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

机哥 好机友 2023-01-02


重点回顾


1.手机电脑互传文件,这可能是最好的工具


2.这些宝藏App,我可以玩一年


3.求求你,别再让我看这种辣眼睛的东西

前不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了首次出舱任务。

机哥还记得新闻里的画面:安全返回核心舱后三名航天员拥抱在一起,场面还是有点感人的。
 

这次,翟志刚、王亚平两名航天员出舱执行任务长达6.5小时,难度可想而知。
 
别说是在太空了,就算在地面上,不摸鱼不上厕所不发呆工作6.5小时,也不容易。
 


能顺利执行这样的任务,离不开我们航天员完美的状态。
 
这就跟他们在空间站的生活水平有非常直接关系了。

所以,今天机哥就来讲一讲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活。
 
吃饭倍儿香
 
按照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吃、穿、住等生理需求是最底层最基础的。
 
在太空里也不会例外,伙食向来是航天员生活的头等大事。
 


前段时间,我们的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开“吃播”,菜品丰富到出圈了,机友们应该也都看过吧。
 
从菜品的种类来说,基本与我们在地球上的伙食是同一水平。
 


有糯米糕、红糖糍粑、马蹄滑虾球、酸辣笋、土豆牛肉、玉米肠、雪菜兔肉、西红柿鸡蛋汤……
 
还有从神舟五号就开始供应的保留菜品鱼香肉丝。
 


说实话,机哥觉得空间站这样的食谱,已经比很多人天天吃的外卖要丰盛了。
 
一方面是因为要照顾到不同航天员的不同饮食口味。
 
另一方面,太空环境会让味觉下降,加上航天员的工作繁重。

每天不重样的伙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机友们不要觉得丰盛的伙食只是简单的量变。
 
为了这一口味道“正常”的太空饮食,可是经历了几次的技术革新。
 
最早的太空食物基本就是各种糊状食物,被装在特制牙膏管里。


据说苏联联盟4号飞船的航天员就因此误吃了真正的牙膏。

美国人还做了一个小改款,改用透明塑料包装,算是降低了误食率。


后来又有了新的技术,出现了冻干食物。
 
所谓冻干,就是一种冷冻脱水的技术。
 
将食物急速冷冻至零下40摄氏度,再抽真空,让里面的冰升华成水蒸气,达到干燥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不用加热就让食物脱水,要比传统的烘干工艺更能保留风味。

下面这个就是一种冻干脱水的蔬菜牛肉,包装上还写了加热水5-10分钟可食。

这质感,看着的确没有什么食欲。
 


现在,冻干食品也并不罕见,算是一种航天科技的技术下放。

我们随便在超市里就能找到它们,有时候名字里就写着。

像是冻干草莓、冻干榴莲什么的。

另外,其实泡面里的蔬菜干、颗粒状的速溶咖啡都是用冻干技术生产的。


冻干食物加水就可以复原,在口感和口味上都比较接近新鲜的状态。
 
至于像红烧肉这种硬菜就不适合用冻干技术处理了。

会用上辐照杀菌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用辐射破坏杀死食物里的微生物。

(辐照杀菌处理后草莓更耐储存)
 
这样很多食物就可以在常温下保存,不需要冷冻。

大家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吃辐照食品是不会受到辐射的。
 
这同样不是什么新奇技术,不信的话你可去买一包泡椒凤爪看看。

 
到今天,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已经配备了食物冷藏箱,可以存放管够的苹果。
 
同时航天员还能用配备的微波炉加热饭菜,吃上口热的。

(国产航天美食)

