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 | 2021年冬季书单

十月文艺 十月文艺 2022-06-21


©Viorel Marginean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一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和秋季榜单。以下为冬季榜单,包含13部华语原创好书及8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1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冬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在父亲的操持下,一时之间只见勺子翻飞、碗盘叮当。平时蔫不拉叽的父亲,好像突然间换了一个人,简直像个音乐演奏家,把各种乐器调拨得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

推荐人

杨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邵丽近几年创作的十部中短篇小说。邵丽的小说创作从此前关注城乡问题转向更具历史深度的家庭题材,挖掘出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密不透风的联系,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中加以展现。小说在叙事中不断闪回进而拼凑出他们被历史搁浅的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邵丽完成的不仅是人在时间河流中的涌动与销蚀,也包括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们如何在历史的幽禁中找到心灵的自我。邵丽对于历史的书写显然不是为了直面历史的苦难,而是要通过家族几代人的历史变迁深入到人的命运、情感和现实处境之中。无论是被权力异化的干部,还是与时代龃龉的父亲,还有那位在风中起舞的母亲,他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任由自己掌控,而更多地被外在裹挟。他们都是时代剩余的个人,但在作家有意为之的悬置与去功用化中,从日常的理性中抽身出来,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尽管与所处的时代难以协调和和解,却也将无法融合的时代精神保留了下来。



02


《北方厨房》
蒋韵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我们的舌头,应该决定我们居住的地球,长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庄稼、什么样的花草和植被,应该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北方厨房》收录了蒋韵的两部作品,一部是非虚构散文《北方厨房》,另外一部是中篇小说《我们的娜塔莎》。

散文《北方厨房》以奶奶、母亲和“我”(蒋韵)三代女性主厨的经历为主线,勾连起与家族相关的各色人等近七十年的世事沉浮,并用温情的笔触回忆了家庭厨房所出品的“假鱼肚”“瓜代菜”“炸菜角”等具有浓郁历史意味和地域特色的美食,是一部有滋有味儿的家庭食物烹饪史;《我们的娜塔莎》则是蒋韵写到制作“土豆沙拉”蛋黄酱的时候所衍生出的一部独特的小说,故事主体与其母本《北方厨房》相伴相生,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两部作品相互对照,饶有趣味。

通过属于她的个人家庭厨房故事,蒋韵映照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所拥有的独特味蕾密码,刻画出围绕在这些食物周围的那些勇毅、温柔的女性形象。



03


《刹那》
何向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心里有星光
在黑夜中大声吟诵的人
得以生还。”

推荐人

马思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刹那》是何向阳继《青衿》《锦瑟》之后的第三部诗集,收录108首短诗和35幅摄影作品,记录了诗人在短短几月间经历母亲离世、父亲与自己双双遭遇病痛的艰难晦暗时光。诗集延续着何向阳近些年诗作的时间与存在之思,携着身体的病痛记忆踏上诗歌形式的冒险。

短诗是《刹那》中作品的呈现形式,大部分诗作只有两三行,短促简约,极具爆裂感和冲击力,情感的奔涌迅速收束归于沉默,在竭力呐喊与顿然失语间潜藏着巨大张力。不少诗歌截取与死亡擦肩的“刹那”,生发对死亡的想象,诗人以出离本体的魂灵视角凝视自我,“我看见我……”不仅是对自我的审视,还强调对本体“我”的确认,尽现特殊生命体验中心绪的复杂与挣扎。诗集中的摄影作品与诗歌互文。大多数作品以水为媒,构图中注重光影和线条的融合,偏爱交错的、破碎的、弯曲的、斑驳的纹路——这是诗人的心灵镜像,她执着捕捉楼宇的水中倒影,在抽象的、变形的图景中拟想死神的世界。短促的诗行和轻灵的水纹承载着凝重的生命记忆,何向阳一直勇敢地跋涉在美学探索途中。



