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羌绣+植村秀,傣纸+阿玛尼,你见过这样的精准扶贫项目吗?

米城、张梦月 装饰杂志 2021-09-22

本文来自参加“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论坛的公益机构稀捍行动,以其羌绣转化的案例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整合地方文化传统与外界可以调用的学术、市场、金融、艺术等多方资源,尤其是尝试调用国际文化资源,把有关中国非遗保护和传统手工艺转化的事情做好、做实。

一个重要的主张是直面现实,关注并考量相关各方真实的深层需求,尤其是以“尊重”为核心的精神诉求,特别提出了精准扶贫要引发“良性的社会关注”。另外,稀捍行动切实关注整体系统的权益,即相关所有各方应得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权益,以细分的权益落实代替募款和捐款,致力于营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有序价值的、多赢的社会公益生态圈。希望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公益平台的角色进行连接与创新,尝试赋能与赋权,以改善整个地区(社区)的人文和社会环境。




稀捍行动官方主页,滚动显示各个项目,此处是傣纸保护项目


致力于保护“日渐珍稀的自然资源”及“日益珍贵的人类文明”的公益项目,是稀捍行动(XIHANACTION)的官方定义。稀捍的团队可谓“年轻”,聚合了一批热爱文化、怀有梦想,在经历一定程度社会打磨之后仍然保持了真诚与务实的同道者。喊出的口号是“寻回遗忘中的美好”;定下的目标是“首要任务即为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亦会将环境对文化所起到的协调互生作用纳入范围,最终目标指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好图景”。国际化视野与共享直面现实、自我审视的行为准则,让团队成员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体察和思考现实,以自己的方式去不断追问、不断求解。

 

稀捍行动作为一个有个性、有行动力的公益机构,在“精准扶贫”的语境当中,聚焦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努力整合地方文化传统与外界可以调用的学术、市场、金融、艺术等多方资源,尤其是尝试调用国际文化资源,把有关中国非遗保护和传统手工艺转化的事情做好、做实。成立以来,它通过文化活动而带动的产值已经超过24 亿元人民币。目前,稀捍行动已在中国不同省市开展了8 个长期的保护项目,有一些来源于城市,有一些就来源于乡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现代(城市)生活—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文化的、经济的体系是稀捍的源起与根基,也是稀捍的愿景与归处。现在,稀捍项目已经发展到既有公益机构的部分,又有社会企业的部分,“我们社会企业的利润是要反哺公益机构和各种社会研究的,从整个经济链条来讲,能够自我循环”。

 

阿玛尼生傣纸阳光教室,2014 年5 月

傣纸徐汇元宵灯会,2014 年2 月


稀捍行动项目创始人之一米城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电子专业出身的工科男。他用电子硬件系统的逻辑来看待自己做的事情:“跟文化相关的事情,是系统化的,就像我们以前学电路一样,应该是有很多的零部件。我们如果一下子从这里做到那里,其实很难,但是把每一步和每一个点都做好的话,总有能连起来的时候。”

 

最近几年,稀捍团队跟全球超过200 位的设计师、艺术家和科学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手工艺有很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圈,至今保持着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只是随着社会变迁,多样化在被消解。这是现代生活当中新老博弈过程的必然,因为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而文化和手工艺的滋生就是因为“实用”和“使用”要有一个软的环境。


设计之都的傣纸云屋,2016 年8 月

傣纸项目的自闭症儿童画览,2016 年4 月

傣纸微型艺术展

艺术家糖果猫猫的傣纸灯作品


为什么会从手工艺和文化开始呢?因为手工艺和文化是整个社区的一个历史时段的代表,是有氛围的。再结合稀捍“主业”的公益事业,比如救助留守儿童、保护水源环境,稀捍团队会纠结问题的根本,或者说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之所在,会一层一层去追问、去剖析现实情况,为了最终“真正解决问题”。对于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也是极为务实的态度,大家有一个共识:


对于在那个环境当中生活的当地人来说,生存问题更为要紧,“环境保护”可能就会表现为一种矛盾。对当地人讲保护环境,却实实在在要影响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则是不负责任的。而“最终是要解决问题,让文化有一个根基”。在思考和实践的摸索当中,“我们就觉得文化是连接人和人,还有人和自然的纽带”。


因此,稀捍行动项目的逻辑就是“通过文化的保护,重塑社区的改变”。生活的方式和文化的概念在以前有很强的地域局限,生活和文化的认同与共享基本是通过地域来实现的。但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网上社区,移动互联更让社交有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大的自由。在当下,更多的社交是以做的东西和精神的连接来实现的。“希望我们能够先有一个社区,用社区来支持文化发展,才可能会有一个‘被赋能’的状况出现;如果这个做法是正确的话,应该就是文化社区和与自然相关的和谐”。

 

