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新书速递小书单|读书不觉已春深

十月文艺 2022-06-21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面临一些意外和艰难的时刻。

 

最大的英雄是每天过着平凡生活的那些普通人,是那些直视黑暗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茫茫人海,总有人在无奈、失落、彷徨、焦虑着。愿大家能在书中找到被人生偷藏起来的糖果,让灰暗的生活因书籍发光,将寂寞的时光换成享受的时刻。我们一起,善意地守候发生在世界每个角落的故事。

 

2022年第一季度,十月文艺有八本书登上豆瓣新书速递,感谢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五一假期前,我们想与大家分享这些好书。希望你能捧起书,进入这方寸之间的天地,感受读书不觉已春深的沉浸时光。希望你能在书中遇见自己,邂逅更多有趣的灵魂。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诗人于坚最新长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摄影集。


近几年,于坚一直试图在实验一种写法,他从“散文”回归到“文”,重返汉语言体系中的“文”的传统,没有文体形式泾渭分明的分野,既有随笔、散文、记叙文的笔调,也有小说式的片段、分行的诗和引文,它纷繁而致密,《密西西比河某处》正体现了于坚近几年对写作的新思考。


《密西西比河某处》不是一本游记,而是诗人于坚对异国文化的钻探,对异国之行、异国见闻的回忆和重构,在这部长篇散文中,于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独属于他的密西西比河,他遭遇的诗人、观赏的街景、回忆里的事物,它是混沌的、斑驳的,是“于坚体”的。


《密西西比河某处》同时是于坚的首部摄影集。于坚的摄影极有日常感,他以诗人的眼光记录他所看到世界,并且用诗性的文字贴近当下的情绪与灵感,让摄影以一种更加轻盈的方式回到大众身边。




“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作者侯磊借此化成本书书名《北京烟树》,寄望于依依柳烟中,述世态变迁,品人情冷暖,发怀古幽思。


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他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皇城掌故,就自家照相馆的兴衰、东安市场的变迁、中轴线的今昔娓娓道来;将胡同叫卖的余音、德容底片的旧影、北平澡堂的氤氲、簋街食府的百味,这些百年来的色声香味一一描摹,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与文字如影相随的,是两位北京画家为本书度身绘制的三十一帧精美插画,留驻了许多胡同拆迁之前的风貌,融优雅的怀旧于彩墨记忆的典丽之中。




《海中白象》共收入九个中短篇小说,主人公均为移民美国的华人,写的是他们在美国生活的日常。


其中,《海中白象》从女儿的视角讲述父母情感破裂的故事,父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母亲红杏出墙造成夫妻裂痕;《潮来》描绘一对闺蜜不同的命运轨迹,以双线形式讲述老病和毒品导致的复调悲剧;《陀飞轮》写出少男少女青春期的悸动,对异性的好奇和对性的探索,背后隐藏的是女主角对于存在状态的不满和反抗;《消失》与《陀飞轮》是姊妹篇,采取不同的视角,《消失》是以女孩的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钢琴天才少女在父母离异后,决定不再忍受被安排的人生道路,以消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反叛;《烟花冷》中,女主人公百合的“合伙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她走出短暂消沉,在回忆和对现实的关切中,重拾人间的美好;《豹》通过一对小夫妻因流产而产生嫌隙又努力弥合的心路,揭示了生命的魅力;《时差》写了一个丧偶式育儿的主妇突然昏迷,丈夫在照护妻儿及深度自省的过程中,产生对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求;《萍聚》通过一次疫情期间的老友聚会,回顾了由一桩技术间谍案引发的官司,展现了华人间的互助与亲情;《四分之一英里》经由一位站街女的惨死,书写了华人女性间的惺惺相惜。


这些中短篇小说共同组成一幅移民浮世绘,个人的奋斗在生活的偶然性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人们求生的热忱又如此强烈,营造出一种命运的神秘感和悲壮感。




“我的房客乌尼戈,在一个 鼬鼠满世界跑的春季消失了。但只要我愿意让自己的思绪驰骋在一条回忆的轨道上,他便无处不在。”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是青年作家渡澜的首部短篇小说集。