04


《花间词外》
 刘琼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逆境乃至不如意,这是历史的真相,具体到个人,也是人生常态。如何处逆境而不易初心,是对人性的锻造和考验。苏辛二人在不如意中活出了境界,令人感佩。什么境界?不怨不怼,志向始终如一,持微火,有恒温,能发光。”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花间词外》是刘琼的一部散文集。每篇均以一句涉花的诗词为题,从一月到十二月,十二种花,十二篇散文,花意甚浓。但“花”与“词”只是刘琼划定的范畴,她要做的并非花词鉴赏,而是让这些古远的花跋山涉水,只为她而来,悄然盛开在她的日常生活、她的艺术审美乃至她与我们共通的文化记忆当中。她的真正用意是探寻花词文化之外的无限可能,正是凭此“外”字,刘琼得以建构出一本独属于她的《花间词》。

以首篇《兰生幽谷无人识》为例,刘琼从野生兰草说起,谈及《幽兰操》,言及《兰花草》,忆及少时的皖南生活与山中的映山红,而后论及兰花的种类和栽培,国画与书法等问题,还时有琐事趣闻夹杂其中。刘琼就是这般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一种松弛惬意的状态书写着,散文写作于她而言似乎是一件易事。但舒缓从容的背后,是她经年累月的积淀。毕竟只有将人生阅历与审美感受高度融合的人,才能让诸多记忆,受某朵花召唤,宣泄而出,落笔成书。一切文意的流转,都是水到渠成。

以深邃细致的体察和新颖独到的理解,刘琼锻铸起一位写作者的主体精神,而这样的主体精神,是她散文写作的“文心”所在。合上集子,有如亲历了一程追逐真善美的旅途,酣畅淋漓,无比快意。



05


《潮汐图》
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版(提前上市)

“我望见葱蓉河南岛、燃烧的珠江水和变乱交错船迹,榕官的雄奇大宅半隐于绿林,琉璃瓦顶、九层宝塔冲林而出——人家讲,琉璃瓦顶下,屋室像玻璃大盒那样层层堆叠,堆作两幢,一幢收藏寰球书帖卷册,另一幢收藏本地妙龄女子——在这一切之间奔流的,浸润南北、通融东西的,是熔化万物又晶化万物的时间。”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潮汐图》是林棹继《流溪》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一开头,在作者“母亲”的注视下,一只自名为“虚构之物”的雌性巨蛙诞生。随后,在充满南中国地域风情的文字河流中,她漫游广州、澳门、欧洲,历史与虚构相互掩映,鲜活的人物伴随着她行走于时间,让她完成这趟被赋予生命的奇幻之旅。

在《潮汐图》中,林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语法。在粤英词典《通商字汇》的启示下,结合多种资料与珠江流域的方言经验,一座独属于南中国的巴别塔华丽地矗立,形成作品的骨架,让读者流连其间。虽时有隔膜之感,但通篇流畅、洋洋洒洒、毫不泄力的写法,总能让读者一次又一次地被说服、被汹涌的语势所牵引。

在语言的辅助下,《潮汐图》也流露着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万物有灵,不仅是虚构的巨蛙,乃至风、海皮、船、小沙咀等,都有自己的生命,呈现出去人类中心的取向。但是,小说中陪伴过巨蛙的各色人物,如港口的契家姐、博物学家H、画师冯喜等,都在与巨蛙的互动中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生动立体似乎也使巨蛙越来越具备人情。此外,《潮汐图》还继承了一些传统小说的写法,加之以民俗、地理与历史的丰富知识,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们也同巨蛙一样,被“虚构”带领,却能感受到脚下的真切,随即踏上了琳琅满目的旅程。



06


《我是月亮》
朱宜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我没有在月亮上见到仙子,不过我的视力不太好,谁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不管怎样,等她看到我的宇宙飞船留下的这个坑洞,她会知道我曾经拜访过,她不是孤独的。那我这一趟也没白来。”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收录了青年剧作家朱宜创作的两部长剧和四部短剧,呈现了她近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在复杂世界中对人性幽微的感受力。

在《我是月亮》中,“月亮”与“苹果”被并置起来,不断受到陨石撞击的月亮正如一只摔疼的苹果,它们原本光洁,但随着外表受损,难逃苦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宜重新发明了“月亮”这一意象,使之成为受困于身体缺陷、精神孤独的现代人的隐喻。剧本中的五组人物各自面临着近视、肥胖、瘦弱等显在的伤痕,因为一次登月而从内心深处隐在地连结到一起。那些留下印记的陨坑也可以被我们视之为吻痕。由此,这趟“奔月之旅”正是一次发现自我的行程,与自己和解,辨识出“我是月亮”。

