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如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专业的考证?——德意志博物馆:百年积淀中的展示文化
德意志博物馆:
百年积淀中的展示文化
展示设计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展示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上的一种已传达信息为基本目的、富于审美感官的综合体现。德意志博物馆作为具有110 多年历史代表性的综合型博物馆,其多年的建馆、策划、运营、维护以及发展的经验可以是中国博物馆,特别是科普类展馆的宝贵借鉴。本文主要就博物馆的宏观组织模式,以及微观展示设计与德意志博物馆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揭示了德意志博物馆百年积淀的展示文化幕后的工作与研究。相较而言,中国科普类博物馆目前还存在不足,在发展中遇到一些专业和运营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和对比性研究,提出一些客观合理化的建议,以此为中国的科普类博物馆发展提供实操上的经验借鉴。
正如世界上几乎没有相同的单一文化一样,同样也不存在单一的设计。然而,由于20 世纪中叶以降新的媒体结构导致交流的可能性发生了巨变,由此,便需要一种具有宽广视野和深度的设计比较学。目前的设计比较学几乎只聚焦于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垂直关系,而大大忽视了其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社会结构学的和思想上的种种差异。
德意志博物馆位于德国南部的重镇慕尼黑,于1903 年由奥斯卡·冯·米勒(Oska von Miller)先生建馆。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科技类博物馆,涉及50 多个科技领域,包括前沿科技领域,如纳米科技、生态医学、核能源等科普类展示,如今由于面积问题,又分离出交通领域、航天领域两个外设展馆。博物馆的整体展览脚本的策划逻辑,就是一部生动的德国工业发展史。德意志博物馆设计部总监吕赖(Loi La)在访谈[1] 中介绍:“观众看到的近3 万件展品只是德意志博物馆馆藏的冰山一角。总量近12 万件的藏品才是110 多年博物馆积累的丰富财富。”对于这些大量馆藏的研究,更是博物馆500 多名员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其中设计部门的团队占员工总数的10%。他们在接受专访时强调,这只是一个协调部门,对于宏观规划和展项定位,需要高层管理部门(MuseumLeitung)统一决策。
那么这家百年老字号是如何组织管理的呢?
“科学引领”,这一以科学技术为龙头的科技馆组织模式,是德意志博物馆自上而下各个部门的组织协调的总原则。高层部门(Museum Leitung)是指由多位馆长(curator)组成的职能部门。该部门是博物馆的最高管理层,采用馆长分项(科学领域)负责制,下设的展览运营、财务、安全等部门均由这个部门统筹管理和资源调配,展览展项决策一般也来自于此。这个部门是由20 多位有着科学研究背景的科学家组成的。
一方面,他们以自己专长的领域为重点和基础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达成共识的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出“新”的展示项目提案。馆长(curatoren)组成的高层职能部门里,每一个馆长都是一位科学家,再带领一个小的科学团队。这个阶段的提案一般都不包括展示设计形式类的内容,仅仅就其科学领域的关键内容进行阐述和剖析。之后这个提案会由内部和外部两个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两次学术论证会进行讨论确认。首先是博物馆内部的馆长委员会论证,之后再经过国际学术论证会(Internationale Fachberat)确认。据设计部主管比昂·吕灵(BjoernLueling)介绍,国际学术论证会是由国际科学家团队组成的,一般邀请美英等国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该提案进行论证。论证内容主要包括提案的科学性,以及需要展示的具体内容和领域。这也是展示策划脚本的基础依据。(图1、2)
专家论证之后形成的提案将由设计部门制作成“设计招标书”,里面的内容会朝着脚本方向具体化。之后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形成初步的设计理念。为了保证设计质量的贯彻和执行,博物馆设计部门会全程陪同中标单位在设计和施工中与馆长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从而保证“科学引领”的贯彻执行。“通常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会比较侧重形式上的美感与空间上的体验效果,常会由于过度设计而损失或者不恰当地置换一些‘科学’概念。这些设计关键点的抉择由博物馆设计部门协同中标单位与馆长共同协商决定。博物馆的设计部门就像一个万能插头,需要不断协调新展项与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大部分是建筑事务所和展览公司)之间的平衡关系……科学与设计并不是矛盾体,它们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形式,应该有共赢关系的。”比昂·吕灵就新展项与外包设计单位的平衡关系,这样解释德意志博物馆的组织原则。
