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的日常》x 于坚|从大自然所赐的万象中感受真谛

吴怡吟 十月文艺 2022-06-21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节自《轻柔的湛蓝》
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预言家。写下上面这句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心境正在自己的一生里摆荡吧?他一生飘零凄清,虽被命运薄待,但报之以诗——可能,命运也不是全然无情,也怜惜着这“轻柔的湛蓝”,百年后,经海德格尔的阐述,荷尔德林终于闻名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诗意栖居”也为他一直拷问的“存在意义”添上了几许芬芳以及丰沛的情感。


诗人于坚也是这一哲思的信奉者,他不认为“诗意栖居”是舶来之物,在古早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里,这是常态。很多人忘了,但他记起来了,一路寻找,一路写作,他要重回伟大的黄金时代。


“郁郁乎文哉”




“郁郁乎文哉,深邃伟大的文。中国文化它是一种以文来领导生命的文明,以文照亮生命的动物性的黑暗,这就是文明。”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于坚和好友文化策划人虎良灿相会于云南建水。这座古城之古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在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的文庙面前,所有的敬畏和感叹都会随着于坚这句“郁郁乎文哉”化为一声韵味悠长的钟鸣回荡于胸。



于坚多次在文章中探讨着“文”。散文集《挪动》,他以“代自序”开篇,就对“何以为文”进行了自问自答。他认为,“尤其在汉语中,一切写作都自文发端,甲骨文上的铭文就是散文”;并且文不仅是名词,还是动词,“来自远古与诸神沟通的祭祀”。孔子早就告诫我们,文是自由,也是束缚,即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在《建水记》里,他给文打开了广阔的维度:



“在广义上,文在中国已经化为生活技术、艺术,生活就是作品,就是作品的创造。写作是文,烹调是文,园林是文,建筑是文,做事是文,一个木匠是一个文人,一个厨师是一个文人。”





于是,他并不满足于案头的寻访,他徜徉于烟火人间,于日常中寻访着自古传承而来的进退有度的和谐步调。他为自己生长于昆明而感觉幸运,畅泳于滇池,登高于西山,细细描绘武成路、茶馆、图书馆、筇竹寺、澡堂的朝夕……穿行其间,与杨慎、钱穆、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昆明相遇,而后感叹:



“昆明的显赫不是文明和历史的显赫,而是大地和存在的显赫。她奉献给世界的不是济世英雄、开国功臣、铁血宰相、无道昏君。而是单纯朴素的阳光、蓝天白云、鲜花、空气、春天、大地和有益于生命的日常生活,是对文明世界已经麻木的对于栖居的感受的唤醒。”





他为昆明写了《昆明记》,为建水写了《建水记》,为澜沧江写了《众神之河》……其中他不仅以文字记录所寻觅到的“诗意栖居”点滴,还献出了他用快门记取的平凡人的生活百态。是了,他的身份不仅是诗人、散文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在大理、昆明、澳门、上海及法国、西班牙等地举办过摄影展,系列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摄影大赛华夏典藏奖。



于坚说“人通过文的出场,在世。人通过文才成其为人”,“诗意栖居”也就是文。

重返文,是于坚的追求,他要“以生命为世界文身,无所不文”。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节选)

花香浮动的春夜,李白与一众兄弟畅游园林。月朦胧,诗萌动,大自然将锦绣般灿烂的景象堆到了面前,李白没有辜负,写下了这烨烨煌煌的一篇。大多数人在吟唱头两句时就心醉不能已,而于坚念兹在兹的却是“大块假我以文章”。对他来说,这是方法论,从大自然所赐的万象中感受真谛。



生养他的七彩云南,于坚当然不负,一步步行走,一寸寸发现,写下了《昆明记》《建水记》《丽江后面》《云南这边》等。他关注哺育了云南苍苍群山、莽莽雨林的澜沧江,用了6年多的时间,无数次造访,从发源地到入海口实地勘察,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为一条河流而写的书”——《众神之河》。



年轻时,他是罗曼·罗兰、大小仲马、巴尔扎克、雨果、左拉、莫泊桑等人的读者,后来就挟着思念去巴黎去拜访。眼前所见的旧世界,让于坚惊以为“自己来到了《格林童话》的某一页里”,大街小巷每个角落都能与书中所识对应,此间包浆让他沉醉。于是,有了《巴黎记》

他爱苏轼,“中国文明的黄金时代最伟大、最经典的文人之一”,于是他前往眉山朝圣。他看到岷江一片欣喜,当下就挽起裤脚要渡苏轼渡过的河;到三苏祠瞻仰,看到修祠工人沿袭传统,用棉花、麻线、石粉、糯米等做麻筋,黏合砖瓦缝,他欢呼“一种古老的美重新归来”;到饭店点上东坡肉,“一块下肚,立即与世界和解”……《在东坡那边:苏轼记》就此诞生。



还有,《印度记》《密西西比河某处》《暗黑之盒》等等,于坚喜欢田野调查,信奉知行合一,“只写我经验过的,看见的,我不喜欢想当然”。我来,我看,我写——以文明之。


人充满劳绩,然诗意栖居


以上所提的作品,不过是于坚历年创作的小部分,他的人生无疑也是“充满劳绩”,但“诗意栖居”。他迷恋着日常,文字不厌其烦地描摹着每一个日常,相机记取着一个个生活的瞬间。


