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舍五则》,给了林兆华跳出圈的可能

2015-12-24 王润 大小舞台之间

点击上方“大小舞台之间”关注我们!


大导林兆华的作品

这些年最常演的有两部

一部是易卜生晚年之作《建筑大师》

另一部是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

《老舍五则》


2010年3月,《老舍五则》在香港艺术节首演

我曾赴香港观看演出并采访报道


没想到

这部京腔京韵

表现旧社会老北京底层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戏

竟然能受到香港观众的热捧和盛赞

足见老舍先生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北京晚报2010年3月15日
对《老舍五则》香港首演报道


如今,这部作品已经演了快六年

如同一坛陈年好酒

时间越长

味道愈发浓郁


2016年1月14日至17日

林兆华 X 老舍的

《老舍五则》

又将在保利剧院再度上演


如果你曾经看过,不妨再来看一遍

如果你还没看过,千万不要再错过






《老舍五则》背后的故事


说起这部林兆华X老舍的《老舍五则》,还得先从另外一部林兆华X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说起。


2008年,人艺版《茶馆》五十年的改编权到期了,大导林兆华和制作人王翔去找版权人舒乙,三人寻思着,想在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排一个全明星版《茶馆》,和姜文、葛优都聊过。


但明星们的档期实在太难凑在一起,“明星版”《茶馆》很快就没了下文。他们又不想把《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照老样子重新演一遍。于是,舒乙重提他向很多影视导演都提过的建议:你们可以改编老舍的短篇小说


多年以前,林兆华曾把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7个独立的故事排演成很独特的戏剧《故事新编》。20088月,林兆华和王翔在伦敦新维克剧院,还看过国际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把爱尔兰大作家贝克特的五个短篇小说《戏剧片段Ⅰ》、《摇篮曲》、《无言剧П》、《空》、《来与去》串联在一起的戏剧《碎片/fragments》(香港艺术节曾译为《短打贝克特》)。这些经历似乎都为《老舍五则》埋下了伏笔。


因此,他们都觉得把老舍的短篇小说放在一起弄个戏,是个好主意。



《柳家大院》剧照


舒乙当时推荐了几篇老舍的短篇小说,有《断魂枪》、《兔》、《也是三角》、《柳家大院》、《上任》、《微神》、《柳屯的》等等。最终,林兆华和王翔敲定了其中的五篇,而且取了一个好名字――《老舍五则》



“老舍是个试验者,他愿意尝试各种东西。1920年代他在英国,见识了很多现代小说的新技巧,回来就试,他1930年代的小说里有很多很新的东西:意识流、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他几乎是这些写作技巧在中国最早的实验者。”


“《老舍五则》充分体现了老舍既是幽默大师也是悲剧大师的特点。《老舍五则》在老舍短篇小说的戏剧改编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更多的人发现,老舍的短篇小说同样是一片戏剧的沃土。”

——舒乙


在《老舍五则》之前,林兆华只动过一次老舍的戏,那是1999年复排《茶馆》。当时,林兆华是北京人艺的副院长,同是副院长的于是之三次请林兆华复排《茶馆》,林兆华才肯出山。虽然当时放言“描红模子肯定是死路一条”,后来林兆华却不得不承认“没有太大的改变。跳不出那个圈去”。


而《老舍五则》,给了林兆华跳出圈的可能。



《上任》剧照


话剧《老舍五则》将故事完全设定在北平,人物的对白更是充满了京字、京腔、京韵、京味儿,充分体现了老北京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要想让《老舍五则》的京味地道,演员很重要。大导林兆华没选北京人艺,而是选中了唯一真正发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唯一地方剧种、由老舍亲自命名的北京曲剧团的演员。舒乙一进剧组看到这些演员,就直截了当地“表扬”大导:“演员太好了,这些歪瓜裂枣的人你都从哪儿淘换来的?!”无论形象还是语言,他们俨然都是从北京胡同、四合院里钻出来,别提有多么的妥帖。



《上任》剧照


就这样,《老舍五则》的几位主创——文学顾问舒乙、导演林兆华、编剧王翔,包括主演雷恪生、李诚儒、方旭、刘欣然等,都是地道的老北京,再加上这一群模样各色,颇有功底的北京曲剧团好演员,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台京味儿好戏。



“老舍先生有英国人的幽默,但1930年代的英国人和1930年代的中国人,生存状态完全不同的。英国人的幽默是饱暖以后的幽默,老舍先生是贫困线下的幽默,更狠。”


“从《老舍五则》中,你可以看到老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解放前后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说《老舍五则》与以往老舍戏剧的区别,那就是《老舍五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老舍五则》延续了老舍先生的幽默气质,但这种幽默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对平淡生活的插科打诨,而是埋伏在悲剧的情景之中,仿佛‘悲喜交集’,令观众无所适从,所以其幽默的张力更大。”