至于口味,机哥估计应该和市面上的料理包类似,不仔细尝还以为是现做的。

只不过特供航天员的食物标准更高一些,另外还有一些特殊要求。

考虑到垃圾处理和安全问题,航天食品基本不会产生残渣,也不会松散容易掉碎屑。


这样的饮食不仅方便,感觉吃起来也更爽一点。

睡觉倍儿爽
 
光吃得好当然还是不够的,休息的体验才是直接影响第二天工作状态的最直接因素。
 
在这一点上,外媒倒是要比我们国内媒体更敏感。

早在今年神舟十二发射后不久,就有报道称中国空间站看起来像苹果商店。
 


当然,这个感叹是基于老旧逼仄的国际空间站而言。
 
机哥先给大家看一看国际空间站的“卧铺”吧。
 
下面这个就是国际空间站睡眠区的样子。

配备有通风、照明、舱门、通讯面板、插座、睡袋这些装置。
 

还有一个视野无敌的观察舷窗,总容积大概为1.2立方米。
 
注意,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是立着的。

因为没有重力的限制,立着睡还是横着睡也就没什么差别了。
 

国际空间站里人太多,有时候还要“打地铺”,体验可以说非常糟糕了。


我们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睡眠区基本配置也差不多。
 
但容积达到了3立方米,相当于标间换套房了,而且是横着的。
 
还分了上下层,上层是睡眠活动空间,下层是存放私人物品的空间。
 


辛苦工作了一天的航天员,飞进卧室关上门。

在完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里,望着舷窗外静谧的太空景致。

听着一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悠然进入梦乡。

这完全就是科幻小说里的太空生活吧。


当然,除了噪音有那么一点大,不然就完美了。

毕竟空间站不是度假的地方,有很多设备是不能停机的,噪音也就不会小。
 
机友们能想象睡觉的时候旁边有机器轰鸣吗?
 


在国际空间站睡觉基本就是这样的情况。

噪声最高达到了69分贝,大概相当于闹市街头吧。
 
后来经过改造,噪声大幅降低到52分贝,依然偏高。
 
而我们的空间站睡眠区出厂就只有49分贝,刚刚踏进睡眠舒适区。


也就比国际空间站舒适了那么一点吧。

网速倍儿快
 
接下来是机友们关注的重头戏。

毕竟现代人的需求金字塔底层早已被网络占据。
 
从各种“太空直播”就可以知道,中国空间站的网络肯定是不差的。
 


不过,一查才发现是机哥格局小了。
 
中国空间站的下行网速竟然高达1.2Gbps。

相当于1200M专线级别的宽带网络,应该比绝大多数人家里的网络都要快了。
 


那么,空间站这么高的网速是如何实现的?
 
其实主要靠的是3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04星以及天链二号01星组成了“太空基站”。

空间站发出的数据通过这些中继卫星传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就实现了天地通信。
 


不过话又说回来,网速快归快,延迟还是很高的。

毕竟中间隔着400公里,来回的延迟也接近一秒了。
 
所以在空间站上网,看看视频开开直播没什么问题,但就别想玩什么竞技游戏了。

打打乒乓球不香吗?

 
宽带网络有了,不得整个WiFi吗?
 
WiFi必须有,在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的终端设备不仅仅可以通过WiFi连接互联网。
 


更重要的是将智能设备接入空间站的局域网。

通过类似智能家居的方式来控制和访问空间站的设备。
 
至于航天员们的智能设备都有什么,也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网友们从之前神舟十二号宇航员直播画面的截取。

猜测他们使用的手机是使用鸿蒙系统的华为P30。
 


同样出现在画面里的还有疑似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式耳机。
 


以及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估计是为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而选择的。
 

这些设备大部分是出于工作需要。

当然,在每天睡前的一个小时自由时间里,航天员们大可以用这些设备看看视频,听听音乐。
 
还可以跟家人打一通加密的电话,不必担心被其他工作人员打扰。
 
在中国空间站里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特别。
 


也就按时早起洗漱,每天吃丰盛的三餐,工作结束之后上上网,最后到豪华的床铺上睡觉。

休息日打打乒乓,锻炼锻炼身体,给家里打一通电话。
 
普通,但却无比凡尔赛。


特别普通的生活,可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

在最特殊的环境里,做着与之相反最平常的事,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反差美感。

这么说来,机哥众多的数码设备和干瘪的钱包也挺有反差美感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戳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等你解锁

↓↓↓

科技成就“普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