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论文 |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光艺术设计课程

孔荀 装饰杂志 2022-04-25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

日前,《装饰》2020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名单出炉,2021年度的“《装饰》学术年会”,对优秀作者进行了表彰,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2020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并附上编辑评语,以飨读者。


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
《教学档案》栏目的优秀论文


教学档案栏目主持:王小茉

编辑点评

   

      这篇设计教学论文,依托教育理论,却非为理论而理论。它基于作者的多年教学实践,由实践产生问题,再通过理论,改变教学设计、过程、课题与评价。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光艺术教学中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可控的教学环节。作者的教学组织阶段递进、任务清晰、逻辑自洽,通过对创作五要素的认知、实践与综合运用,配合讲授、调研等其他教学手段,打通专业界限,从而让学生获得整体设计能力与判断力的提升。在课题设计与材料选择方面,作者有明确的思考与控制。这些限定和刻意简化,能够帮助学生不被其他形式干扰,更好地专注“光”,以及把握相关要素。      今年的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教学栏目只有一篇入选。除了曾经获得优秀投稿论文的作者自动不参评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几年,教学类投稿数量少,能达到发表要求的有限。这似乎与学界迫切呼吁设计教育改革的情况不符。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张皮”。怎样把前沿的研究成果延展,成为一门内容扎实、深度渐进的课程;如何把最新的设计理念落地,成为思维培养、能力提升兼备的教学策略。显然,教学也是一条重要的设计研究路径,一种不容忽视的实践方法。何况,能从中受益的不仅是作者,更是学生——那些未来的设计师与研究者们。(王小茉)



原文: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题内容设计——光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孔荀 上海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光艺术设计课程,将OBE教育理念作为教学主旨,形成以成果达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构建起阶段性课题任务框架,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关键词:光艺术、OBE教育理念、课题设计
 

本课程是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依托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群,精确把握当下城市夜游灯光节与灯光秀这类公共艺术的时代需求,体现了对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交叉融合。文中创新性地将OBE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教学成果展示度的提升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建设的思考


将光艺术这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打造成为设计学专业课程,体现了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大胆创新,也决定了光艺术设计是一门侧重创作实践的课程。著名教育学家Spady在其著作《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首次提出“以成果为本”(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一切都要集中围绕学习成果来组织,通过课程设计实现以预期教学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提升和保证。[1]OBE作为本课程建设主旨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基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现预期成果的教学目标,细分出“光艺术理论讲授+光艺术作品调研+课题创作实践”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具体来讲,光艺术理论讲授与光艺术作品调研环节是以问题为导向,侧重对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课题创作实践环节则以实现预期教学成果为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前两个教学环节重点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培养;第三个教学环节则是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图1)

1. 教学内容的三个环节


  • 首先,光艺术理论讲授环节从物理学、美学、宗教、民俗等多元角度建立起对光艺术概念,并通过光艺术作品案例解析加深学生对光艺术创作五要素(光、材料、形态、空间、色彩)的理论认知。

  • 其次,光艺术作品调研环节分为城市空间(建筑、景观、商业等)夜景和光艺术大师作品分析两部分,前者目的是从对光应用的关注而调动学习兴趣,后者目的是建立起问题意识,通过分析反推光艺术大师作品使用了哪些创作手段和方法。

  • 最后,课题创作实践环节是由浅至深“基础—深化—综合”三阶段的课题创作,在创作实践中掌握光艺术创作五要素综合运用的能力。


2. 教学维度与“示范、自学、探索、辅导”教学闭环
 
教学方法上,遵循“理论+调研+实践”的教学逻辑,教师把控“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题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示范与辅导”(x)轴主线(图2),以实验示范讲解光的属性、光的创作要素等理论知识,并在案例作品的示范讲解中,解析案例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析掌握光艺术创作方法,最后点对点的辅导学生完成课题创作实践。学生是实现教学成果的主体,在“自学与探索”中完成“调研学习与课题创作实践”(y)轴主线,调研锻炼的是自学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创作实践则是探索光艺术创作方法和作品成果的过程,在问题和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中,实现“示范、自学、探索、辅导”的教学闭环。
 