短剧则更像是朱宜截取出生活的某个片段,投以深邃的一瞥。《车祸》里一对在公交站台偶然邂逅的男女如何试探与靠近,《蜂蛰》中久别重逢的初恋情侣在瘟疫时期下的渴望与冷酷。作为一名经受过美国名校戏剧教育的作家,朱宜身上并没有留下智性写作的瘢淤,而是将这些专业素养和她的跨文明视野结合起来,得以窥见现代化都市人际关系里的秘而不宣。



07


《孤独树》
马金莲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风吹过不同的物体,说着不一样的话。风和庄稼说庄稼的话,和草说草的话,和树说树的话,也想和哲布说话,但它不会说人话,风的话哲布也听不懂。哲布就闭上眼,感受风的舌头在脸上舔过的清凉和干爽。风叽叽咕咕,呜呜咽咽,轰轰烈烈,有时节像爷爷,唠叨里夹着抱怨、生气、愤怒,有时节又像奶奶,感叹里全是缠缠绵绵愁肠百结。”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孤独树》是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长篇新作。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村庄——窝窝梁。虽然这个地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浓缩着西海固,甚至是整个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子。主人公哲布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他刚刚有些力气的时候,他在山坡上种了五颗树,分别代表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然而随着父母的离婚,爷爷奶奶的老去,这五颗树里只有那个代表着他的树苗活了下来,这就是书名里的那棵“孤独树”。

小说的主题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但小说所包涵的意蕴却又不止于此。城乡矛盾、代际差异、发展失衡……时代的一粒粒灰尘纷纷落在小哲布的面前,堆成了他成长路上那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孤独树》从留守儿童问题出发,通向更为广阔社会现实,也通向更为幽微的人心深处。

马金莲是擅长写人心的作家。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家庭内部更是一个“人心的战场”。女作家对于家庭生活更细致入微的体验,无疑是马金莲“写人心”的一项重要助力。哲布对母亲的复杂爱恨、婆媳关系里的微妙张力、老年夫妻间的无言温情……马金莲描摹出了“人心之树”上最细微的叶脉纹路。因此,无论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成长中的伤痛和幸福究竟孰少孰多,你都能从这本《孤独树》中,找到一个心灵共振的时刻。



08


《月球》
郭爽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她继续画图,画月相。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朔月。四轮月亮周围环绕着更多不规则形状的小月亮,不是阴晴圆缺的说法可以想象和概括的。一切都来得及。”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月球》是青年作家郭爽的第二部小说集,其中收录了《离萧红八百米》《月球》《峡谷边》三篇短篇小说以及《挪威槭》《换日线》《消失的巨人》三篇中篇小说。

郭爽笔下的每一篇故事,都在探讨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某种关系:父女、母子、好友或是恋人。她选择从小切口入手展现别样的小说天地,比如《离萧红八百里》从一对普通情侣平静的现实生活写起,穿插一桩少女溺亡调查旧事,又借用主人公所居住的地方与萧红墓相近这一设定,勾连起萧红与她笔下的《生死场》,讲述了普通人现实与心灵的双重挣扎。简单的人物关系搭配层层剥开的叙述逻辑,使得小说呈现出既纯粹又复杂的面貌,这构成了郭爽写作的特性之一。此外,郭爽善于用有质感的细节将人物进行落地化处理,却也会在现实中交织着记忆与梦境,在琐碎的生活之外给读者留下通向隐秘幽微的心灵世界的入口,任凭那些遭遇重重波折的人们在其中肆意想象,重获精神自由。

郭爽是一个有巧思的作家,她的“巧思”从小说名字中就可窥得一二:光明美丽的“月球”指向母亲对自我的向往;“峡谷”隐喻着父子两代人的关系;“换日线”既代表了主人公在国境线上的穿梭,也代表着意识层面不同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尽管她都在描写最普遍的人物关系,但并不让人觉得自我重复。扎实的生活经验,轻盈的文字质地,承载着郭爽对不同亲密关系话题的思考。读她的小说,也是一个让读者思考的过程。



09


《清歌》
项静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我们都慢慢脱离了自己的故地,成了远离故地的人,与过去渐渐音信不通,再也没有手写的字迹让我们如同晤面。时间无情地翻过新的篇章,大时代高歌猛进,让你看不清幸福和未来到底是什么模样。”