理发店隔壁的棋局(于坚摄影,选自《建水记》)


他写建水,从独步明代文坛的杨慎所见的建水写起,城楼、街道、饭店、四合院、玩乐、吃食、交通、天缘桥、友人等一一罗列,此中飘散的各种味道、起伏的声音都细心地做了收录。看《建水记》,有置身立体版《清明上河图》的感觉。



“建水充满细节。这里凹进去,那里凸出来,无法一览无遗,什么都是弯弯曲曲的,弯弯曲曲的屋檐,弯弯曲曲的墙壁,弯弯曲曲的门头,弯弯曲曲的院子,弯弯曲曲的巷子,一切都是曲曲弯弯,曲径通幽。”






建水小巷之一,按快门时有一只鸟在叫(于坚摄影,选自《建水记》)

他热爱着提供丰美细节的存在,写散文时不吝笔墨,作诗亦摒弃了书面的、精致的表达,用了口语化的叙事。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嘴巴

打开灯

墙上钉着于坚的画

许多人不以为然

他们只认识梵高

……”





这是于坚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中的一段。在这之前,诗坛一度是高雅朦胧的、严肃愤怒的、优美晦涩的、壮怀激烈的……而于坚却选择往口语化的、不动声色的、日常琐碎的“荒路”上走,这一走就是四十年。他今年的新作《杜甫记》,一开场仍是“从前 中国有个出生在河南的人叫杜甫 男子 生于早春”——好似在给你聊个古早的闲话。

读他的诗,更像在看一部部电影,蒙太奇似的场景跃动,生活气息充盈,不时还闪动着几分调侃、幽默、自嘲、讽刺。



1986年,《尚义街六号》一发表,于坚成为了“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带动起了口语写作的风潮。他拒绝隐喻,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本身就是关于世界的一种隐喻”,拒绝才是对隐喻的解救——日常进入了诗歌,生命回归了本身。换种说法,选择日常,正是因为于坚从日常中发现了神性,又或者说,他深刻体察到了无用之用。

于坚写过一篇《种树小记》,从一次小学种树的经历讲起,联想到学校育材,“学生大多数并没有成为教育所期待的参天大树”,进而发问:“难道没有成为学校所期待的大树的人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吗?”然后,他就语重心长地对追求“超人哲学”的尼采说了:



“……世界只剩下尼采们,没有君子小人、大树庸才的对比,世界不也很平庸吗,就没有世界了,老尼。”





所以,不要在意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卓越还是平庸,在“充满劳绩”的同时,还琢磨着“诗意栖居”的人,在于坚看来,才是值得歌颂的。而建水,就是他所推崇的这样一个诗意栖居的所在。海峡卫视4月27日22:07海峡卫视、4月28日东南卫视21:00、优酷视频0点《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和于坚&虎良灿,到云南建水感受诗意袭来。



- 于坚获奖经历(部分) -


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百花散文奖、台湾《联合报》第十四届新诗奖、台湾《创世纪》诗杂志四十年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德国亚非拉文学作品推广协会主办的“感受世界”亚非拉优秀文学作品评选第一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摄影大赛华夏典藏金框奖。


关于于坚,你不可错过的作品(部分)




《于坚的诗》

收入了于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避雨之树》《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事件系列》以及长诗《O档案》《飞行》等。




《挪动》

于坚的散文自选集,收入散文二十余篇,均为未出版过的作品。




《众神之河》

一本澜沧江的传记。于坚用6年时间多次拜访澜沧江,从她的发源地到入海口进行了实地勘察,倾吐所见,分享所感,“一条河流就是一条文明史。




《昆明记》

于坚关于故乡昆明的散文摄影集,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历史、自然和人们鲜活的生活。





《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循着《东京梦华录》所记录的中华文化造极的宋,于坚走遍开封、眉山、杭州、黄州……在古今场景交织中,还原一个更真实的苏轼,再现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




《印度记》

于坚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印度。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其中的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巴黎记》

于坚关于巴黎20多年的所见所思。未见时,他以为这是个未来之城,到达后,震惊于她依然是经典小说所描绘的旧世界。他沉醉于这个城市的包浆之美,将其精神景观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到我们面前。




《建水记》

于坚关于古城建水的散文摄影集,诗人穿梭于建水的大街小巷,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细述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探寻了建水人为何至今仍能“诗意地栖居”。




《密西西比河某处》

于坚的散文摄影集。于坚钻探了密西西比河所渗透的美国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独属于他的密西西比河。




《暗盒笔记》

于坚的思想片段的集合。于坚漫步于世界各地,去观察和描述被浮躁的工业化社会视为庸常乃至落后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之诗。




《相遇了几分钟》

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监制 | 王圣志
| 往期精选 |

所谓远方,不过是诗意之表达的一种罢了

《生生之门》入选“云南十大好书”

周洁茹《美丽阁》:暖色调香港

豆瓣新书速递小书单|读书不觉已春深

赠书 | 一份假日必读书单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