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为何能够得到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大会·2021年度中国好书》盛典在央视播出,苏沧桑散文集《纸上》入围“2021中国好书”,得到专家和读者的众多好评。
在此之前,《纸上》还荣获多个重要奖项,本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文学分榜、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和《中国教师报》2022年度“十本书”特色榜单等等。
一本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散文集,为何能够得到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也许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为了写就《牧蜂图》,苏沧桑追寻三代养蜂人的足迹,带着血压计和药品,远赴新疆,行程万里,足迹遍及乌鲁木齐、奇台县、江布拉克、碧流河、伊宁、伊犁河谷、果子沟、赛里木湖;写《春蚕记》时,她凌晨3点起床,和蚕农们一起用桑叶喂养十万只蚕;为了写富阳逸古斋古法造纸,苏沧桑去了大源镇朱家门村,跟随造纸师傅一起上山砍毛竹;写《跟着戏班去流浪》时,苏沧桑跟着戏班足足一个月时间,甚至上台演唱《惜别离》和《葬花》,完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正因此,散文集《纸上》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丰沛的细节。 她写茶农黄建春:“他的手,是天生炒茶的手:五指合并,严丝合缝,从指根到指间,有微微弯曲的弧度,与炒茶锅紧紧贴合。黄建春是村里炒茶炒得最好的人之一,他炒出来的茶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手感如同摸在丝绸上。” 她在《冬酿》里写:“糯米从泉水里捞出来的样子,像冬日屋檐上的青苔被春雨唤醒。倒进木蒸桶时的样子,则像江南临近年关的一场小雪,薄薄的,瘦瘦的,亚光的。”
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现实,在苏沧桑笔下,变得鲜活且意味深长。苏沧桑说:“我所有的文字都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躬行体验,是时时奔涌的创作冲动,也是突破自我的文字野心。” 面对渐渐远去的古法手艺行当,幸亏有了苏沧桑这样的写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调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人、珍稀的事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 她观察他们的服装、肤色、神情、常年劳作的双手,观察他们的日常饮食、人际交往,苏沧桑是一个深度体验者,这正是《纸上》的弥足珍贵之处,亦是《纸上》的动人之处。 苏沧桑的散文逐渐成为当下美文写作的典型代表。她的散文也经常被作为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因此她被大家称作“高考热点作家”。在被问到希望自己创作的散文给青少年传递出什么样的文学观和生活观时,她说:“守赤子之心,接人间地气,信万物有灵,书天地大美。”
散文集《纸上》出版之后,苏沧桑带着它,在杭州、宁波、台州等城市举办了十余场讲座。她走进各个城市的校园,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们畅谈《纸上》背后的故事。
苏沧桑告诉大家,写作要真,要通过实践去了解细节。她希望年轻的学子能够感受到中华大地上蕴藏在劳动人民身上熠熠发光的传统美德,去发现我们的风物之美、人文之美。
“散文要美,散文要真,散文要灵性,散文要大气,散文要有担当。”苏沧桑在讲座中为学生指出了散文写作的方向,并真切地表示希望大家“多读、多记、多观察、多体验”,常怀一颗赤子之心,悲悯之心,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名家推荐
+
莫言(著名作家):寂寞不是痛苦,寂寞也许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幸福。因为寂寞而写作,不是为了功利。在寂寞的写作中体会寂寞、消受寂寞,这样的寂寞文章必是可读的文章。仅有才华没有寂寞不行,仅有寂寞没有才华也不行,才华加寂寞,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一杯清茶,好像一环凉玉。我感到苏家的沧桑就是这样的在细雨天气里躲在小楼上写寂寞文章的人,如果不写文章就一定是撑着油纸伞在小巷里彳亍的人……最让我欣赏的是,高的立意,大的思想,都从小处自然得来,不出狂言,不升虚火,就这样避免了现在流行的空、麻、酸、腐、假的散文病。我很喜欢苏沧桑的这样子的散文……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至于写什么,是次要的。有真乃大,有真乃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沧桑的散文并不小。
麦家(著名作家):这些天日子缓下来,心思密起来,只因为《纸上》。当众人都一路向前狂奔时,苏沧桑回到了农家和传统中,慈母巧妇一样,满针满线将自己织成了最美丽,最优秀的作家(当然是之一)。心地善良,手艺精湛,甘于孤独。我一直在守望沧桑的爆发,在《纸上》守到了。这本书有一种献身精神,也是沧桑的文字一直在找的家。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当我们说某人是个散文家时,那一定也是依据了某种不必争论、没有定规的标准来确定的,尽管这里面人数不多,各成特色,但他们总还是有一些共同点,让人觉得值得用“散文家”来对待。苏沧桑就是其中一个……极致处可以是目标所在,高峰显现。苏沧桑满怀敬意、亲情和仁爱之心对待笔下人物。她用一种创作者的善意和爱心,去表现人物的善良品格和仁爱行动。
孟繁华(著名评论家):她的文章既有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风雅意趣,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是,究其沧桑散文的最大魅力,还不止是书写的对象或遣词用语,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真情实感,她的这些文字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
《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的。作品体贴着自然古朴绵厚耐久的人心,以及他们传导至手上活计的心爱喜欢,于是也便有了朗润透亮的语感,以及与文中人物冷暖共在的敏感和悄然不响的欢喜。
——《纸上》·《人民文学》卷首语
她在纸间供养中国江南最后的蚕桑,蚕声如雨,笔落成茧。一个民族星云闪烁的记忆,耕织社稷的文明初心,一带一路上的远方与乡愁,她以蚕桑之事织就对世界的整体性想象。它是桑间地头行走的辞章,是千年蚕事女儿心与文心在当代田野的相会,一曲灵动幻美、文质皆胜的非虚构农事诗。以美文的形式抵达如此宏大深邃的主题,苏沧桑外,罕有人及。
——《春蚕记》·十月文学奖颁奖词
《跟着戏班去流浪》呈现了民间戏班不为人知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百年越剧的辛酸苦乐浓缩成此刻的种种瞬间,平常的日夜交织着“家”与“流浪”、“梦”与“生活”的难以言尽的人生况味。其真切、细微,非在书斋中所能完成。那些我们身边被忽略的现实人生,在挣脱了概念化的存在后,变得如此鲜活且意味深长。
——《跟着戏班去流浪》·《十月》卷首语、琦君散文奖颁奖词
《牧蜂图》文笔清畅,如同生灵间的交谈,表达着对劳动对生机的天然情感。
——《牧蜂图》·《人民文学》卷首语
编辑:王昊
审核:胡晓舟
| 往期精选 |
《生生之门》入选“云南十大好书”|生是命之源,有生,才有命。