——王翔


在舞台上堆过黄土高原、放过羊、搭过整栋窝头会馆的林兆华,在《老舍五则》里设计了一个极简的舞台。三块草帘子、几把椅子、一截粗绳子,几乎就是全部的道具。曲剧演员的加入,让他更加方便地打破现实主义的铜墙铁壁。演员一会扮演自己的角色,一会儿跳出来叙述剧情。


林兆华要呈现一个极空的舞台,落实成王翔的舞台提示,就是“一个中性的环境,四周无限的黑,无限的远”。



《兔》剧照


《老舍五则》台上的精彩


一部关于老北京的城市记忆

5个故事、5类人生、5种悲欢

讲述九门之下的京味儿人生

1《柳家大院》





《柳家大院》里展现的是旧社会穷苦人家中的可悲可恨。受尽公公、丈夫、小姑子欺凌的倒霉媳妇最终悬梁自尽。而欺负人的小姑子最终也被家里卖掉换了彩礼。


“在我们这穷人界里,男的打女的,公公管教儿媳妇儿,小姑子给嫂子气受,那是天经地义!”


“晚报上常说什么‘平等’,铜子不平等,什么也不用说!”

——《柳家大院》


2《也是三角》




《也是三角》写两个拜把子兄弟的逃兵败光从死尸身上扒下来的钱财,只能“就这点水和这点泥”共娶一房老婆的心理挣扎。这样的三角夫妻关系很是荒诞,但也流露出生活的残酷。



“先前你们没被枪子打死,该着;趁着有着口气合伙娶一个老婆,先他妈乐呵乐呵,不也是该着?”

——《也是三角》


3《断魂枪》



《断魂枪》隐喻了文化的失传,洋枪、火车来到中国,武术和镖局就面临着失传的窘迫困境。



“世道是变了,还有谁懂得俺中华武术!”


“自从洋人把火车、洋枪带进了中国,天下已经没有江湖可言,更何谈镖局!”

——《断魂枪》


4《上任》




《上任》以戏谑的手法,呈现了曾混迹黑社会的头人“匪变官”成为治安官后与以前同党的纷争。黑吃黑的故事,以及“官匪一家”总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回应。



“昨天的匪兴许就是今天的官,今天的官或许就是明天的匪。”


“江湖上最重要的,不是能耐,不是人品,不是社会关系。知道是什么吗?是他妈分寸!”

——《上任》


5《兔》




《兔》讲述的是旧社会梨园“潜规则”,男旦演员与“支持者”之间难以启齿的关系。



“人活着就为较劲,每个人都寻思着自己比台上的强,要不怎么能出来这么多票友呢?”


“先拿钱‘帮’你,然后拿棍儿‘棒’你。”

——《兔》



剧中,每个人都要饰演多个角色。每个人物,其身份、气质、形体、语言等都要有不同的变化,对于表演者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一个晚上,能扮演好几个角色,太过瘾了。

——雷恪生


除此之外,根据剧情需要,《断魂枪》和《兔》中还专门请来了精通武术、京剧的特型演员,分别在表演中大炫功夫与京剧的唱腔,博得满堂彩。



《断魂枪》剧照



2010年,《老舍五则》香港艺术节首演时,北大毕业的京剧票友刘欣然还是气象局的一名公务员,后来因为酷爱艺术而辞职成为职业演员;如今,刘欣然已经成为正义祠的当家男旦演员。



《兔》剧照


《老舍五则》名家剧评


话剧《老舍五则》的前生今世


谢玺璋




话剧《老舍五则》是一部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1周年量身订做的作品,也是一部重新发现和诠释老舍精神的作品。它首演于2010年3月的香港艺术节,大获成功;当年5月再演于北京保利剧院,2011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亦广受好评。


剧作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五个短篇小说,即《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和《兔》。这五个作品都作于1949年以前,是老舍短篇写作的精品,体现了老舍先生的精神和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的核心,就是对于人的爱与同情,尽管他有时用了鄙薄、无奈与嘲讽的态度,他的笔有时也像锋利的刀,解剖这个变态的社会及异化的人性,一点不留情面,但其内心深处仍然充满了对笔下人物善意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小说中就转化为启蒙与救赎的努力。


老舍他们这一代作家,对于“国”似乎是已经很失望了,《茶馆》中他就借角色的嘴说过 “我爱国,谁爱我”这样的话。所以,他们更关心的还是人的境遇如何,以及如何改善他们的境遇。《老舍五则》在舞台上是各自独立的五部作品,相互之间并无情节上的内在关联,但它突出了人性关怀这一点,并贯穿于全剧之中。国将不国,固然使人痛心疾首;而人已非人,却更加令人悲愤不已。