以成果为导向的课题内容设计


课题内容设计是课题创作实践环节的重点,主要围绕光艺术创作五要素展开。对“光”要素来讲,要充分考虑光的强弱、活动、颜色的选择对作品的视觉影响,光既是核心要素也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对于“材料”要素来说,则要思考光对材料物理属性与肌理特征的表达,以及材料对形态塑造的决定作用;对“形态”要素的理解,则包含光影形态与材料形态两部分;“空间”要素要体现对空间与尺度的把控能力;“色彩”要素中又包含了材料色和光色两个部分的使用。
 
根据五要素之间的搭配组合(如光+材料、光+形态的两两要素组合,类似光+形态+空间的多要素组合),课题内容设计形成由浅到深的“基础课题—深化课题—综合课题”三个阶段(图3),并将形式美法则原理作为各阶段课题的创作母题,同时作为三个阶段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3. 光、材料、形态、空间、色彩五大创作要素与形式美法则生成课题

在具体的课题内容设计中,基础课题阶段是以形式美法则“解构与重塑”为创作母题的实践,目的是初步理解光艺术创作五要素,在创作实践中建立起对光的使用认识(如光的强弱、位置、投射方向等)、材料特性的理解(如材料的反射、折射、透射等)、形态塑造的方法(如光与材料的点线面块塑造)、空间的使用与尺度意识(如二维、三维)、色彩的表达(如光色、影色、材料色等)。深化课题阶段是以形式美法则“重复、对称、韵律、比例”为创作母题的实践,通过对光与色、材料、形态、空间多要素的组合训练,理解多个要素之间的互补特性,如光与色彩作用下的材料属性和形态表达、光与色彩对空间的影响等。综合课题阶段是根据基础与深化课题两个阶段积累的经验,进行光艺术大师作品的临摹与创作实践,侧重于对临摹方法、临摹过程,以及对场景、作品效果进行的实验性还原与创新,锻炼学生能够对原作进行调研分析以及合理组织各创作要素的综合能力。
 
课题内容设计遵循了OBE以成果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课题内容设计前充分考虑学生光艺术创作基础薄弱的现实,确立课题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创作五要素的属性及关系,培养学生对设计概念提炼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将概念转化成光艺术作品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题创作实践的教学成果


对教学成果的质量把控提出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将形式美法则作为创作母题和评判标准。第二,光源使用LED(如冷暖色温、红、绿、蓝的单色LED)或烛光;材料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并方便二次加工,包括纸张材料(硫酸纸、包装纸、卡纸等)、亚克力材料、液态材料、镜面材料,以及常见的生活用品等。(图4)第三,规定创作平台为500毫米×500毫米的三块白色雪弗板(因雪弗板具有很好的漫反射效果,不会在创作平台表面产生明显的光斑或高光)搭建起来的空间内(图5),学生在规定的空间尺度内,使用同样的创作材料,在创作实践中更容易建立对作品比例尺度关系与构图控制的意识,比如对作品形态大小是否会超出创作平台空间的思考,这种看似简单的思考让学生们快速建立起空间尺度意识。对于教学评价,因为有了统一的创作依据,也就形成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并结合阶段课题创作的特点,为学生在各阶段课题创作中提供了弥补和改进的机会。
 

4. 创作材料示例

5. 500 毫米×500 毫米三面白色雪弗板搭建的创作平台示例

下面分别从“基础课题—深化课题—综合课题”三阶段,来说明教师如何将“示范、自学、探索、辅导”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创作实践环节,学生是如何将所遇问题转换成教学成果的。
 
 

