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十一)| 周其良:风风雨雨三十六载,初心不变
周其良
1961年9月生。中共党员,2021年评为我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从1985年至今从业三十六年,先后在后勤管理处、学报编辑部(科研处)、党院办工作。在1985—1986年度第一学期中,工作成绩显著,被予以表彰 ,1987年被评为“先进教工”、1990年被评为“先进教工”, 2010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授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最美特师人” ,201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对其年满工作三十年进行表彰 ,2018年5月荣获南京市省属高校"好家风 好家训”征文比赛二等奖,同年12月,荣获学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书法类一等奖。2020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21.12.15
不辞辛苦 风尘仆仆
建校伊始,由于学校是新建校,又地处南京西郊较偏僻的地方,很多人对南京特师都不了解,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将本校的好人好事、全国重要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和活动,写成新闻稿进行系列报道。由于新闻的时效性,20余公里的路程,他都是骑着自行车,窜过偏僻又泥泞的小路和小巷,第一时间送到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汪寅生主任)、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杨培江主任)、《南京日报》文艺部、南京电视台、《金陵晚报》、《江苏教育报》等新闻媒体。有一次,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汪寅生主任看到周老师日夜奔波操劳,气喘吁吁的模样,不禁热泪盈眶,拍了拍周老师的肩膀,说道:小周啊,以后你送新闻稿,打电话到新闻部,不要骑自行车来回跑,路远,骑自行车路上也不安全。"周老师笑了笑,从自行车上下来,双手紧紧握住汪主任的手,向他坦然地笑道:"汪老师,新闻稿要快,电话里也说不清楚,新闻稿我亲自送到您的手上,我心里踏实!"
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教职工,他明白,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一人顶三,超负荷的工作量他丝毫不觉得累,依旧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在采访周其良老师中说:"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做任何事情,不能马马虎虎,注重每件事的细节,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谈到,细节是决定做好事情成败的关键,也是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核心点。
人要做好,事要做实
问心无愧。他说:"做人做事,学会让步,人,如果只为利益,那么人做不好,事情也做不好"他认为吃亏是一种福,吃苦也是一种福。工作上他无丝毫怨言,将本职工作都一一做好,不仅如此,对其他人同事、学生也尽量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到底!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空乏的,抽象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他谈到最多次数的是他的母亲,釆访时,他回忆着母亲在他年轻时候说的话:"年纪轻轻,不去吃苦,什么时候吃苦啊!"这句话贯彻了周老师工作的三十六年,一直到现在。
甘于奉献。年少时的周其良老师是看电影长大的,在那个年代,娱乐产业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看的大多数都是红片。那些电影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荡起层层涟漪。他说:我们这一辈要做的,就是在有需要帮助的人的面前就要尽量去帮助别人,多为他人着想。
所以周其良老师经常做的就是奉献自己,换位思考。无时无刻的凭着这一股奉献精神,将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向校园的四处延伸,舒展四季。三十六年的岁月里,都无时无刻的提醒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视为己出,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三十多年来,每逢暑寒假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回家,周老师对学生逐个登记车次、站名 ,再一一核对,保证每个学生的信息都正确无误。
如今,他帮助过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还记得在1993年暑假,吉林的一名女生(曲瑾),左腿骨折绑了石膏,右手拄着拐杖,周老师为了让她安全回家,从螺丝桥乘车,近三个小时到南京站,安置好后才回家。刚跨进家门,不满三岁的女儿,抱着他的腿仰起小头望着我说:“爸爸,我饿了”,他一把抱起女儿,眼泪在眼眶打转,对女儿说:“都是爸爸不好。”数年后,周老师和她在南京碰面了:"老师,我记得你!"周老师有些发懵,望着这位熟悉却又感到陌生的姑娘,愣在原地,一时想不起来她是谁。巧合的是,是原来办公室唐庚炎主任的儿媳妇,正是当年帮助过的女生!那名女生继续笑着对周老师说:"我的腿痊愈了!周老师!谢谢您!"周老师听罢又惊又喜!宽慰她说:"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正如像871班毕业生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衡阳特殊教育学校刘玲琍老师说的那样“周老师,我们很多同学不会忘记您,因为当年您对我们这些学生真是很好。”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他这一生的不懈追求做教育工作者这一份职业他从始至终认为是崇高的
往期精彩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特师FUN工作室官方出品
编辑丨王婷 郭洪琛 王小牧
文记丨杨佳妮
审核丨袁姝
欢迎来稿
投稿戳这里嗷~
投稿邮箱:2745177377@qq.com
点赞、在看,为优秀教师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