“人已非人”者何?无非是说人活得没有尊严,不像个人;进一步说,即用尊严换取苟活。《柳家大院》里的小媳妇,不得已选择上吊自杀,实在是因为连这种没有尊严地活着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她的死源于对活的绝望。还有那个被人叫做“兔子”的小陈,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五岁,如花的年纪,竟已命赴黄泉。在他,不过是喜欢唱戏,想要“下海”而已,但也只能以一种屈辱的方式,逃不出这一行的“潜规则”。《上任》里面尤老二那一伙儿,更是久已忘了人是怎么回事。看上去他们耀武扬威的,其实活得也很卑琐,也很无奈,甚至还有一点苦涩,观众也许会联想到那些在街上欺负小老百姓的城管以及仗势强拆使人无家可归的政府工作人员和黑了心的开发商。我相信老舍是怀着深深的同情把这些人的灵魂剥开了给我们看的,他痛心他们的“人已非人”。《也是三角》中那两个想娶一个老婆的逃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以为用钱可以买来的尊严和体面,其实是不大牢靠的;他们甚至不知道人的尊严为何物。还有那个把钱看得比女儿还重的林四,他们都是麻木到了对人的尊严毫无意识的程度,在这里,老舍更多的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并非一味地鞭挞他们,这正是老舍的仁义之处。


老舍是被尊为“人民艺术家”的,很显然,他这个“人民艺术家”,不是因为写了《红大院》或《西望长安》之类,而是因为从他笔下流出了太多的对于底层人的无边大爱。古人说“仁者爱人”,老舍就是这样的仁者。他曾写了沙子龙(《断魂枪》)和俞先生(《兔》)这样两个人物,前者是个老镖师,后者是个老票友,小陈的师傅。他们都是把人的尊严看得比人的性命还重的人,但是,他们的玩意儿都太老了,老得几乎难以支持他们的自尊。他们只能将这种自尊深藏于自己的心底,但还是表达了对有尊严地活着的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不至于使人觉得“人已非人”的绝望。通过他们,老舍也把这点希望给了观众。


应当承认,老舍先生的小说被搬上话剧舞台,是很有难度的。这个难度主要在于老舍小说叙事的独特性以及大量的心理描写。《也是三角》中的林姑娘不是主要人物,她被爱酒的父亲“嫁”给了结盟的两兄弟,“新婚”之夜,她在“新房”里等着她的“新人”,老舍写了她的忐忑与平静。这种描写对于演员理解这个角色可能非常有帮助,但是,编剧和导演却要考虑,如何才能将她的心理活动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可以了解。这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而且,老舍先生常常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向读者讲述围绕主人公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的言谈话语,音容笑貌,他们之间的爱与恨,喜与愁,都是作家用了转述或描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小说中,他们很少直接交谈,很少以对话的方式存在,而作者又常常出来插科打诨,幽他一默。这在老舍笔下,是做得天衣无缝的。但却给话剧的改编者出了一道难题,因为话剧,只能通过人物对白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这就要求改编者不得不替老舍做一件事,将文学叙述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转变舞台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小说中过去完成时的叙事要在这里转换成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这种叙事时态的转变如果发生在作家本人身上,也许不是太难,但现在却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作家身上,而原作者又是一个语言大师,他的文学叙事语言不仅非常成熟,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特征,如何才能做到“移步而不换形”,对改编者来说,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然而,从演出的实际效果来看,观众却很少能从演员的台词中看出破绽,其神韵和味道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林兆华 戏剧作品

《老舍五则》


Five Acts of Life / Lao She's Short Stories

柳家大院 也是三角 断魂枪 上任

著:老

文学顾问:舒

剧:王

演:林

领衔主演:雷恪生 李成儒 方旭

演出时间:114-17

演出地点:保利剧院




更多精彩内容:


《国王在姆咪谷》丨《幸福年》《青蛙》《牌坊》《那年我学开车》《剧院魅影》丨《办公室的故事》 丨《武则天》 | 金星女导演林奕华刘宝瑞李默然杨婷陈向宏契诃夫费翔蓝天野赖声川万方李立群《冬之旅》李六乙《酒神》铃木忠志古北水镇乌镇戏剧节《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王翔浅非童一班《大先生》北大往事北京青年戏剧节《战马》濮哥做客马场罗马尼亚锡比乌戏剧节(一)罗马尼亚锡比乌戏剧节(二)《东北往事》《哈姆雷特》让我们一起眺《那年我学开车》《伐木》《蠢蛋》天津大剧院鼓楼西剧场《尤利西斯》李玉刚女性戏剧节世界戏剧日笑林吴京安冯宪珍丨《浮士德》丨《十二公民》《牡丹亭》《立春》(陆续更新)




大小舞台之间

微信号:daxiaowutaizhijian


小舞台是演出,大舞台是人生。

之间是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还有各种所思所想。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