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徐贵祥:比天空更加宽阔的
买来朱秀海新作《远去的白马》,打开就放不下了,连读数日。为了方便表达,先把作品的故事脉络简要地梳理一下:抗战后期某日,胶东两名乡村女子分别接到通知,今晚各有一名八路军干部和她成亲。风雪之夜,村长赵秀英等来了自己心仪的白马英雄刘抗敌,水到渠成入了洞房。次日凌晨,日军偷袭,赵秀英催促刘抗敌离开,自己和另一位新娘赵大秀用土炮掩护。策马归队的刘抗敌回眸一瞥,看见昨夜的洞房烈焰腾空,误以为赵秀英牺牲。而赵秀英在不久后抢占东北的征途中,率领赵大秀等支前民工,于混乱中被挤上渡船,来到东北。此后,真相相继浮出水面,原来在那个风雪之夜,进入赵秀英洞房的刘抗敌,是组织上介绍给赵大秀的,在东北战场,赵大秀当仁不让地同刘抗敌正式结婚;而介绍给赵秀英的另一个英雄刘德文,则是因为上级临时调遣而误了婚期,并在此后被误认为牺牲。长达三年的时间,赵秀英始终以支前民工队长的身份,伴随一支部队,多次参与该部的战斗,以胶东抗战时期积累的经验,为该部筹集供给、抢救伤员、发动群众,甚至直接参战,见证这支杂牌部队成长为二流主力、一流主力。
赵秀英的故事是由一系列错位编织的,到底是谁首先张开了错位之手,是刘抗敌还是刘德文?是赵大秀还是赵秀英自己……似乎每一个人都能扯进来,但是转念一想,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错位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在战争的滚滚洪流中,个人遭遇没有对错,只有命运。或许也可以这样认为,是那匹被称为“飘雪二郎”的白马,在风雪之夜故意制造了这个错位,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个错位的源头,一错再错,将错就错,通过小人物的一系列人生错位,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英雄形象,完成了对东北解放战争的宏大叙事。
进一步读小说会发现,真正的“飘雪二郎”后来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载着刘抗敌来到赵秀英的附近,隔着几里地,赵秀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气息,从而也埋下了赵秀英曾经同刘抗敌和赵大秀秘密见面的伏笔。第二次是它被刘抗敌送给欧阳政委,载着欧阳来到赵秀英的身边,让人隐隐感受到刘抗敌副师长的良苦用心――既携带他本人的思念之情,也隐含他希望赵秀英重新获得爱情的希冀。赵秀英对欧阳政委异乎寻常地敬重甚至产生了隐秘的爱慕,似乎也是从白马开始的。欧阳政委牺牲之后,白马就成了赵秀英生死相依的战友。运输队老孙提出让白马拉大车的时候,赵秀英用鄙夷的眼光回答了他,“没有了它的主人,它就应当像那些驽马一样去拉大车吗?”终于有一天,明察秋毫的姜团长为了转移赵秀英的哀愁,趁其不备,将白马带走,换回了一门山炮。这一次,赵秀英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但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的心声:“白马就在我心里,永远都不可能离去。”
再说那些人。赵秀英本来不在北上编制序列,在渡海过程中又和自己的民工队失散,独自一人伴随一支部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啊,人员来自分区独立团、县大队、民工、俘虏......一言以蔽之,都不是主力部队的人,登岸后要枪没枪,最初勉强编成一个营,也只能在次要方向上当个摆设,好在这个摆设在保卫上级机关的时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被升格为十九团,兵员包括最后收编的散兵和新兵,团一级只有自以为是的老红军干部温参谋长这么一个指挥员。在赵秀英拒绝返回胶东之后,表面很倔、其实一直对赵秀英心存依赖的温参谋长,给赵秀英任命了三个职务:后勤队长、群工干事、包扎所长,三个职务都是临时代理的。但就是在这些岗位上,赵秀英开始发挥她在胶东组织群众、土改、瓦解敌军的才能。在安东外围,她研究了城内的情况,最先发现了残留的日军、伪警和实际控制城市的苏军之间的缝隙,纵横游说,软硬兼施,并单刀赴会,在伪警面前冒充国军先遣部队,同苏军指挥官大谈毛泽东和斯大林,结果是,兵不血刃占领了安东城,并收获了大量物资。部队也因此补充了兵员和给养,整编为三十七团。
《远去的白马》没有选择重大战役中最为光彩的一面,而是截取战争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配属行动,部队是“影子部队”“诱饵部队”“摆设部队”,甚至是别人眼里的“败军之将”“叫化子大队”,由于上级看不顺眼,常常连饭都吃不上。这不是上级的错,是这支部队不争气,摩天岭一战,三十七团本来有机会证明自己,但是由于指挥力量薄弱、战术技术生疏、兵员思想混乱,导致狼奔豕突、溃不成军,用师长的话说,哼哼,关键时刻就看出谁是主力了。连赵秀英这样的民工都时不时地讥讽团首长――“这样的仗你们打不了”,“你们守得住吗”……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后来来了一个大机关作战科长出身的姜大伟,他一次一次地示弱,一次一次地退缩,以致于把全团推到了一个“知耻后勇”的境地。在新开岭战役中,他把地雷埋在敌人进攻的前沿,也埋在自己的退路上,真正是破釜沉舟。新开岭战役让三十七团增强了自信,找回了主力部队的荣誉感。到了塔山阻击战,虽然还是打防御,但战术专家姜大伟预感到,他的白台山防御阵地将是空前恶战,仅靠现有兵力和装备是不够的,几年来赵秀英一直舍不得扔的破炮筒子、从日军仓库里搜刮的地雷、用地雷火药制成的炸药包、战场上捡来的两拐子电话线……所有能够帮助防御的作战资源,都纳入了姜团长的视野,包括泥土和石头。他在小小的白台山构筑了一个土洋结合的防御阵地,仅有的炮火放在对敌致命一击的时刻,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穿插、迂回、潜伏……这一套被一群脑袋掖在裤腰上的“疯子”运用得出神入化。终于,这支部队浴火重生,以崭新的面貌、带着新的番号汇入东北野战军的洪流,踏上了入关南下的征程。