推荐人

张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清歌》是学者项静的第二部小说集,八个故事以傅村作为主要发生地,讲述了故乡的世道人情与岁月变迁。项静不仅描绘了承载着童年回忆和作为一代代人的梦想起点的傅村,也记录了如今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后作为养老院和托儿所的傅村。在她笔下,昔日的傅村清丽、纯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傅村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作者的叙述宛如一首乡土的哀歌,道出了生长在傅村的不同性别与代际的人们的命运和遭遇。她写了一群怀揣美好梦想离开傅村、踏入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际遇,也记录了扎根在傅村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的一生,还关注到了不同身份女性的精神世界,其中有在大城市挣扎存活、从卖色相到做微商的年轻女性,有留守傅村帮城市子女照看孩子的老年人,还有经历饥荒一辈子操心粮食的“我”的奶奶……傅村人身上的韧性让这部小说饱含温情,打动人心。

在《清歌》中,作为叙述者的“我”不是站在现在的时间点由城市回望乡村,而是和故事中的人共同生活、成长。“我”作为傅村中的一员,以“贴地”的姿态,在小说与散文、真实与虚构、乡村与城市、青年与老年之间勾勒出独属于傅村的故乡记忆。



10


《男孩们》
杨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

“在这些人物的脸被他眼睛里的洞吞掉的同时,它们已生长出了另外一副和他的记忆交织盘错的形状——虚无老人长着爷爷的脸,老人的随从武士长着爸爸的脸,看守祭坛的心魇长着李问的脸。幻影就像从停滞的记忆里不断漏出的光束,连接着两个模型世界,连接着屏幕外的奄奄一息同屏幕里的生生不息。”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男孩们》是青年作家杨好的最新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以母子关系为叙事核心,围绕两个男孩成长隐痛和经历展开回忆与叙说:在母亲精心打造“保护壳”中日复一日地沉溺于《暗黑破坏神》世界的陈速为,为满足母亲期望上演现实版《模拟人生》却陷入校园暴力与泥泞的李问,男孩们面对父亲的“缺位”与母亲的极度依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与回应,他们的精神世界打破了阶层界限而高度关联,折射出个人与时代、代际与性别、虚拟与现实、欲望与生存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

杨好的叙述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距离。她擅于营造富于张力的空间,别墅中的暗屋、火锅店旁的小巷,这些空间承载着男孩们的遭遇与创伤。但更为独特的是作者赋予两款游戏的叙事空间——高度模糊的虚拟和现实使成长经验与游戏产生了奇特的混融。《暗黑破坏神》中恐惧之主不断死亡与重生的至暗之处与速为即将失明眼中的“黑洞”重叠,记忆、眼疾与虚拟世界的三重晦暗隐射男孩无边际的成长困境,而李问于现实中不断产生的游戏错觉与他的弑母阴影交织穿梭,《模拟人生》由此成为观察、反思与质疑现实世界的窗口。游戏构成男孩们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却也使男孩们在虚无中陷入成长停滞的精神困局。



11


《俄罗斯套娃》
三三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我们所见的星光,都是星星在几十亿年前发出的光,有些星星如今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在陆地上时,一到夜晚,我们就站在死亡与回忆之下。对星星来说,我们记录了它们消失的过程,我们其实是一座座星星的墓碑。”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俄罗斯套娃》是九零后作家三三的短篇小说集。这个小说集里收录了三三从2014年至2017年创作的十二篇短篇小说,十二个故事分别发生在相应的十二个月份。

《凤凰于飞》中包外婆杀掉老伴又自杀未遂、被视作精神狂乱,贫穷平庸的第三代燕燕背负着历史步入婚姻殿堂;《疯鱼》中“我”疯狂捍卫对于金鱼的偏执占有欲;《昨日花园》中被同学父亲强暴的少女背负着记忆创伤一步步长大成人;《百合学家》中女儿与母亲的对峙、利用母亲再到谅解母亲……三三的每篇小说几乎都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开头,经由过往与当下的交叠,将一个个发生在尘世中的故事推向炸裂——这显示出三三沉潜生活、向人心深处挖掘的勇气与决绝。在富有烟火气息的叙述中,三三使用诗性的比喻,点缀着故事中与这种诗意似有隔膜的残酷与荒凉。

