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2023年节能和综合利用十件大事
1、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
共发布市级绿色工厂102家、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绿色设计产品7项。获评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发布零碳创建标杆企业和零碳创建企业(园区)29家,包括17家零碳工厂、2家零碳数据中心、3家零碳创建工厂、6家零碳创建园区、1家零碳基础园区,树立零碳创建标杆。发布《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团体标准,进一步完善“零碳”系列标准体系。
2、切实落实“百一”行动计划
考核本市16个区、23个工业控股集团、4个通信业控股公司、50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2022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构建节能监察“轴面点网”体系,对绿色标杆单位进行重点监察,对50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90余家重点数据中心开展常态化能效监测。已落实节能降碳改造措施1200项,可实现节能量80万吨标煤。
3、开展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
推进本市工业通信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2023年共发布两批次共65个项目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涵盖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碳管理体系、供应链碳管理、碳标准建设及应用、碳金融产品创新等六个领域。
4、推进绿色低碳新技术应用
评选出四十项上海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形成了《上海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名单》,从中遴选出十大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其中,理想万里晖的异质结电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效率达到33.5%;网宿科技的DLC直接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数据中心PUE。组织节能服务公司与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技术对接活动,推广多项绿色低碳技术。
5、科技助力合同能源管理创新
发布新版合同能源管理奖励政策,通过市级专项补贴审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4个,审核年节能量1.09万吨标准煤。一批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陆续投入调试运营,“宝钢股份三烧结环冷机低温废气余热ORC发电项目”为烧结领域首个MW级ORC发电应用案例,并入围世界钢铁协会“Steelie奖”;“上海金联热电有限公司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项目”采用清华大学成熟研究成果,预测年节能量约1.1万吨标准煤。
6、积极推广余热余冷资源利用
评选2023年上海市余热利用十大优秀案例。举办余热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推进会,推动一批余热利用示范项目落地。开发上海市余热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4月,上海LNG接收站“基于IFV的冷能发电装置”项目并网测试成功,实现上海LNG冷能利用“零”的突破,填补国内LNG冷能发电的空白。
7、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2023年,本市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水平继续领先全国,资源化能力和技术能级持续提高。全年建成资源化利用项目20余项,总投资超过20亿元,包括上海自立塑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年产7万吨高性能PET塑钢带智能一体化生产项目、中冶技术服务公司百万吨级废钢资源加工配送基地等。上海复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产品入选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8、培育绿色低碳服务机构
针对低碳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链协调不充分、跨领域应用缺场景等重点问题,建立绿色低碳产业联盟,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整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资源,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交流合作平台。多家本市从事双碳服务的企业、认证机构、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双碳服务专业委员会,面对不同主体的多种需求提供综合性碳服务。经遴选,2023年度上海市绿色低碳服务机构新增85家。
9、持续深化数字赋绿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形成重点行业转型路线图。评选发布首批20个上海市能源双碳领域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名单,打造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示范。如,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基于能源大数据的城市双碳监测平台”支撑全市主要碳排放源的可视、可算、可管、可控;联联睿科打造的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已完成与全市所有公共区域内充换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已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在线充电平台。在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上举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紧扣“绿色低碳,数字赋能”主题,各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方案。
10、举办2023年上海市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于7月10—16日以“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为主题,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宣传周开幕式暨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大会发布了上海近期在绿色低碳新赛道取得的成果,活动中,13家单位分别与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传周期间,各委办、区、大型国企、集团公司和绿色低碳合作伙伴紧密围绕产业绿色发展和“衣、食、住、行、用、游”等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各类主题活动465个,吸引约200万人次参与。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