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是最近阿拉上海人关注的热点。三分之二的屏幕里有“文武(邬)双全”组合、“600号男神”……三分之一屏幕里的那个人,你“看见”了吗?
他们是一支七人手语翻译团队,请念一念他们的名字吧:葛玉红、顾忠、陈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萧亮。
虽然不是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但是他们为阿拉上海数万听障人士提供了“看”新闻的平等机会。每天轮班,戴着口罩、站立一旁,对着直播镜头“解说”,一场新闻发布会下来,汗湿衣衫,却保证了广大听障人士及时获取真实、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了上海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陈伊佳
在翻译工作中
唐文妍
在翻译工作中
3月22日,《少年日报》记者带着小记者们的问题,电话采访了这支七人团队中从事手语翻译工作20多年的葛玉红老师。
翻译工作中的葛玉红老师
奥密克戎怎么“打”?还是个“谐音梗”
手语也是一门语言,只不过它不是靠口说,而是用手表达。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手语也不同,甚至在我国的不同省份也会出现不同的手语表达方式。手语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是使用手、手臂及身体做出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综合表达出来的语言。遇到新出现的词汇,要根据手语的构词特点来,不能乱“打”。
新型冠状病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词汇,怎么“打”呢?翻译团队不断讨论研究,也借鉴了听障人士自发形成的手势,从新冠病毒的形状切入,因为手语构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比较直观容易懂。
“奥密克戎”则是更新出现的词了,葛玉红老师介绍了这个词的“打”法:双手拇指和其他四指相抵成圆,左手在下不动,右手在上,沿左手背从左向右移动一下。既模拟病毒的形状,也像字母“O”,这不是形似又谐音?妙啊!
现场翻译最怕什么?竟然不是“连珠炮”
葛玉红老师说,打手语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一场发布会下来,常常汗湿衣襟。因为整场发布会,现场手语翻译都要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不仅要“翻”的意思准确,还要用心“打”,把讲话人的情感也表达出来。比如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对市民配合的感谢等。这很重要。
很多小记者以为,手语翻译会事先看过稿子,其实并没有,需要临场发挥。那现场翻译是不是最怕遇上语速快的嘉宾?葛玉红老师笑了,“连珠炮”并不怕,能上现场翻译的都有过硬的手语翻译能力。
那现场翻译怕什么呢?其实是怕身体不适,特别是怕喉咙痒咳嗽。葛玉红老师说有时想咳嗽又不能咳嗽,面对镜头只能忍住,太难受了。
学习手语困难吗?就像学开车
葛玉红老师是科班出身,从事手语翻译也有二十多年,可是她还是不断地学习、思考、练习。那学习手语很难吗?葛玉红老师觉得学会不难,但就像学驾驶,如果不练习、不实践,最终会沦为“本本族”。
如果大家对手语感兴趣,可以学一学。多学多练,就能把手语学好。打手语可以锻炼我们的手脑协同能力,更可以更多地了解听障人士,在生活中为听障人士服务。
让我们跟着手语翻译团队的老师们一起来学一学“上海加油”,为上海加油!
截止2021年底,上海持证听障残疾人有8万多名。上海通过配备手语翻译、推送防疫知识手语视频等方法,帮助听障人士更加了解和懂得新冠的相关防控方法。
葛玉红老师和她的翻译团队伙伴们都希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场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手”护着上海,向听障人士传递着温暖。
记者|谭杨红
小记者|纪梓萌 钟沁音 金娴 陈可辰
顾佳琳 仲星辰 钟文琦
图片|上海残联
视频由葛玉红老师提供
编辑|金浩文
想知道新闻是从哪儿来的吗?
想知道如何辨别真假新闻吗?
想知道采访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想知道……
如何成为一名小小新闻人吗?
由《少年日报》编辑部出版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丛书中的第一册
《新闻的听读说》会告诉你答案!
欢迎扫码进入
上海学友书店官方线上商城购买
往期回顾
因为想让同学们看到最美的春日校园,这位初中体育老师拍了一支音乐MV
天宫课堂”第二讲明天开讲!这所学校的同学们在准备什么呢......
好好说话,别喊妈!五年级小囡自己在家上课、做饭、练琴、运动 “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领巾“云”关爱,小手牵大手!这有一份倡议书&征集令,“红领巾”们请查收→
初遇疫情刚入学,如今已是三道杠......你还记得两年前的自己吗?
居家网课之际,这个学校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知识的向往!”
反正不能出游 不如把这相机挂……等等!简单几步 相机变网课摄像头 直播效果蹭蹭蹭
“听到这个旋律就热泪盈眶” 隔离中她们用一曲《我的祖国》冲上热搜
第一天给娃线上批改作业,老师们纷纷崩溃......这些错误的拍照方式,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