《补天》一篇最令人难忘:一个声称信奉女娲、背负“补天”使命的诈骗博主,通过网络的虚拟介质与“我”取得联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神秘的精神狂欢,都会有觉得高于常人的所谓“形而上”思索;而当我们不得不面临生命的有限性时,那些对于信仰的攀登、精神的高蹈又被迫退缩回“此在”的角落。从戏谑地蔑视他人到蔑视自我,三三写出的是“信仰”的尝试,更是一种普遍的生存境况。



12


《啊朋友再见》
宋阿曼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这是个美好的夜晚。在适度的喧嚣中,每个人都感到有希望,好像集体走在大路上,共同朝着一个灯塔走去。在这温热的氛围中,在志同道合的人眼中,大雾正在散去,未来似乎越发清晰起来。有什么东西正沸腾起来,又被另一种东西克制着。一些火花迸溅在彼此的眼神间、唇齿间,在这愉悦的神秘中,他们难以置信地摸到了人生的脉动。他们无比放松,所有人都可以毫无顾虑地醉去。”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啊朋友再见》是90后青年作家、诗人、译者宋阿曼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从互为镜像的青春期少女、热爱诗歌的青年、“破戒”的戏曲女演员再到寻求某种全新生活状态的都市情侣与老夫妻,宋阿曼笔下的人物以微小的勇气与微小的克服,一次次向着“叛逆”的界限发起笨拙但真挚的尝试。

小说集里不仅穿插着非主流火星文、网游电玩、创办诗刊/沙龙、音乐软件交友等迥异的时代元素,还充盈着被日常场景所击中的片刻灵光:在荒原中见证星河的柔软与清洁(《西皮流水》);瞥见冰层下微生物层叠的平滑剖面(《堤岸之间》);在瑜伽课的休息环节陷入意识漂流之旅(《白噪音》)……在层层文本的回环复叩之下,宋阿曼着意讲述的不止于情节,亦在不断折返的叙述过程中重新激活人们日渐萎缩的审美知觉与思辨力。

“寂静让一切真实”——这是本书重要的叙述策略之一:叙述者凝视着日常经验与真实之间的种种裂隙,在温润、敏锐而克制的思辨之声里,宋阿曼的写作于谜样的静默中流溢出一种如瓷器碎片般的质地:光洁、冷冽而等待诠释。她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逐渐拨开记忆、经验、知识等多重缠绕的叙述场域,细细辨认生命神秘而令人惊奇的纹路;在谜语解除的爆破一刻,挥手完成轻盈的告别。



13


《大望》
李凤群 著
花城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老,似乎本身有一种符号,这种符号遮蔽了其他的信息;这个符号否定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威严,他们的体面,甚至是他们的眼泪。”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大望》是七零后作家李凤群继《大野》《大风》《大江》之后的长篇新作。作品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四个依靠着子女安家、生活的老人,突然有一天被自己的儿女遗忘。在无缘无故被子女当作陌生人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只能回到被城市化进程抛弃的故乡:大望洲。一场“荒岛求生”就此开始,怎么才能被社会重新记起?寻找熟人,报警,托领导关系,寻求媒体帮助……一次次的尝试都最终落空。在身体每况愈下的逼迫下,四个老人中的老钱突然发现,只有说出真相、直面自己做出的恶事,才能缓解身体的病痛,才能重新被儿女忆起。可是这条救赎之路,却又很快变成一种功利性的“溢恶”游戏:疯狂逼问彼此的罪恶,疯狂诉说自己的丑陋……

作者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讲述了“老年人”自救的故事。故事的巧妙构思其实牵扯出了更多人性幽微处的问题: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出于自我保护而回避真相的部分,真相被扭曲、被变形而后被讲述,随着时间延宕变得无从把握。“年老”指涉的,不仅仅肉身的衰老,更是在时间维度上,我们靠近死亡、靠近生命真相的特殊处境。唯一一个女性“获救者”老李,她对于罪感的坦诚引发我们深思:在什么意义上,我们的忏悔才能逃离合目的性的困境?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茅银辉 方晨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城市自身就是某种边界不清、性质不明、变化不定的东西。它流动着。就像一艘游乐汽船在我身边漂荡,它没有自己的属性,因此才引人入胜。它将所有人圈入网中。正因其不确定性,才保证了每个最奇怪的渴望都能得以实现;正因其无形无迹,才促使每个不确定的可能性付诸现实;正因其没有中心或者外围,才使我们获得自由与平等。”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中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十九个游走于幻梦与现实之间的奇妙故事,小说集呈现出一个不设中心的世界。