十一个故事,根植于自然,茂然生长在草原的风里,奇异想象乘风而来,更有异族的神秘气息、诗似的分辨洞察连缀其间,跃动着生命力。


渡澜虚拟了自然之子、畸零族裔乌尼戈,庞大陋异却充满温柔宽宥之力的多足怪物莫德勒图,亦人亦兽不为世所容的初生儿嘎乐……“有异—抵牾—复归天然”,这是人物们的命运,也是小说流动的叙事循环。当“异类”成为主人公,被收束的一切为自己发声,声音电光一般地灼闪在字里行间,呼出众生生死存活的平等意志。


渡澜笔下初生的混沌是纯粹的,犹如异香缭绕于草叶,灰烬里钻出生机,万物浑然一体,迎向广博的宽容和自由。




生活像一个深渊,你把理解、容忍和爱都投入其中,却听不见回声。德语长篇小说《纵身一跳》用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没有从生活与自我中堕落的女人特有的清澈目光讲述故事。除了男人,女人们还想要爱情、自由、朋友、无所事事,以及片刻沉沦与毁灭的快乐。本书将五个女人的生活遭遇巧妙编织起来,全景式展现了当代德国女人的生活和情感状况。

【宝拉】“她的痛苦没有人分担。痛苦像一块不断生长的蛋糕,她吃啊吃啊,可它就是不变小。”

【尤蒂特】“这个人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除了是她的一个个决定之外,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布里达】“长期哺乳使她的乳房变成空皮囊,熬夜在她脸上留下了阴影,眼泪已经流干。她比当时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可是这有用吗?”

【玛丽卡】“那又怎样?她问。你们要把我这样的没有孩子的女人怎么样呢?送进修道院,还是强迫结婚?”

【乔琳德】“她丈夫是一个几乎一米九、尽管有各种错误仍然希望被无条件爱着的大男孩。可她不是他的母亲。”

她们用各自的遭遇告诉我们,人生就是在钢丝线上艰难行走,要随时提防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忍受过噩梦一次次的撕咬后,她们能否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呢?


《十四天》的全部情节紧凑地发生在十四天之内;故事背景设定在2020年初,湖北的一座小城宜都。犹如舞台剧一般,一个庞大的家庭组合在一起,他们将一起度过与外界隔离的十四天。没有了工作与社交的距离,日日相对,他们的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被放大,彼此艰难地磨合。十四天,既漫长,又短促,一切又重回正轨之后,“十四天”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随笔精选集,收录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等22篇随笔和访谈。


路遥以真挚朴素的文字,回顾自我成长,谈文学与创作,谈人生的得与失……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更是一个深情的儿子和父亲、一个坚毅热忱的追梦人、一位智慧而亲切的青年导师。


《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是充分阅读《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名著的必读书。通过《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得以走进名著背后的故事,看到在鲜花和掌声之后,路遥艰难波折的创作之路。打开《早晨从中午开始》,读者不仅会感受到路遥对文学与生活的深情,也会从中找到共鸣,看到不甘平庸而奋然前行的自己。




《至少还有文学》收录了95后新人作家宗城在2018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三十篇作家作品论。本书是一部文学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辑。


上辑“心灵的辩证法”主要探讨的是作家对心理深度的挖掘,如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亚·伍尔夫、张爱玲等,他们的文学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聚焦现代人在精神层面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


中辑“挤掉自我的奴性”关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和对社会的反映,如契诃夫、卡夫卡、王小波等,伟大作家往往既能写出人心灵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辑“经典细读”则是比较纯粹的文本细读和分析,在这一部分,作者更为关注的是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学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痕迹。


作者说:“写作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采用教条的学院分析式话语,而是试图在‘学理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把作家们的作品和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出来。我更感兴趣的是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文学如何影响了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学?在文学共和国里,为什么作家们能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





(以图书出版时间为序)

编辑:徐vv | 审核: 胡晓舟

| 往期精选 |

长篇报告文学《赤子初心》|“时代楷模”“漳州110”纪实

《开创者》|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新企业崛起的奋斗史

所谓远方,不过是诗意之表达的一种罢了

在人生的征途上,你需要有勇气纵身一跳

《远去的白马》《平安批》荣获“2021中国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