德意志博物馆在它近50 个专题展区中,运用了大量实物和1:1 模型来加强实体体验,形成了自身的展示风格与文化。为了使超大的等比模型机械甚至大型群体展品能够进入展馆,有些就先把机械安装放置在特定位置后再做建筑。外墙及封顶都是根据展品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后建的,可见,“实物至上”的原则贯彻得十分到位,比如能源展区的大型轮机组和冶炼专题展区的炼钢设备。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充分利用了展品本身,又有节制地减少了建筑建设上的不合理和浪费。(图3、4)
展示文化还体现在博物馆的软实力方面,比如大部分大型机械展示只是配备了非常简单的文字说明。针对这些相对复杂的机械设备,博物馆替代长篇大论说明文字的手段是在每一个这样的区域配备了专家解说员。在现场,专家解说员都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甚至馆长级别的科学家,绝对不是一些临时外聘的简单解说员。他们不但了解展品本身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晓学科领域,可以解答很多深入的问题。特别是有些观众也是业内人士,他们所要求的深度展品信息只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才能解答。有的解说员甚至是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可以操作划时代的各种机床或高压电设备。博物馆具备的这种软实力为观者提供了深入的、有理有据的、专业的咨询服务。这些一线的专家解说员也会为整个博物馆的运营、修缮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建议。之后他们根据现场反馈还会继续形成新的展项提案,从而形成更加专业的良性循环。(图5、6)
德意志博物馆的良性循环组织模式,一方面能够为展项提升和新展项的不断研发形成一套以“科学引导”的专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为观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科普对象,提供可信度、专业程度更高的展示信息。最终,受众群体透过这种展示氛围,也对德国工业及文化更加信服。(表1)
德意志博物馆作为一个有着110 多年展示经验和传统的文化机构,必须有着自己的展示设计特点和有继承价值的展示模式。
7. 推敲3 年的橱窗模型工作照
1. 自创型的橱窗模型设计与制作
科普类展示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信息莫过于传播复杂科学原理。德意志博物馆的展示橱窗文化在科学原理传播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工作人员介绍:“在德意志博物馆的历史上有近140 个展示橱窗,现在您还能看到其中的绝大部分。美丽的橱窗向您展示了复原后的上千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场景。台前幕后不计其数的细节设计成就了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德意志博物馆自主研发制作的小型、中型、大型的原理解析类的橱窗、模型、机械群组,将很多复杂的科学原理非常详细地做了剖析。这些不同比例的场景、模型、动态装置、动态图表、示意型模型的创作,都是博物馆内部自主设计制作完成的。设计部总监比昂·吕灵这样解释展馆内部制作橱窗的根本原因:“我们相信,一些科学道理的演示与科学本身一样都具有很高的严谨度。它们与展项一样需要研究、推敲,我们与科学家们一起讨论出最佳的传播视角和表达手段。因此,外包进行制作这么专业的橱窗,在推敲过程、与科学家的交流过程和最终质量的把控上都是无法控制的,结果也是无法想象的。”随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30 多个幕后橱窗制作车间,不禁惊叹于德意志博物馆幕后强大的科普展示的专业配合制作能力。其中,有一个很小的橱窗,是用于解释当年航海技术中的船舱构造。由于制作车间的工程师发现没有确切的资料能确认当时船舱中油灯的工作原理和点燃方式,结果花了整整3 年的时间进行考证和实验。而其实这个油灯在整个橱窗中只是一个背景,大小与一个指甲相近。(图7)如此精益求精,就是要让最终完成的橱窗经得起时间考验与专业考证。
8. 医学解剖小场景橱窗选角度工作模型
9. 天文展区星空体验工作模型-1
模型部门负责人还给我们现场演示了两个橱窗从大比例至小比例的制作和推敲过程。其中一个是世界上第一幕人体解剖的 54 28769 54 15757 0 0 2794 0 0:00:10 0:00:05 0:00:05 3152展示场景。他们手中的资料也不过是一张照片。但是在场景创作中,他们反复实验观看的最佳角度,力求带给观众应有的现场气氛。他们首先利用大比例模型推敲视角,然后是家具的细节。诸如此类的工序在每个橱窗的创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8)另外一个是基于天文星象观察的儿童互动装置。设计师的原设计是多个半径1 米的黑色半球,儿童可以将头部探入观察星象。但是工程制作部门经过实体模型推敲,发现在半径1 米的半球中观察没有遥远星空的感觉,继而实验出2.5 米半径的半球,可以更好地模拟星空的遥远感觉,因此使展示设计师更改了整个展示空间的布局。(图9、10)
10. 天文展区星空体验工作模型-2
这些几十年工作在德意志博物馆展陈道具、橱窗、演示模型部门的工程师们都具有多年的本馆工作经验,养成了十分严谨的职业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模型制作部负责人弗兰斯·胡波(Franz Huber)说:“经常加班的都是我们模型车间的工程师们,他们就像展项负责人一样,对自己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多年的考验和验证充满了责任心。而且在一些细节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与专业无关,但是与严谨的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对此我们也试图去考证清楚。每一位工程师在这里都希望自己的小橱窗能够一直被展出,作为重要的展示部分。我们必须认真。”