1


基础课题阶段

基础课题阶段的目标是初步理解光艺术创作五要素,以“解构与重塑”为创作母题,教师在“解构”过程中通过“示范”操作“重塑”出点、线、面形态,并“辅导”学生在创作中养成“探索和自学”的能力。通过本阶段课题的学习,理解光的方向、位置、强度不同所能产生的光影效果,因此本阶段课题创作具有较强的尝试性实验特征。
 

6. 基础课题:硫酸纸- 玻璃杯“解构与重塑”的线状光影创作拍摄图

图6中以硫酸纸(a)、玻璃杯(b)两种材料进行线状形态的创作举例。(a)选用硫酸纸主要因其具有较好的透光、柔光、染色、塑形等特征,并且是设计专业学生日常绘图必备材料,二次加工简便省时。采用灯光从材料下方照射的方式,此种方法更能突出硫酸纸的透光和柔光特性。(a)左侧两张图中将硫酸纸裁切成2厘米宽的条状形态并进行弯曲塑形,在光的作用下展现了明暗层叠的柔美曲线光影。(a)右侧两张图则利用了硫酸纸折叠就会出现明显线形痕迹的特性,线的折痕突出了光与材料的明暗转折,实现了光、色、材料、形态、凹凸空间关系的统一。学生在对硫酸纸“解构与重塑”的过程中理解了材料的内在属性,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了光与材料中所隐含的艺术美。
 
(b)选用玻璃杯的目的是将课程创作实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某个物体或某个空间的光影情景在光艺术创作中的可能,以此加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和兴趣引导。(b)左侧两张图选用了彩色和透明两种材料的玻璃杯,彩色玻璃杯是将光源放于杯口位置垂直向下照射,光透过彩色玻璃杯后形成了完整圆形的线状发散状光斑效果。透明玻璃杯则是将光源放于侧面进行照射,利用光的折射、透射活动,实现平面和立面空间中的光影转折层次。(b)右侧两张图是在注水的玻璃杯中,试验性地放置1根单色和多根彩色荧光棒,荧光在水杯中发生折射和反射活动,意外收获了彩色曲线光晕效果,而这次意外体现了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探索精神。
 
从本阶段的作品成果来看,学生初步掌握了光艺术创作五要素综合运用和线状形态元素的提炼能力,以及对灯光位置选择、形态重塑、材料属性的表达能力,并初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并在自学中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物体与光结合后所隐藏的光影之美。本阶段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2


深化课题阶段

深化课题阶段侧重于多要素组合的创作实践,下面分别以“重复、对称”和“空间的塑造与迷失”为创作母题进行举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辅导”,注重提高学生在“自学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成果相比基础课题,教学成果目标更明确,也更具有形式美感,作品的完整性更强。
 

7. 深化课题:亚克力材料——“重复、对称”的线状光影创作拍摄图

图7是以亚克力材料为例。亚克力是设计领域的常用材料,透明亚克力表面光滑透明其厚度位置具有良好的导光特性,彩色亚克力则在光的作用下具有很好的染色效果。图7中透明亚克力的创作,光从材料厚度位置透射出来,在白色雪弗板搭建的三面空间中形成了“重复、对称”的折线光影,并因光与透明亚克力不同的位置组合,最终形成图中三种光影效果。彩色亚克力的创作则是光直接透射材料表面后形成染色效果,同样在三面空间形成彩色的“重复、对称”光影,图中是多块彩色亚克力的前后重叠形成彩色的光影层叠效果。在图7中,学生充分利用亚克力材料导光和染色特性进行创作,理解了光与材料位置关系的重要性,即光与亚克力材料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光影的效果,其中空间的使用与光影效果的表达,体现了学生对光艺术创作五要素与创作过程的系统性思考。
 