稀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并坚定地贯彻:绝对不去直接捐款因为一方面募款、一方面圈钱的做法,两边都会出现问题。被救助人获得捐款,并不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更多时候反而会滋生不好的东西。作为公益机构的捐款方可能还没有更细致地考虑施助人的想法。某种程度上,中国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种自愿地把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做善事的阶段。因此,如果都是这种“捐款”式的、“直接用钱解决问题”来“做善事”的方式,很容易被戴上道德枷锁。对于一个定位公益组织的机构来说,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错”而被放大负面效应,因为大家在道德上有一个很高的期待。从中长线来讲,对于手工艺和文化,把钱用在能够帮助项目主体人群上面,慢慢恢复其能力,是稀捍行动所主张的。下面将主要以羌绣和傣纸两个项目为例,具体展开介绍。

 

羌绣原生地色尔村的图腾柱

羌绣原生地羌锋村的绣娘们 

 羌绣原生地场景 

羌绣传习场景


2005 年,稀捍行动的团队前往四川开展一个羌族地区的保护项目。因为之前做了几个保护项目,当时大家特别自豪地去开始了“探讨之旅”。汶川地震以后,很多羌族群众搬到了地势更低一点的小城镇。因为搬迁,当地人反而失去了土地,出现了更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以前他们在山里种地,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到了城里,更没有机会像当初那样生存并找到经济来源,很多人只能做做清洁工一类的工作。稀捍团队带了好多东西去当地进行羌绣培训。第一天场景非常壮观,大家穿着盛装来参加培训。第二天有40% 的人没参加,第三天又有40% 的人没参加。有志愿者甚至说:“怪不得他们贫困,培训都不来学习。”


但是,再进一步认真追问下去,大家才发现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受到的冲击是很大的”,意识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我们能给予的,到底是不是当地真正所需要的?”


随着更多专家力量的介入,以及后续调查和研究的深入,稀捍团队发现,之前大家只希望人们在乡村里能生活得更好,所以建了很多的机构,这些机构往往通过让乡民增加收入的形式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所以出现了很多捐款、捐物的捐助行为。但是,其实这样并不能改善整个地区的人文和社会环境。而分析原因,排在前两位的因素令人震惊,因为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非常一致:


首先,当地人是非常想受到尊重的,当我们给他们捐款时,他们是很不舒服的;

其次,当地人也希望在社会中有价值,他们非常希望能够被他人需要,“不是可怜我才去接近,而是因为我做的东西能够被更多的人所需要”。


所以,在“增加收入”这个过程中,稀捍团队又对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以下观点:最主要的,希望当地人能够被这个社会给予良性的关注。比如说精准扶贫,不太想大家讲这个是哪个贫困县的、哪个大妈、她每天有多少收入、养几个孩子这些细节,而是希望她被社会从另外的方面予以关注,比如是不是能够做很好的手工,或者做很好的饭菜。接着,与此对应的,是寻找到一种模式,让他们对社会有价值。


米城说道:

 

“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精准扶贫’更深刻的意义。扶贫不光是增加当地的财富,其实更多的还是抚慰人心,让人相信契约精神,让大家重新有一个规则回到我们这个社会。”


因此,在扶贫这个领域,稀捍项目运用了一种良性的精准扶贫的模式,在很多切口中找了一个最佳点,即通过文化和手工艺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答案。

稀捍行动的羌绣保护项目宣传片 植村秀全球创意艺术总监打出角康(Kakuyasu Uchiide)


稀捍行动的羌绣保护项目宣传片 羌绣传承人杨华珍老师


 植村秀品牌中国区总监李琳与稀捍行动代表米城、羌绣传承人杨华珍老师以及Stayreal 主理人不二良合影

羌绣与植村秀品牌合作推出的产品


稀捍行动有四个布局:

  • 第一,希望找到当地文化的IP。具体来说就是每个村子的在地生活当中存在很多文化的东西,可以令人找回很强的自信的内容。

  • 第二,希望融合创新,创造有序价值。

  • 第三,希望充分调动社会的势能和关注。

  • 第四,希望通过赋权的方式,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这一切的落实在于有效调用尽可能多的资源。


比如文化梳理,目前稀捍跟全球多家大学合作成立了研究中心,包括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进行专业的基础研究,针对项目进行细致深入的文化梳理。比如说羌绣,全面采集其色彩、纹饰、技法、材料、手艺人等现存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存档,继而展开研究。这不仅是稀捍行动在文化保护方面必须做的工作,其成果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给创新或者“再创作”的人看。稀捍认为,这一举措解决的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共识的问题。而成果的另外一个方面,稀捍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授权包”——“连接我们跟社会的工具”。