“一旦没有了离经叛道,就没有了艺术。”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世界建立在对中心化视角的怀疑之上。怀疑主观亦怀疑理智,怀疑现实的真实性亦怀疑想象的边界,怀疑肉眼可见的常态化现象亦怀疑现成的套路和模式——以此为起点,托卡尔丘克展开了一种颠覆式的写作。于是百无聊赖的女人得以潜入她在读的侦探小说中成为案件凶手,进入陌生城市的外国人得以在街头鼓声的启发下变换身份……过去和未来、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空白地带,是托卡尔丘克小说开始的地方。

但自由穿梭于多维空间的非凡想象力和小说驾驭力只是表象。叙事者在小说中不断的隐匿和变换,背后是托卡尔丘克内心万物平等的意识和致力于理解他者、构建联结的温柔。放弃命名或命名的渴望,托卡尔丘克让思绪和目光在万物之上、在时间之内游走,只经过不占有。将自身归于未知,托卡尔丘克以意识的流动消弭边界亦消弭自我,唤醒被表象磨损、被模式限定的灵性。于是嘈杂的观念之声逐渐褪去,新的秩序在混沌之上建立起来——在无“我”之境,万千气象如万花筒般浮现;单一的“我”之外,众多复数的“我”正在生成。



02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日】上野千鹤子 田房永子 著 
吕灵芝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9月版

“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是一本对话集,收录了1948年出生的学者上野千鹤子和1978年出生的漫画家田房永子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相比上野此前艰深的女性主义著作,这本书更具普及性,更接近日常生活,但也同时涉及和处理了女性主义的许多重要问题。

首先是代际问题。两代女性对话的形式,本身就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主义在不同代际的不同面貌。对于上野千鹤子来说,女性主义运动是旗帜鲜明的反叛行为,她们的运动有“明确的攻击对象”,也有斗争的风气。而对于田房永子这一代女性来说,她们没有遭遇尖锐的不公对待,她们的“敌人在自己内部”,她们对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更加谨慎。事实上,更年轻的读者应该也会有她/他们对于女性主义的不同理解吧。在这个维度上,上野强调,我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应该是跟随时代变动的,“女权”的定义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是投一枚硬币就能显示出正确答案的答题机器”。

这本书也讨论了女性所面临的家庭、爱情和婚姻问题。通过对女性与母亲的关系,与恋人的关系和与丈夫的关系的分析,对谈的两人达成一致,主张女性应该通过真诚的交流,积极正向的反抗在各种关系中强调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建立深入的关系。比如在异性恋爱关系中,面对“坐享既得利益的男性”,女性要勇敢地邀请对方走进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的处境,要宣告自己的需求,并要求对方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要既不妥协,也不逃避。

最后,这本书谈到了女性主义“用文化反抗文化”的策略。上野强调,女性主义者要做的是“定义”,“定义”何为“家暴”,何为“性骚扰”,也“定义”何为“女性”,何为“女性主义者”。这“定义”并不意味着偏狭,而代表一种对新的文化环境的呼唤——在这种环境里,女性的需求被尊重,女性的形象被还原成每个人本身。女性畅所欲言,自洽且自信。



03


《金钱的社会意义:
私房钱、工资、救济金等货币》
【美】维维安娜·泽利泽 著
姚泽麟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单一、一致、普适的金钱并不存在,金钱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为多种或者说所有类型的社会互动指定不同的货币,就像人们为不同的社会情境创造独特的语言。”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金钱的社会意义》是美国著名经济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94年,这是在2017年修订版的基础之上,首次被翻译到大陆。