8. 深化课题:“空间的塑造”和“空间的迷失”创作拍摄图

图8是“空间的塑造与迷失”创作,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光与空间、色彩三要素相互影响与互补的关系,课题创作规定在用雪弗板搭建的宽20厘米,高20厘米,长30厘米矩形空间内。(a)图“空间的塑造”课题,通过遮光板的使用增加空间中光的反射次数,形成空间色彩与明暗层次,锻炼学生利用遮光板对光的阻挡与反射特性,以及合理选用遮光板大小与放置位置的能力,最终达到光环境对空间纵深关系与空间体积的重塑。
 
(b)图是“空间的迷失”课题,不同于“空间的塑造”为了增强空间层次,“空间的迷失”则是通过光与色彩要素的影响让空间在视觉上失去方位感,形成一个混沌空间,重点锻炼学生利用反光板的反射特性,并统筹考虑光源与反光板的距离、反光板放置位置等因素,达成将空间内各立面用光染成均匀单色的目的,从而在视觉上减弱或失去空间方位感与空间体积感。在图8的创作中,学生通过遮光板和反光板的使用,加深了对光的反射活动、材料反射率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光、色彩对空间影响的重要性。
 
本阶段作品成果突出了以光艺术创作五要素综合运用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了学生对光与材料属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与形态的控制力、色彩使用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教学成果表现出学生更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创作思考。

 

3


综合课题阶段
 
综合课题阶段紧密契合了光艺术作品调研环节的教学,通过前期对光艺术大师作品的调研与分析学习,整理出原作的创作方法及手段,并在临摹中融入创新性探索,如对灯光投射方式的改变、新材料的替换、空间的重组、色彩的交融,最终在临摹创作中获得新的艺术效果。
 

9. 詹姆斯·特瑞尔空间作品临摹

图9以詹姆斯·特瑞尔空间光艺术作品进行临摹举例,詹姆斯·特瑞尔是光与空间运动(Light and Space Movement)[2]的先驱,之所以选择本作品是因其体现了詹姆斯·特瑞尔对光、材料、形态、空间、色彩五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思考。从对原作图像资料的分析开始,到空间构造的思考与拆解,到空间尺度与形态塑造的把控,再到光的色彩和强度的选择,以及对原作材料的替换使用等,在临摹创作中锻炼了光艺术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可以说整个临摹过程是对光艺术理论知识环节和光艺术作品调研环节的学习深度,以及课题创作实践环节中基础与深化阶段经验积累的系统考察。
 
图9的临摹创作成功再现了光与空间、色彩的原作内核,临摹过程中学生系统性地分析出原作的空间结构、光的使用方式,并探索验证了空间模型开孔大小对进光量的影响控制,以及对遮光板和反光板的选用等问题,并创新利用了透明亚克力的导光特性,材料的替换使用同样可以实现原作品效果。整个临摹创作过程实现了“基础—深化—综合”三阶段课程创作实践环节的教学初衷与目标。
 
以上三个阶段课题创作实践成果,体现了以成果和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基础课题阶段的实验性/启发式创作,到深化课题阶段创作难度的加深/规范,再到综合课题阶段的自由创作发挥,完成了由浅到深分阶段教学目标,并且践行了“示范、自学、探索、辅导”的教学方法。
 
 

课题内容设计改革前后比较


课题内容设计改革前,整个教学过程仅使用单一大课题的创作,缺少从浅到深的知识理解和问题消化的过程,学生对创作五要素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片段化的,难以形成系统性思考。因此,在图10作品中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表达重点是什么,作品效果呈现出较单一与凌乱的现象。面对单一大课题时,教师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阶段性的示范和辅导,学生也缺乏自学和探索思考过程,整体上对问题解决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图10)
 

10. 改革前——对材料、形态的创作手法单一缺乏美感

课题内容设计改革后,放弃单一大课题的做法,实施基础课题、深化课题、综合课题3个阶段的课题创作,这样的优点是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各阶段的教学问题,比如在基础阶段重点解决对光与材料、形态要素的认知和创作方法问题。在深化阶段重点是规范和熟练多要素综合的创作方法,并理解各创作要素间的影响关系。综合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从前期设计分析到设计方法运用,再到作品呈现的全过程创作能力。阶段性课题的轮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并且根据阶段性成果实施的分阶段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了阶段性的纠错机会,也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人性化和公平性。
 