以上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第一步通过跟学术机构的合作来做非常深入的文化梳理;第二步进行融合创新,用传统文化跟前沿创新创造一些新的价值。“我们应该创造低门槛的事情”,这个“低门槛”或许就是“授权包”的一种解释。究其原因,是现实中有很多设计师做得非常美,而比对当地人现有的能力水平,两者距离很大,耗时费力是显性的,对扶贫来讲价值不太大。稀捍希望能够调动在当地非常简单易做,同时又是美的东西。这其中可能会有深层的文化干扰,则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稀捍行动“希望能够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去产生一个非遗和文化的共振”。合作对象包括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很大的企业,比如星巴克。有一个项目叫“文化让我们连在一起”,每一年都会在全国所有的店铺里面推送会员卡、杯子之类的产品,让咖啡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非遗或者手工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连接。其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关注它,对相关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的带动很大。稀捍跟植村秀的合作也体现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国际化尝试,羌族绣娘从“nobody”的“被认知”,成为“创造出如此美丽而且独一无二跨界合作”的羌绣匠人。这个项目特别成功,不仅帮助了很多人,为绣娘提供了工作机会,而且把羌绣带上了国际舞台,让当地绣娘变成备受瞩目的明星。

 

星巴克羌绣星享卡,2016 年5 月

淘宝羌绣口袋造物节,2016 年7 月

陆坤绣口袋合作项目时装秀,2017 年4 月


傣纸是云南西双版纳的项目,当地每个村都在做彩纸,还获得过艺术基金的支持,跟四川美术学院将成立一个纸研究中心。一位参与项目的德国科学家在那里实现了用黄姜制作有驱虫功效且带颜色的纸的工艺。这款纸品在一年的时间里销售了差不多几十万张,最后有艺术家创作了一款精美的灯具,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互动工作坊活动,甚至在丽思卡尔顿酒店举办了展览。这些有效的落实对于当地人靠劳动赚钱、重新重视原生环境、展开古纸树种的保护意义是非常大的。

 

稀捍行动项目里有关北京花丝镶嵌的部分虽然跟扶贫的话题似乎有距离,但作为整体系统项目的组成也颇有意义。该项目通过跟设计师合作进行延展,跟中央美院的一位老师合作推出了在玛莎拉蒂所有的4S 店和官网都有销售的作品,而销售利润都会反哺回来支持手工艺的保护,扶贫项目自然也会受益,这就是稀捍行动的有机一体性。

 

因为共同的公益目标,腾讯也是稀捍工作非常深入的合作伙伴。每年的腾讯99 公益日有很多募捐活动,几天的时间会筹集到大约500 万元。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几十万年轻人用手机参与到行动当中,不光是社会募资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动员的行为,让所有年轻人能够知道“中国的美”在哪里。最后则是通过整个框架去助力相关产业,让传统手艺从粗放的乡村作坊,慢慢变成合作社、公司。


2017 年,稀捍用基金扶持了三位青年返乡创业,做合作社,扶持了三个手工艺的龙头企业,希望协助他们产业转型。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在汶川做了一些合作社,也持续研发了很多新的东西,带动并且将继续带动更多人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回访的时候大家真的很高兴,我们希望这个努力把所有人的笑容除了定格在这个瞬间,更有美好的更多的绽放”。


羌绣口袋作品

羌绣环保袋

羌绣纹饰餐盘


三年里,通过羌绣带动的产值已经超过了3 亿元人民币;同时在传递“羌绣”关键词这个角度上也超过了10 亿次,最终有一千多万的年轻人开始了解羌绣。羌绣的“授权包”成了跟公众沟通的“连接包”。稀捍还邀请全球40 位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摄影师和导演,对所有的图片文字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编辑。羌族女子跟天地沟通,就像原始宗教的萨满,单是气场,就足够感染很多人了。


从2015 年到现在,稀捍为羌绣项目投入了差不多有两千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当地手工艺的活动。包括50 多位明星都主动地呼吁人们关注传统工艺,让更多的绣娘回家,还包括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的参与,做了很多艺术装置、时装的尝试。而这部分的舞台都是都市,足以打动所谓的中产阶级、精英阶层、新兴消费群体,吸引更多的关注。还有很多接地气的东西,比如与美特斯邦威合作的羌绣T 恤衫、跟牛仔裤品牌LEE 合做的羌绣牛仔裤,“希望大家觉得看到传统工艺的时候是一个很酷、很好看的东西,而不是很土、很老的东西”,让年轻人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传统羌绣,“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有未来”。


稀捍行动还在推进跟苹果公司微信一起做羌绣耳机和限量版鞋子。通过活用微信中的“微信运动”而设计的这款耳机,可以跟计步数的程序连起来,用户每天除了跑步以外,还可以捐助步数。这是稀捍行动开始的场景营销,希望创造很多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另外,通过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让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纽约、上海、北京的时装周上亮相,展现其当代活力。稀捍行动通过更多可以影响社会的力量,慢慢做相关的“介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稀捍行动直面现实,关注并考量相关各方真实的深层需求,强调态度和以“尊重”为核心的精神诉求。精准扶贫要引发的应该是“良性的社会关注”。稀捍行动切实关注整体系统的权益,即相关所有各方应得的,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权益及其落实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稀捍行动以公益平台的角色进行连接与创新,尝试赋能与赋权。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有序价值的、多赢的社会公益生态圈,是稀捍行动的目标。


精准扶贫,稀捍在行动!


来源:《装饰》2018年4月

原文:《精准扶贫,稀捍在行动》

作者:米城、张梦月

延伸阅读: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及价值向度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