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首语 | 在与世界交流对话中,壮大中国新闻传播学科

IAMCR北京组委会 全球传媒学刊 2023-03-28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北京2022年会在清华大学主办下于7月成功举办,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位学者在线参加了会议。大会以“新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研究:再定位、挑战与变化的语境”为主题,共举办5场全体大会、14场专题会议、27场分组研讨会和262场论文分享会,累计收到来自全球学者的1900多篇论文摘要,有1141篇论文入选参会,有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访问者,是一次全球性的盛会。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主办国际的传播学会学术年会,彰显出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日益壮大的国际影响力。


5天的会议,4年前着手申请、经3年筹备;各种申请程序、报批,多次国际“对决”、舌战、被考察、被挑战……年会终于办成了!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界展示了学科的发展实力与国际视野,也创造了一次难得的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对话的机会。IAMCR北京2022年会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国际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特里·弗卢(Terry Flew)、达雅·屠苏(Daya Thussu)、克里斯·安德森(Chris W. Anderson)、卡拉·诺顿斯滕(Kaarle Nordenstreng)、埃琳娜·瓦尔塔诺娃(Elena Vartanova)、高伟云(Jeroen de Kloet),国内学者胡正荣、赵月枝、王润泽等多位知名专家齐聚此次全球学术盛会,分享真知灼见,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位学者以及来自华为、百度、腾讯等企业的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新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研究。IAMCR北京2022年会为全球新闻传播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助力构筑新闻传播领域全球学术共同体。本期学刊将特辟IAMCR北京2022年会专栏,选刊来自全球学者的几篇代表性的参会论文以飨读者。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经过逾百年的努力,尤其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1世纪初在数量与规模上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蓬勃发展,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中国新闻学科从诞生之时就传承着丰富而多元的国际化基因,改革开放以后又以开阔的胸襟引进并拓展了传播学科,使得学科的本土化内生力与外延性拓展力相辅相成。因为交流,中国有了新闻业的“耳目喉舌”论;因为交流,中国有了可贵的传播观并广泛运用于谋求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因为交流,国际传播学会的主席弗卢非常感佩并撰文告诉国际同行“Communication Research,booming in China”(中国传播研究蓬勃发展)。


当然,学科国际化的目标是有利于本土化的发展。IAMCR北京2022年会上的亚洲理论和经验,可以说是IAMCR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年会第一场全体大会主题设为“新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媒介研究:亚洲视角”,探讨新全球化在亚洲地区的形态与面向、后疫情时代的媒介与传播变革、数字时代的科技革新与全球媒介伦理前景等核心议题,为亚洲学者提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声平台,引导全球学者关注当前亚洲研究的本土化努力、理解亚洲研究中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年会北京组委会主席陈昌凤的主旨演讲强调要立足于亚洲语境来探究元理论和真问题。亚太新闻传播学会联盟(APCA)也主办了年会的首场专题会议,探讨“亚太地区传播研究:文化、联系与合作”,助力提升亚太地区媒体和学术的全球影响力。本期学刊将通过论文呈现年会的亚洲经验。


探究亚洲也是为了发展中国。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做大了,但还需要做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的学科在亚洲有了显著的影响力,也大大提升了与国际同行对话和交流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对话与交流,在与世界同行的切蹉中扩展视野、探究学科本土化的根基。人民日报在对IAMCR北京2022年会的报道中指出,年会体现了建立互信对促进跨文化传播与合作的价值,为当下重新思考媒介与传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本刊一直致力于根植中国立场、拓展国际视野,今后将进一步开拓学术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壮大贡献微力。


本文引文格式:IAMCR2022北京组委会:《在与世界交流对话中,壮大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5期,1-2页


往期回顾

1

目录 | 《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5期


全球传媒学刊

微信号  |

GJMS2014 (←长按复制)

邮   箱  |

gmj2014@tsinghua.edu.cn 

唯一指定投稿系统地址  |

http://qqcm.cbpt.cnki.net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向作者及单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中介费等费用。


望学界业界垂青,我们共同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