11. 改革后——对材料形态的创作手法丰富且具有形式美感

对照图10改革前的成果,图11改革后成果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作品化特征,图中从左至右分别突出了对纸张材料的自由线形的创作、扇形折线的层叠关系表现、多边形的艺术化处理、材料自身属性的光影表达。学生不仅锻炼了光与空间、色彩等多要素综合创作的能力,加强了纸张材料的形态塑造能力,同时将形式美法则做为创作母题也使创作主旨更加明确,对作品构图角度、比例尺度等细节问题的处理也更专业。(图11)
 
 

OBE教育理念对本课程的意义


本课程引入OBE教学理念,将成果和问题做为教学导向,对构建阶段性课题教学目标任务框架,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的评定

课程班通常由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影视等多专业学生组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空间尺度的优势,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对视觉效果的把控,工业设计专业同学发挥对材料与形态的造型能力,影视专业同学发挥影像记录特长。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专业差异和能力差异,并结合“基础—深化—综合”三阶段课题制定出分阶段教学评价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而且分阶段教学评价情况反映出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信息也可用来指导教学方法的调整。同时,分阶段教学评价还为学生提供了弥补和改进的机会,既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个性化与公平性,又间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精神。
 
 

2


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主动的自学和探索,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接近并达成目标。根据课程班由多专业交叉学生组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调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解决空间要素的尺度和比例问题,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解决五要素的综合创作问题,工业设计专业同学解决材料与形态要素的创作问题,影视专业同学解决作品呈现时的构图与形式美感问题,最后通过同学们专业的交叉达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的价值信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心理和知识的引导,实现学生面对困难/压力时综合能力的提高。

  

3


专业课程的交叉

光艺术设计课程体现了科学理性与艺术学感性的思考,具有多元与开放性的专业交叉特性,因此专业与课程之间的交叉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对学生能力培养也需要有明确的专业交叉课程支撑,如光与空间应用需要环境与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背景,材料与形态构造需要工造与环境设计等专业课程交叉,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就具有了天然的内在联系。
 
 

结语


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是设计学师生今后必须面对的挑战,光艺术设计课程体现了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技的学科专业交叉,本课程从课题设计到教学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探索与突破,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OBE教育理念契合了光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课程创新性提出“示范、自学、探索、辅导”的闭环式教学方法和阶段性的课题设计,实现了“基础—深化—综合”三阶段课程创作实践的教学目标任务,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真正将课程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课题创作实践,提升了学生对光艺术的创作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了运用光艺术创作五要素实现创意构思的设计方法,达到了课程的教学预期,对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
 

注释及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

注释:
[1]刘锴:《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师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6期,第59—61页。[2]光与空间运动(Light and Space Movement)是20世纪60年代在南加州兴起的一个艺术运动,它推倡简约主义,关注光、空间、范围和容量感知氛围。 参考文献:[1]罗仕明:《形式美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7年第18期,第270—272页。[2]孔庆坚:《基于美术教改的基础变形学研究——雕塑基础变形教学初探》[J],《美术大观》,2019年第12期,第150—152页。[3]仲呈祥:《将理性思维融入审美创作》[J],《艺术评论》,2012年第3期,第22页。[4]张晓雯:《法则及艺术哲学中关于形式的理性思考》[J],《电影文学》,2009年第1期,第139—140页。[5]胡燕欣:《构成新概念:平面篇》[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6]王珠珍、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7][德]阿克塞尔·维恩、约阿尼纳·维恩·洛斯奇:《健康的色彩:从未披露的治愈系色彩心理》[M],李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委内瑞拉]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M],常世儒、高博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来源:《装饰》2020年9月本文系《装饰》2020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

 延伸阅读 

《装饰》2020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2019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2018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