以齐美尔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一般认为,货币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换的,并且随着市场化的加剧,当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计算和买卖,工具理性将取代价值理性。在书中,她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视为对话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货币”这一概念。从货币使用者而非制造者的角度来看,金钱是不可任意交换的,不同的金钱负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和孩子自己赚来的工资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位置和价值。更进一步,作者指出金钱具有“标记”作用,人们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标记金钱的来源和用途,如塞进圣诞袜里作为礼物,将赔偿金捐赠以仪式化。这驳斥了金钱只是单向度地腐蚀社会关系,实际上人们是在将金钱编织进家庭、友谊、商业等社会关系和权力互动中。

由此,本书也就不仅是在对1870年代至1930年代美国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金钱、礼金、慈善金等进行具体的历史探讨,它预见了“我们会持续为我们的多元货币创造新的名字、界定新的用法和指定不同的使用者”,对于今天来讲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04


《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英】沙尼·奥加德 著
刘昱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让生活贴合幻想的做法里包含了多少要强啊?’劳伦·贝兰特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中一针见血地问道。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美好生活幻想和妇女求取平衡的心理义务压抑和钳制了矛盾,而不是把它展示为社会公开讨论的问题。”

推荐人

周燕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沙尼·奥加德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媒体与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女性主义与媒介、不平等与当代文化等。

她在新书《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中,以特权阶级的“高学历离职妈妈”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的深度访谈方式了解这些妇女的亲身经历,对比这些第一手叙述与当代英美媒体和政策中关于性别、工作与家庭的描述形象之间的差异,讨论受访妇女怎样受到了媒体和政策话语建构的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美流行文化推崇的是事业兴旺、家庭幸福的平衡型女强人形象。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别无选择的困境,现代妇女似乎具有了根据个人意志进行职业选择的权力。但受访妇女们的亲身经历说明,由于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没有改变、养育仍然被视为母亲的职责、无偿家务劳动被轻视等,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长久以来的不平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学历女性很大程度上是被迫成为全职妈妈。但媒体所塑造的“快乐职场妈妈”形象起着强大的训诫作用,使全职妇女只能用自我责备来解释文化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阻止了女性对性别平等口号下实际的结构不平等发出质问。

本书的最后,沙尼·奥加德提出,需要打破媒体针对母亲所塑造的强大文化幻想,要对家庭、职场、社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女性能够根据内心的愿望充分自我实现的平等场所。



05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爱尔兰】希内德·格利森 著
卢一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关节可以置换,器官可以移植,血液可以注入,但我们生命的故事仍然是关于这个身体的故事。不论是病痛还是心碎,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张皮囊底下,知晓它的脆弱,同时与死亡搏斗。”

推荐人

马思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记者希内德·格利森的非虚构作品,曾获得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年爱尔兰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以及《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2019年度好书。作品讲述格利森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疾病体验,同时关注其他患病女性的故事,绘制女性身体的疼痛地图。作品以病痛的肉身为底,由生活、艺术、文学、社会等层面叠加关于女性身份的思考,呈现国家话语、社会经济生产制度、宗教权、父权制等对女性身体的限制,如头发长短、颜色、风格的象征性,血液的隐喻,孕期被指点的变形的身材、在病床上被凝视的身体,堕胎的权力、被定义的母职等等,诉说病痛对女性身体主权的定义和入侵。

在作家看来,身体的病痛并未使女性陷入怨艾,疾病成为她们艺术创作的载体,身体是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伤被视作身体中绽放着迷人光彩的星星,跃现着女性摆脱肉身桎梏的自由灵魂。作品还关注着人类共同的疾病经历和情感体验,比如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亲友离世、冒险体验、艺术狂热等。作家平静地叙述人类的困境,呈现着将身体作为战场的强大主体性。



06


《吹口哨的女人》
【英】A.S.拜厄特 著
黄协安 译 
文汇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她曾经是爱丽丝,但愚蠢地想成为朱丽叶,想成为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甚至想成为埃及艳后。哦,不,不要,弗雷德丽卡想。我不想演戏。我要思考。我要看透。我要保持好奇心,要让好奇心越来越强。”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吹口哨的女人》是拜厄特四部曲的终了之作,核心人物弗雷德丽卡如今已是33岁的单亲母亲,她离开讲坛走入电视行业,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了一档谈话节目的常驻嘉宾。在玻璃屏幕背后的演播室里,弗雷德丽卡就人类发明、哲学思想和伟大人物发表观点,话题包括占星术、莎士比亚、避孕药、保鲜盒、语法教学等等,她在男性文化名人的包围下侃侃而谈、毫不怯场。弗雷德丽卡意识到,她自己就是镜中的爱丽丝,在这个时代依旧拥有着充沛的好奇心,渴望吹响口哨获得关注和生存的机会。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电视媒介方兴未艾,极端宗教活动正在盛行,各地学生高举“反大学”的旗号,敌视一切传统的通识课程。在大众和精英文化双双面临机遇和考验的时刻,知识女性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学术领域中频频受挫,同时还得经受精神上的孤独和归属感的丧失。

