合作。这无疑有利于突破教师教育主体机构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时空区隔的封闭式发展掣肘。
三是开放的“体系”。教师教育体系是从全面、系统、整体的视角来设计和规划的,涵盖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等链环,是由传统历时性发展走向现代共时性发展的时代反映,旨在突破片段式、割裂式、直线式的固化思维,秉持高水平开放发展的立场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现代化。
四是开放的“地域”。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格局的构建,既要“向内而行”,扎根中国大地,发挥对教育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又要“向外生长”,面向世界开放,依托教师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支持计划、留学访学交流学习项目等活动,服务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
三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为教师教育现代化布设了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教育现代化是一项与时俱进、动态演变的“未竟的事业”,切实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
(一)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
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加强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式教师教育领导力的本质体现。不断加强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教师教育方向,深刻把握教师教育新发展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内在逻辑,持续推进教师教育党建、团建工作,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鼎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师德修养高尚、教育情怀深厚的人民教师。这既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也是把教师教育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人民效能的先决条件。
二是加强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是教师教育铸师魂、立师德、正师风的思想之基、理论之源,是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一流教师队伍的“定盘星”。加强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思想领导,我们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师德师风精神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师德师风根本指引,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师德师风基本要求,以“师品、师识、师能、师行”强化师德师风养成体系,以“培育治理评价”三维模型为师德师风治理机制,引导广大人民教师立心立德、铸魂育人,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崇高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三是加强党对教师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教师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机构党组织建设,坚持高师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对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组织和团队的领导,落实党委对教师教育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层级明晰、全员协作、齐抓共管的教师教育党组织制度,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党组织一体化贯通体系,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落实党的组织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强大合力,确保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开放、创新的超系统。这就需要统筹力量,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各主体机构的优势,建立动态创新共生关系。所谓创新共生是指各主体参与联结互动创新的活动具有主体多元、方式互动和成果创新等特征。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改变教师教育要素单一现状,形成多主体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构成是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者深度关联、协同联动、系统集成,共同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催生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主体结构变革。
一是加强创新共生体的共生单元梯队建设。共生单元的存在是构建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的重要基础,是维系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生态平衡、稳定的主体力量。因此,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的建设需要将教师教育机构中的高校、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和教育类企业等共生单元有机融入一个平台、一个整体的组织链,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主导、政府宏观调控、教研机构协助补充、中小学实践参与的有机耦合,以构建一条龙、有梯度的机构体系,充分释放梯队教师教育共生单元间“1+1>2”的整体效应。
二是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强化创新共生体协同功能。基于共生系统的演进路径与逻辑分析,互惠共生是高校、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和教育类企业等多方力量跨越边界展开多向交流、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合力过程。在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中,高校、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和教育类企业等主体间存在相互嵌套、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增加和提升“协同育师”共生能量和成效,需要通过跨界合作来提高全要素共生度。因此,释放互惠共生动力是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系统良好运行并实现资源协调整合,提升多元合作、共生发展效能的关键。
三是建设创新共生体发展的智慧平台。共生环境是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其中,智慧平台建设是营造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环境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要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机构跨区域、跨层级、跨类别的智慧平台建设,以“育人育师”为重点,以高校、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和教育类企业等“五位一体”有机融合为牵引,以“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构建的大数据中心为载体,催生以“共享数字资源、共研智能教学、共创智慧科研”为单元的教师教育创新共生体组织架构和合作发展格局,助推师资流、学科流、资源流和技术流在教师教育事业上的交汇与交叠,充分发挥智慧平台的积聚效应、倍增效应、溢出效应。
(三)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
公平、优质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引导薄弱教师教育机构走差异化、特色化、在地化发展之路,开启教师教育质量发展新阶段,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因此,我国要通过科学分类、精准定位、强化学科、审核评估等链环建设,使薄弱教师教育机构成为地方教育现代化的中枢机构和动力引擎,全面助推教师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一是科学分类是教师教育机构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机构分类体系不仅有助于建立教师教育机构新秩序,而且有利于教师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促进教师教育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从横向上根据教师教育对象、性质、类型对教师教育机构类别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区域发展实际,从纵向上进行层级划分,以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分类体系,鼓励教师教育机构走特色发展道路。
二是精准定位是教师教育机构特色发展的逻辑起点。教师教育机构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握教育发展要求和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结合自身在办学传统、区域环境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在网格坐标的交汇点上选准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从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精准定位,以促使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教师教育机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是学科特色既是教师教育机构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又是衡量教师教育机构发展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标识。打造教师教育学科特色既需要自主创新,着力构建自主、原创、特色化学科体系,为培育拔尖创新型师资队伍提供“食材和富矿”;又要精准提炼教师教育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现代性范畴、独创性理论、结构性框架和科学性范式,加快推动具有区域区位特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自主性构建,筑就高质量教师教育,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四是审核评估是衡量教师教育机构特色的主要尺度。教师教育机构审核评估是一种将“以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作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个性化评估新模式。一方面评估主体多元化,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教师教育机构等多主体参与审核评估;另一方面评估程序科学化,即通过机构评估申请、机构自评、同行评议、进组织考察、反馈评估结果、后续质量改进、督导复查等环节,旨在突出特色质量导向,引导教师教育机构各安其位内生式建设、特色化发展,增强教师教育的竞争力、发展力和生命力。
(四)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
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需要统筹整合国内国际资源,探索教师教育供应链高端有效的新路径,以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立足自身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方面,教师教育事业要扎根中国,以国内一盘棋为基础,深化国内教师教育系统对外开放。首先是深化教师教育系统内部开放改革。从横向上,我们要建立高校、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和教育类企业以及其他行为主体之间深度开放、实质联动的教师教育发展格局,形成多元主体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同样态;从纵向上,我们应探索教师教育本硕博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链,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发展一体化的终身教师教育体系,实现对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育人才立体式、高质量、可持续性的跟踪和支持,推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其次是深化国内教师教育系统外部开放改革。协调东中西部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需要构建双向互动、开放互惠、高效有序的“中国虹桥”,深化东中西部协作,结对帮扶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薄弱师范院校,推动“高峰”与“高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部区域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师教育开放新格局。
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事业要融通中外,以国际视野充分吸纳世界教师教育精华,为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经验,开创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新纪元。为此,我国要建立国际“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资源互补机制,实现国际教师教育供给总量提升与质量优化。在“引进来”方面,我国要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力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师资队伍资源、国际化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国际化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等,拓宽优质教师教育人力、物力、文化等资源引进“快车道”。在“走出去”方面,我国要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一流教师教育院校共建师资团队、共筑科研平台、共担改革项目、共产创新成果等,培育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教师教育力量。此外,我国还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现代化在课程体系、制度改革、技术资源、治理方案等方面的优势,为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范式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使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师教育现代化共知、共融、共生,为构建教师教育新发展格局营造新的开放环境。
分享、在看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