从宏观上讲,所有的战争故事都是大同小异,一个“大”字,囊括了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目的和战争结局;一个“小”字,则往往是战场局部、过程片段、部队分支、个体的情感命运……除了这些“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基本原则,以及作者继续发挥行为细节和心理活动的细腻的擅长以外,《远去的白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小中见奇、奇中见巧。几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甚至每一个物件的出现,都带有传奇性。赵秀英是个奇人,她不同于我们在其他文艺作品里见到过的任何一个支前民工形象,也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胶东大嫚”形象。刘抗敌、刘德文、姜大伟、欧阳政委也是奇人,处事风格不同,作战各有绝活,在司空见惯的英雄形象中,他们因为不同寻常而焕然一新。但是,在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又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传奇性而失真,传奇性的合理性是靠艺术的真实性支撑的。所有的传奇,较之战争生活的真实,都是管中窥豹,都不足以让我们大惊小怪。战争的隧道有多深,就有多少传奇,我们远远没有写够、也没有写好战争传奇,只能说,《远去的白马》又往深处走了一步。
还是要说说白马。白马几乎是以“神来之笔”出现的,它在风雪之夜驮来一个决定性的美好的误会之后,就很少露面了,然而在作品中它并没有真正远去,它隐没在云端,翱翔在战争的上空,奔驰在军人和赵秀英的心里,若即若离,藕断丝连。需要它的时候,它从天边奔来,聚集着作品人物和读者的目光。当故事重新回到主题之后,它又隐居二线或者三线。在作品中,赵秀英不是军人,却成了军人的灵魂,而它则是赵秀英的灵魂,当然也是作品结构的灵魂象征。
小说读到中间,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几句话:写好军事题材小说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军史知识,要有丰富的军事常识,要有深刻的战争生活体验――作者的从军和参战经验在写作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比如战场布局、战斗态势、建制装备、战术技术等等,能够写得活灵活现并符合逻辑。当然,最重要的前提还是,会写小说。军旅小说家要有壮怀激烈的英雄理想,也要有悲天悯人的生命关怀,要有设计结构的宏观视野,还要有编织人物关系的建筑手艺,以及对于战争、战斗、战场的直观俯仰和对战争中人内心进行深度体察的能力。
最后,不得不说说作者本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广西前线参加边境作战的时候,我是一名新兵。战争结束后,我被抽调到军部创作组写报告文学《炮兵英雄王聚华》,那时候就知道友军有个作家朱秀海,写了一个报告文学《河那边升起一颗星》,在参战部队中反响很大。从那时候起,朱秀海就是我心中的榜样。若干年后,又读到他的《穿越死亡》和《音乐会》等,感觉这是一个始终高举英雄主义旗帜、致力于纯粹意味书写的军旅文学作家。阅读《远去的白马》过程中,我的脑海不断闪现四十年前的一幕,想象那时候的朱作家,和我一样守候在热带雨林潮湿的猫耳洞里,眺望撕裂夜空的流星般曳光弹雨,聆听山峦之间和江河上空发出的轰鸣,一股英雄气拔地而起扑面而来。写小说我当然写不过朱秀海,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相同的,我们都是上过战场的军人,而且都是两次。第二次参战是在云南老山地区,他是上级派到作战部队的专业作家,我是侦察大队的一名排长,那一年多的战争生活体验,让我们都增加了军事文学创作的自信。或许,从那时候开始,在作者的心里,《远去的白马》已经从遥远的天穹下面疾驰而来。
2022年1月3日
文章作者✦
徐贵祥,皖西人,1959年1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高地》《八月桂花遍地开》《明天战争》《特务连》《马上天下》《四面八方》等。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七、八、九、十届全军文艺奖,第四、八、十、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相关图书✦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2月1日出版
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解放战争中,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 往期精选 |《北京烟树》:你愿意与我一起回去吗?
《海中白象》:流动于大洋两岸的爱情、亲情与别情
《与父亲书》:我原来也以为,我是足够了解父亲的。
《花田半亩》:来去皆是匆忙。我在病里沉沦成长。
文艺联合书单|在这里,看见中国最好的文艺书
▽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