在这部充满智性光芒的小说中,拜厄特就知识女性的处境影射英国政治生活,并重新审视自由女性的神话,内容涉及语言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基因遗传学等等,充分显示出作家的丰富思想和创作激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拜厄特未尝不是一位充满好奇的爱丽丝,在虚构的文学幻境中执着地向世界的真谛发起追问和挑战。



07


《昨日我是月亮》
努尔·乌纳哈 著绘
王亚鸽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9月出版

“由智慧和历史织就的
我家的女人们,有裹在丝绸里的
玻璃和爱的形状
她们教自己的孩子说话
友善而坚定
因此当她们说话时
她们毫不畏惧。”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昨日我是月亮》是生于1997年的巴基斯坦女诗人努尔·乌纳哈所著的一部诗集,收录了108首诗歌和她亲手绘制的40幅插图。

在这部自白之书里,她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她生活的全部:“我头上的一块布,尖叫着一个身份……甚至连外面的天空也知道我的出身”“我的骨头,每次战前都承载,同样多的混乱和宁静”“有些男人膨胀到我们的房子再也容不下……他们希望我们萎缩——变成一幅画,装进精美的相框挂在墙上”“我每天走在两座桥上,一座亲切,像我的母语,另一座可怕,像外语”。愤怒和重建是她诗歌中的常见词汇,她致力于在宗教、战争、两性关系和家庭伦理之中发现和思考那些生活中普遍的真理。

难以想象年轻的诗人背后是怎样复杂沉重的文化负荷,但她却出人意料地用一种超出年龄的清醒和智慧发出独属于自己的有力声音。似乎在说:我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完全知道自己将要怎样生活。那些沉重的词语被诗人一一消解,并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诗行,发出了超越宗教和传统的女性声音。

如她所说:“我在建一座房子……我在建我自己。”通过这部诗集,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轻女性怎样完成艰难却卓越的自我建构,并向外传递自己的力量。对于一位年仅24岁的诗人,这显得尤为珍贵。



08


《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
【日】山本文绪 著
汪诗琪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版

“若是太纠结于幸福,稍有些不如意就会无法忍受了。有那么点不如意也挺好的,毕竟人生不会事事顺心的。”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是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暌违七年全新代表作。32岁的都小姐为了照顾患有更年期疾病的母亲回到家乡,与父母同居的生活让她感到压抑,职场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想逃避,恋爱对象不能给她稳定的未来……都小姐仿佛地球,明明自身已经倾斜了,却还要高速地自转与公转,她觉得自己快崩溃了。

这本书不仅写了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它更提出了一系列人生问题。婚姻的底色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度过幸福人生?以什么标准评判另一半?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小都和朋友们关于伴侣条件的激烈讨论,桃枝看到老去的丈夫时对自己婚姻的默想,小都和贯一彼此迁就又有摩擦的婚后生活,小绿对于母亲和任叔叔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虑……这些真实与想象、复杂与纯粹、喧哗与平淡,涂抹出生活丰富的层次。在变幻不定的人生光景中,人人都想抓住完满而确定的幸福。“若是太纠结于幸福,稍有些不如意就会无法忍受了。有那么点不如意也挺好的,毕竟人生不会事事顺心的。”在平凡之路上前进的小都的身影,正是我们这些“同路人”的生活镜像。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主编《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选》《2020年短篇小说20家》《2020年中国散文20家》。2021年3月,音频课《张莉的女性文学课》上线。


| 往期精选|

徐则臣:写作,是一个人的战斗
纪念曹禺|他赋予他们在舞台上生的灵魂
“我就是在为渐渐凋零的老英雄写一部史,写一首诗。”
告慰我们的荣光先辈,告诉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有了军校的青春,心里就永远有了家国和山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