在博物馆内部有这样的模型研发团队并不常见。在我们参观的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广播电视博物馆和位于德国海德堡的包装博物馆中,可能由于场馆和配置问题,都没有自己的模型制作部门。展品一般都是自己收藏、外购或者特定加工的产品。这样不仅会导致质量和可信度打折扣,同时在博物馆自身专业研究和考证上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博物馆的制作部门需要担当,一方面,要从质量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要从专业研究角度上承担博物馆通过展品研发而连带的科研责任。
11. 按键式互动
2. 按键式互动环节
设计部总监吕赖告诉我们:“德意志博物馆具有按键式互动的传统。人们一到这里就可以或者习惯地找各种互动设备的按键。”德意志博物馆有很多互动设备,大部分为按键式操作。无论是小型的橱窗动态演示,还是大型的冶炼设备演示,观者都基本能够在它们周围找到红色的按钮。只要轻触,便可实行演示。为什么不多采用一些其他演示和体验手段呢?设计部主管比昂·吕灵解释:“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传统。而且这样的操作简单易行,对于青少年和弱势群体特别简单。另外,按键与展品隔离,展品演示中不易损坏。象征着德国自动化的‘按键’也是我们德国工业的特点。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对按键式操作有种民族情节。特别是它可以适用于很多互动设备。但是,它们质量也需要特别好,简单的按键也是最容易损坏的。”
12. 物理模型互动区域
设计的互动环节大部分都为青少年儿童准备,他们会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反复使用。在诸多的互动体验中,德意志博物馆的“红按钮”成了博物馆的展示特色和传统。(图11)针对青少年儿童,博物馆同时配备了互动体验专区。(图12)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近些年,德意志博物馆一些老旧的互动环节设计仍掺杂其中。庞大的博物馆令维护修缮和更新周期大大加长。现在,近三分之一的展区正在更新改造,需要17 年,使这个以门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展览馆不得不精打细算。(表2)
1. 组织结构的借鉴
德意志博物馆通过其110 多年丰富的经营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而且这套管理体制的目标十分明确,即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科普式展示文化。其运营过程当中的优势在于,有着强大科学研究背景的管理层策划新展项时,会与社会上前沿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化的对接,展览的脚本策划的科学严谨度也得到了保障。其中,50 多个科学领域从设计配套和组织外援力量的质量控制上都进行了正规化、专业化的整合。最终在展示中,专业解说员起到了关键的沟通作用。而且博物馆还会从观者反馈中直接掌握一手资料,以便改进和扩充新展项。
纵观我国的科技馆,大都以设计部门为主导,以非科学的角度从形式上入手进行策划,其科学质量会大打折扣,科学严谨性也受到了挑战。在展览运营上,科学家没有统领全局,科普的质量无法精确把控,科学家挂帅的一线讲解从制度上基本无法实行,使最终的受众群体,即以青少年为主的观者得不到深入的专业知识,这也是阻碍我国科普类展示科学性的主要障碍。总之,在我国科普类展览馆的总体组织制度上,尚缺乏一线科学力量的参与。
2. 展示细节的借鉴
在具体展示设计中,在科学论证的脚本基础上,需要自己具有研发能力。为了传播严谨精确的展示信息,需要幕后默默承担很多的工作。科普类展示不同于其他商业类、公益类或者文化类展示,其科学性是衡量的第一标准。在自主研发中也可以逆向研究相关学科的很多细节问题,而这些装置、模型、互动设备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我国的展馆展具、互动设备的制作一般都采用外包方式,必将损失掉自主研发的过程,也就是省略掉了很多未知的、关键的、具有科学性的环节,而这些正是一个科技类展馆应该具有的起码水平和职业责任。
总之,我国的科普类展馆还处在初始建设阶段,几十年的建设经验还相对薄弱,而最根本的还是我国的科技发展还相对滞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德意志博物馆,经常看到一些德国青少年因大多数展出的科技都是“德国制造”和“德国创造”而肃然起敬。不难想象,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我们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也需要依靠我国科技类工作者与科普类展示工作者的联手努力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来源:2017年第6期“特别策划·德国设计”
作者:范寅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标题:《德意志博物馆:百年积淀中的展示文化》
注释:
[1] 本次访谈的主要受访者是德意志博物馆设计部主管比昂·吕灵(Bjoern Lueling)先生、德意志博物馆设计部总监吕赖(Loi La)先生,以及德意志博物馆模型制作部负责人弗兰斯·胡波(Franz Huber)先生。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相关阅读: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